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原理教研室主任 王金柱
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是党长期执政之本
——“右玉精神”对党长期可持续执政的深刻启示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原理教研室主任 王金柱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高寒干旱区。解放前,全县森林覆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高达76%。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把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作为县域发展的基础工程,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将一块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2%,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右玉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山西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伴随全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新高潮,“右玉现象”也成为时下各界关注的焦点。
右玉县干部群众60多年的艰苦创业,既是我党执政以来治理一个县的成功案例,也是我党在社会基层密切党群关系的经典范例。全县60多年在种树治沙上“不折腾”,县委18届领导班子“人走政不息”,这背后有许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提炼。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党究竟该如何夯实长期执政、可持续执政的精神基础,我们党究竟要构建弘扬什么样的文化特质与价值导向以凝聚人心,我们党究竟打造什么样的形象、作风和“党魂”以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党可持续执政需要占领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党作为执政党,未来发展的基本定位应当是突出党的政治领导作用和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突出党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主流和走向上的引领作用。这种领导和引领的地位是不能靠自封获得的,要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要有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对党自身而言,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党的核心精神元素、价值取向、文化特质需要清晰地、简约地、实实在在地提炼出来。时代在变化,但是我们党沉淀出来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是不变的,我们党的信仰体系和意识形态中最能够凝聚人心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我们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精神文化生态的基本面是不变的。所谓党的核心精神元素、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是这样一些东西,老百姓只要感知到它,就会不约而同地说出:这就是真正的共产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这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干部的风骨和做派!
所以说,提炼党的核心精神文化元素和价值取向,进而占领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制高点,再进而把握和调整长期执政中党的科学定位,这是一个关乎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问题,无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作风建设,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绕不过这一问题。党要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也都绕不过这一问题。右玉县建国6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右玉精神”,对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山西省委把“右玉精神”概括为“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我们从执政党长期执政和自身建设的视角考察发现,“右玉精神”最大的“亮点”是: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完美地融为一体,把执政为民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右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核心价值在当今时代的升华。
今天看,右玉的做法与当今时代主题不谋而合,成为党的传统精神与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执政方略相结合的经典案例。其实,右玉的做法是大自然逼出来的。在“沙进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是人民生存的惟一选择。60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52%的森林覆盖率在南方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风沙肆虐、高寒干旱的塞北右玉,不能不说是个生态奇迹。这里的每一片绿叶,都饱含着一代又一代右玉人的心血和汗水,见证着右玉干部群众顽强执着的意志和品格。
右玉的党群关系始终非常密切。群众感谢中国共产党,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右玉的艰苦创业是共产党人带出来的。“右玉精神”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思想实践成果。1951年,面对环境恶化、人口流失的严峻境况,县委班子主要成员背上干粮、水壶,带着军用地图,徒步两个月对右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从此,右玉就开始了这场艰苦卓绝的“绿化长征”。60年来,右玉经历了18任党政领导班子。期间,不论是在缺吃少穿的困难年代,还是在有水快流、挖煤致富的改革开放初期,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作为最大的政绩,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近几年,尽管全县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但四大班子领导身先士卒、带领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植树造林第一线的好传统始终没有丢。
如果说,要提炼“右玉精神”,首先要明确“右玉精神”是右玉人民的精神,是右玉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而党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党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发挥着核心和先锋的作用。右玉是国定贫困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经常是有心栽树、无钱买苗,干什么事情都要受到落后条件的制约。但是不管千难万难,全县干部群众认准了一个理: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凭着“资金不够义务补、物质不够精神补”、“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的苦干精神,十万民众齐上阵,人人争当“造林英雄”,打胜了这场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的“人民战争”。60年来,全县干部群众义务植树劳动加上捐款累计近1个亿,人均达2万多元,广大农民义务投工投劳达2亿多个工作日。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植树造林的劳动模范、绿化状元和杰出青年农民。
经过60多年艰苦创业凝炼形成的“右玉精神”,根植于右玉人民忠勇坚毅的地域文化中,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历程中,升华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弘扬“右玉精神”,也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右玉县60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对党可持续执政的一点启示是:党历来倡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以及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和意识永远不能丢。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广大劳苦大众和弱势群体的党,靠这一点起家,也靠这一点立党。在老百姓看来,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并在苦难中带领群众争取解放、求得生存、谋取富裕,以及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最为一致的期盼。
“右玉精神”中有一点十分耐人寻味。从今天的角度看,党的传统精神与科学发展的执政方略居然巧妙结合,这不是右玉人的“超前”与“高明”,而是他们以近乎本能的直感和反应遵循科学规律、践行实事求是的结果,是他们始终以老百姓的真实意愿和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满怀激情地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因此,在新形势下弘扬“右玉精神”,首先要理性务实、无私奉献。牢记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不断夯实党和群众的信用及信任的基石。要永远不折腾、不浮躁、不自负、不虚夸、不唯心,党才能越来越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党的可持续执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右玉县60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对党可持续执政的第二点启示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在今天大环境和社会基础正在变化的情况下寻求生根的新途径,并且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以及核心价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这些传统、精神和价值,在右玉60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中最值得倡导的,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要时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再比如,“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真正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又如,“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奋斗观”,保持和发扬革命先辈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但有一些构成这个政党特质的主要传统和基本原则是保持不变的,只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生根并发扬光大,否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劳动者阶级的政治代言人,必须始终站在劳动者阶级的阶级立场,为劳动者阶级谋幸福、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没有自己私利的,不断改善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精神享受、不断向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前进,是党的惟一使命和最高利益,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主张实行民主的,作为执政党,党的主要的任务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党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右玉县60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对党可持续执政的第三点启示是:党的干部要倡导“做事”,而不要追求“做官”。多年来,右玉县县级党政干部提拔重用的并不多,不少干部一呆下来就多年不动了,但是,绝大多数干部能够踏踏实实做事,而不是跑官要官。这种精神对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对于政绩观导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就应当有自己的鲜明价值取向,就是无条件甚至无偿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做事、为群众谋利、为社会和子孙后代造福,而不是做“大官”、住大房、乘豪华轿车、做“人上人”。共产党人应当是以牺牲、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荣,今天,这些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过时。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不能和老百姓争利益、争福利,不能沦为“利益集团”,否则,党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和执政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