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权

2011-11-07 07:16刘琦岩
华东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主导权战略性新兴产业

□ 文 刘琦岩

只有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权

□ 文 刘琦岩

去年十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大举措,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定。面对当代科技创新的挑战和金融危机后复杂而又不确定的形势,这两大纲领性文件将启发人们面向科学发展要求自觉定位、主动谋划、妥善因应、积极行动。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经济都必须正视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不断加快的科技创新,每个发展阶段都在催生着大大小小的新兴产业;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在竞争中筛选着有望成为未来主导的新兴产业。经济结构的有序调整,需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竞争、替代中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转变,更需要新兴产业中大量的新经济模式给过时的经济体系注入新的价值、新的活力。

今天,面对科技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新兴产业引导性作用日益突出的局面,面对经过改革开放我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面对金融危机后主要大国加强在新兴产业方面战略部署的态势,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构建其动力基础和制度保障,这是关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群体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以下从八个方面谈一下笔者的一些思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握产业主导权

产业主导权是一个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主权和正当意志的体现,主要通过有关产业发展的决定权、配置权、享用权及话语权等权力再现出来。从产业要素方面看,产业主导权又可分解为市场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和资本主导权等。新兴产业多种多样,成为“战略性的”关键之一在于拥有充分的产业主导权;否则只是一个用相对较新的名词进行称谓的产业而已。可以想象,没有主导权、或主导权不完整的新兴产业,不可能成为对国家或地方有战略意义和作用的产业。

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走到今天是成功的,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历史的阶段和全民族的意志相适应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经验教训以资未来借鉴。建国之初,在极端封锁的条件,我们走了一条基于计划指令和自力更生的工业化之路,那时的主导权实际上并不完整——因为我们没有对全球相关产业资源的配置权,只是有在不充分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条件下的决策权。改革开放,中国又启动了面向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工业化、现代化航程,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落后付出了学习的成本和时间,学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全球贸易和技术革新的挑战。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领会了产业主导权的意义和内涵。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在危机中确保安全,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国计民生,就必须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主导权。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把握好产业主导权这一点,应在一开始就成为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权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和平发展的条件下,产业主导权直接取决于市场竞争力,再延伸则取决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把握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权就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要奢望基于旧的发展的理念、被动的创新方式能带来思想的超越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要奢望在别人己制定好规则的发展体制或游戏中,能获得充分的自主权或主导权;更不要奢望座在他人车上、走在他人开辟的路上去解决自己特有的问题、到达自己设想的目标。

当前,中国在发展中遭遇到的难题前所未有,我们要实现的科学发展、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前有未有,我们现有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这一切客观地要求当代国人必须以自己的创新之举应对空前的挑战,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开拓前进的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亿万万国人在创新前进中汇聚成的实践潮流。也只有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特色”才会“特”出来,并靓丽出智慧的光彩。所以,自主创新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之魂,自主创新道路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路径,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华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就不会有迅速而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源于产业结构的变革,产业结构改变又源于新产品、新服务的大量涌现;新产品、新服务又于源科技创新或者是系统的、有意识的研发(R&D),而研发的实施则取决于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所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是基础,研发是源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续航能力,科技创新就是根本的动力。

把科技创新视为根本动力,我们有时需要用观察“发动机”的思维来看待科技创新。任何动力装置如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首先设定好发动机的位置,并根据整体功能目标来升级发动机性能,调适其它部件配置。所以,一个优异的创新体系——不论是国家创新体系还是企业创新体系——一定会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研发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动力,客观地要求各类创新主体都要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我们要积极引导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中培养自身再创新的能力,将他人的创新工具为我所用,将研发目标推陈出新,学会用市场方法整合全球产业和科技资源。在经济社会重大发展需求或科技问题上,我们要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系统集成创新的水平和能力,把握好顶层设计、系统总成、架构层次、模块运作等关键环节,提高复杂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各类创新主体推向原始性创新的高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具有引领性和辐射力的科技成果。我们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以科技创新为使命、为习性,发展壮大一批以持续创新为传统的企业队伍。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在我看来(通常情况下并非绝对)——论先后,科技在先;论轻重,制度为重。科技往往决定有没有的问题;制度则往往决定成不成的问题。只有科技创新,不配之以制度创新,再好的科技创新种苗也长不成茂盛的产业森林。科技创新进入经济、长入社会常会遇到旧体制机制的掣肘甚至非难。这就需要主动而积极的改革。这还不够,有的科技创新更需要设计和发展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和保障。

>> 我们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最充分地发挥地方、企业、大学、院所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涌动、创新平台给力、创造活力迸发。

>> 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走到今天是成功的,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历史的阶段和全民族的意志相适应的。

面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首先要提高对制度及制度创新关键性、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把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的有利体制机制环境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面对出现的新问题,适时出台和尝试新政策,并促使好的政策常态化,转化为新的体制机制;第四,鉴往知新,要在一些重要的制度创新难点上、改革的瓶颈上下功夫:如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便捷转化的评价体制机制、有利于知识和技术便捷转移的机制、有利于军民融合、互动创新的双向技术转移机制、有利于市场或需求因素发挥重要作用的产学研用的联盟机制、伙伴机制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创新人才或团队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金融资本与创新资本全面深入结合的机制等等。

按科技产业化规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科技产业化是多阶段的。任何科技创新模式或产业化过程总是要经历一个从创意的浮现、到概念的物化、再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直至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最终实现国际化。新兴产业在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需要的资源都是有差异的。这些阶段过去被认为是线性串接的,但苹果iphone的创新事例告诉我们,这几个阶段可以并行运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就需要国际视野。科技产业化是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可以发生在产品层面、工艺层面、管理或组织创新层面、市场或渠道创新层面、产业共性技术或标准层面等等。科技产业化是多因素导致的。科技创新有内在的诱因,也有外在的压力,有基于创新要素的变化,也有来自环境的挑战,有源于面对变化的不适应,也有自发尝试新的探索。所以,评述创新及其成功因素极其复杂,总是个案性的、区域性的。

根据上述特点,把握科技产业化的规律,培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一是将科技创新资源在产业化各环节的整体配置,有机衔接;二是应加强顶层设计,让科技布局和创新举措能多层联动、充分互动;三是多元驱动,激活方方面面的有利创新的因素,突出个案化的成功。

按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历史上,相对于农业社会,任何工业领域都可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当然我们现在无须再重复过去的工业化模式来发展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时条件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适应我们国家经济体系中一、二、三产日趋融合,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五化”并行的发展态势。所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制造业的同时,一定要全产业链思考,兼顾发展相关的服务业,能做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更佳。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内发展趋势及市场结合的关键环节,要在“五化”的结合部上给力加油,借国内市场成长之机培育和带动新兴市场。只看重制造业而忽视服务业、只关注新兴产业内的小市场而忽视国内当下需求的大市场,这样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难以取得预计的成效。

此外,还应注意一点:是现有的产业发展体系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条件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融入”和“引领”的要求,即融入现有产业体系、后将引领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在有的地方和领域,谁能够先期调整现有产业体系的某些安排,谁就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较早的融入。当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当做长期的谋划和准备。

先行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基础和制度保障

这需要在六个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和积极行动。第一,以科技为先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带动性重大科技工程或重点项目,务求在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积极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第二,应把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的重点放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之上,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一支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队伍。第三,应把创新平台和基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加以建设,平台应突出融合、沟通、共享和(共性)服务的功能,基地应突出资源、积累、特长和(综合)后勤的优势。我们不仅要关注研发平台和基地建设,还应关注面向科技产业化、技术转移、金融与技术对接的平台和基地建设。第四,政府应有意识地加强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生事物,在起步阶段,政策引导和补充公共服务不足不可缺失。第五,以制度创新满足制度供给。制度供给不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内经常遭遇到事情,有些需要政府建构新的制度框架,有些(如产业规制)是需要各个主体进行制度创新或在协商、联盟中共同构建。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政府切忌了将制度供给的责任全背起来。第六,积极倡导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文化和产业理念,应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创新者和产业先锋们以充分展示创新思想的舞台,要让好的、适宜的创新文化、价值观念及时传播出去。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经济都必须正视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创造性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任何政治问题最终都是区域性或局域性的问题一样,任何创新也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也都是区域性或局域性的问题。不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还是诸多国家现代化演进的成功经验,都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景:改革或创新在区域或局部上的率先成功,最后蔓延到更大范围甚至在全球遍地开花的局面。不论从全局还区域层面上讲,任何新兴产业,包括传统产业凭借新科技、新商业模式复兴,只要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崛起,都有其应有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价值。同样,我们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最充分地发挥地方、企业、大学、院所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涌动、创新平台给力、创造活力迸发。有意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创新主体,将会用人们现在还臆想不到的创新方式方法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有的创新尝试也许不那么成功或失败,但这些过程都是迈向成功不可绕过的阶梯。只要有足够多的创新尝试,我们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培育和发展起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它们当中,就会有我们正在求索的战略性产业、先导型产业以及未来的支柱性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注定影响着未来全球的经济格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终将成为重新塑造国家形象和经济地位的重大行动。现在,这一行动已基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机制优势,正在启动最初的战略动员和投入,呼唤着创新者和产业英雄们勇立潮头。有的地方、有的领域,我们已播下创新的种子,在浇灌和培育的同时,须耐心地等待茁壮成长和收获季节的到来。

(作者系国家科学技术部调研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主导权战略性新兴产业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潮妆在“线”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围绕东北工作主导权的博弈——以张学良、齐世英为中心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问题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