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当全社会都在大谈特谈创新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创新该怎么创?
毫无疑问,创新是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在什么地方创新?从哪个角度来创出新来?用怎样的方法和模式来实现创出新来的目标?在践行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瓶颈?又该如何去突破并捕捉到正确的路径?……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上海市各城区正在探索的以创新策略加速转型发展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就是策略,成熟、系统、科学的策略。
很多人会说,创新不就是一个打破墨守成规的活动么,怎么还能用条条框框来束缚手脚呢?其实不然,创新是要颠覆传统和成式,但颠覆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一定的范式和体系下,寻找到突破传统发展困境的新路子,这需要科学的策略理论进行指导。
(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谢百盛)
作为一名参与科技工几十年的老科技工作者,对于创新的策略有着别样的敏感。《华东科技》上一期的专题《策划创新,谋略发展》,通过对上海各区域、以及企业的案例的阐述,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创新方法。个人觉得这种摆案例,讲方法的专题是很不错的,能够给我们的科技工作提供很多启发。
(江苏 聂红)
我们企业在去年申报了一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希望能够借这一政策“阳光”免点税。一开始我们以为很简单,做起来才发现真的是很费神费力,先是要准备全年的财务凭据,财务部的同事们加班加点,叫苦不迭,好容易弄完送到税务窗口,结果却被告知这个要调整那个要重做,又是几天的加班折腾。最后所得税汇算清缴我们免了不到10万的税款,但连老板都被折腾得直说太麻烦了,明年不行就不做了。
我们的政府部门真的要去想想:到底政策是支持创新的,还是折腾企业的?
(上海 老朱)
通过这几年对各地政府部门及科技企业的走访,我了解到政府和企业对政策解读有较大的需求,通过对《华东科技》的长期关注,我认为贵刊完全可以抓住这一特色,以上海的科技、金融政策为先导,逐步展开,并推广到华东六省;而且可以将过去一年内所有政策解读的文章汇集成册,出版科技政策解读单行本,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加工和利用效率。
(棋盘投资 殷志成)
“2月10日凌晨江苏响水县谣传化工厂要发生爆炸,引发万余群众连夜转移,并导致4人在混乱中死亡。”该新闻一发布,立时轰动了全国;随之,各种报道和评论纷至沓来。
据了解,发生爆炸谣言的陈家港化工园是江苏省级化工园,园区内分布着40多个化工厂;曾于2007年11月和2010年11月发生因爆炸和氯气泄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对于此次“一个谣言引发的血案”,有媒体提出,谣言的传出,很重要的因素是官方对灾情、险情未能发布预警信息,居民无法得知工厂安保内情和自身的安全保障条件究竟如何,在长期的恐惧与不安之下“草木皆兵”而引起。
预警信息,被认为是生活中最要紧的信息。近年来国内多次自然灾害后的惨重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及时预报而造成;而据美国地震局资料显示,同样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从1995 年1 月16日的神户地震之后,基本就没有伤亡,但这种成效绝不来自预报;因为在日本,不管是民众、政府、还是抗震单位,对地震预测都不抱希望; 日本减小损失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能否预测地震,而在于有效的防范。
回到“一个谣言引发的血案”上来看,我们便不应该纠结于官方是否提供了“预警”,“预警”只能尽量减少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却办不到完全杜绝;化工企业与居民的“共同生存”,才是导致这些“杯具”的根源。
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园区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越来越稀少的土地资源,使它们向郊区、农村扩展,有些甚至就建在了村村落落的旁边,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关系——“厂群关系”。这其中有些企业或可造福当地财政、有益于体制内福利和GDP政绩,但他们对当地居民无益或有害,甚至由于和居民长期保持紧张关系而成为“定时炸弹”,出现这种社会危情,轻则说来是管理与信息管制之过;重则说来,是对民生、民权的无视。
科技本是服务于民生的,如果科技的发展要以人们的惨痛记忆和居不能安为代价,悖离了我们原本的宗旨,那么,这样的科技发展,我们不要也罢。
(黄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