信息化大学发展引擎

2011-11-09 06:42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10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信息化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信息化大学发展引擎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历史虽然短暂却波澜壮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大学发展和变革的一个重要引擎。

想到剑桥和牛津,就想到英国。

听到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就会联想起德国的科学、艺术和哲学。

同样,有了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才有了近现代的中国教育。

信息化关乎大学战略

一所一流大学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代表。

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一流的大学是一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是全球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时代的良知和智慧的光芒,照亮前程与未来。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可见,自古以来的教育就是以“以人为本”为其价值取向。近现代以来,蔡元培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使中国的大学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现代大学制度的主导理念,即对人的充分尊重,尤其是对人之独立精神和思想之自由的充分尊重。

时光荏苒,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大学的精神价值被赋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就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特别是和当今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的精神焕发出了更加普世的进步之光。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和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大学发展和变革的一个重要引擎。

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历史虽然短暂却波澜壮阔。高校从无到有构建了基础设施,开发了业务系统,整合了应用资源,提供了综合服务。师生从原先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离不开”,从“要我用”到“我要用”,信息化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原有服务,促使服务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服务越做越精、越做越细。越来越多学校在信息化上投入越来越多。

随着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渗透,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大学校长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契机。

基础建设进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接轨,把中国带入了现代化,创造了一个奇迹。

互联网,则让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打开了几十年的封闭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94年,国家紧急启动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CERNET诞生,100所重点高校师生率先用上了互联网,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序幕,中国高校率先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新技术与新服务,大大缩短了中国教育、科研与世界的距离。

此后,国家又先后启动了CERNET的提速工程——“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对CERNET主干网进行升级改造,使得CERNET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采用先进DWDM/SDH技术和高速光纤传输网络,CERNET建成覆盖全国20000多公里的传输网,随后的211工程建设,更使CERNET高速传输网的容量到达800G,CERNET主干网的传输速率达到2.5~10Gbps,连接全国3 6个城市的4 1个CERNET主干网节点。

CERNET三次建设和升级,引导和推动高校信息化工作驶入快车道。

此后,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基本上保持了与世界的同步。中国从1996年起就开始跟踪和探索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并在随后短短几年间,逐渐拉近了与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距离。

面对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挑战和下一代互联网的重大需求,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组织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把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百所高校合力建成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6IX时指出,教育科研人员应把自主创新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从而为下一阶段互联网发展指明方向。

以业务为核心到以人为本

今天,很多高校的信息化主管开始感慨同一个问题:从前信息化部门总是申请资金而不得,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大部分学校领导会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想做什么?”

这就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理解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

随着数字校园的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2000年前后,“数字校园”的概念首次提出,此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大批信息化先锋高校就如何使网络服务于教学、科研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践。

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存在于多方面。活跃在教育信息化一线的专家和学者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视环境、资源的数字化,而忽视了对用户的考虑;信息化对教学、科研这些主体活动的信息化支持不够;信息系统建设从整个数字空间的高度考虑不足,缺少从整个学校的高度根据业务逻辑设计跨部门的系统,忽略了解决数字空间内部关联问题以及与现实校园的衔接问题。

这是对信息化的一次大反思。因此,在2008年,战斗在高校信息化第一线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新一代数字校园”的概念。他们认为,新一代数字校园相对于以前所提到的数字校园来说,最大的改变在于“以人为本”,这也是信息化的内涵与真谛。因此,SOA、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校园等概念被普遍接受,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一代数字化校园与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在采用的总体技术上没有实质的不同,原则上都需要采用开放的和标准化的技术路线与技术体系。但在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更强调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采用非个性化的通用技术、平台与工具,而不是具体的应用系统,提供整合与管理个人知识、资源、信息、协同工作、学习和科研等工具。”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郭清顺说。

反思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最关键的改变是对信息化主体——用户的态度转变。在教育信息化初期,以业务为核心,让用户跟着业务跑,现在的情况是以用户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应用。

国内一位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多年的老师高兴地说:“数字校园2.0与数字校园1.0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用户个性化服务的重视与强调。是从‘集体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提升,是从共享到个性化的飞跃。”

从2008年至今,“信息化以人为本”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体现在各个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规划中,无论是SOA,云计算,还是软件即服务的应用,无不体现了各高校信息化对用户的支持。

这种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信息化管理者所接受,“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做信息化工作,我们不是主角,主角是师生。我们是搭台子的,台子搭好了,让他们显身手。”浙江大学图信中心主任鲁东明说。

打开管理机制的突破口

在过去几年内,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基础设施到资源应用,都进入了逐步成熟的阶段,信息化对于大学业务的重构,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远远不够。

有识之士指出,高校信息化部门只有不断提升IT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效益,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师生和管理者的创造力,这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但是,当前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础建设差异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集中体现在:985/211高校与普通高校差异大;东部、南方高校与西部高校差异大;高校内部门间信息化程度差异大;高校内三大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差异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但与此相对应的组织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其发展。这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长期研究高等教育的南京大学教授桑新民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已大大超越信息技术本身所有的问题,而是更多指向背后的大学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与大学发展的目标导向乃至大学文化、观念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

他坚定地认为,信息化建设中所遭遇的现有体制屏障恰恰是以信息化推动大学体制变革,创建新型数字时代大学,彰显信息技术战略价值,提升IT部门地位的最佳时机。

图片提供/gettyimages

应用实效将成发展重点

“现在,我们的期刊基本上能实现网上阅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姜爱蓉说。

互联网已经“成年”。它不再是一门新技术,已成为绝大多数公众的“标准配置”。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互联网的关注,已经从重视技术的内涵转到重视外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人们更多地强调互联网如何造福于社会、健康、能源、材料等其他领域。

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人们对信息高速路上的“货”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质的蜕变:“以人为本”深入人心,作为大学实力的基石,教育资源的积累和沉淀日趋丰厚,量变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质变的需求,因此,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被提到首要的位置,并且,逐步突破过分看重“所有权”的思想牢笼,开始关注如何利用资源,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从2010年初到2011年9月,教育部组织多次信息化专家小组在全国调研,研讨“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日将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在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杜占元副部长再次强调,要以人为本,考虑人的需要在哪里,一定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这形象地指出了未来资源建设更多是实效的导向,并对技术、人才、管理机制都给予了指导性意见,对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以及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强调和明确“利用率”和“服务实效”。尤其指出,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领域许多专家对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的集中意见,提出,信息技术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进行深度应用与融合。

从基础网络到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工程,从信息流转到流程再造,从信息管理到CIO机制,从资源积累到开放共享,高校信息化正在步入发展的成熟期,信息化、国际化被公认为是创建一流大学的两个翅膀,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教育现息化建设的重视不断加深,投入不断增长,高校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加上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积极参与,未来,教育信息化必将迎来新一次腾飞的大好契机。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信息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大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