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芬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从《白虎通义》的声训条例看其语音特点
白瑞芬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通过对比《白虎通义》声训条例在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的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白虎通义》;声训;先秦语音
《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它是班固奉汉章帝之命,对建初四年(公元79年)白虎观经学会议的讨论结果加以总结整理而写成的一部著作。《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表明了人们对词语之间的音义关系已有足够的认识,为《释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系统探源由自发走向自觉作了充分的准备。据我们统计,《白虎通义》共释词320个,以声训所释者共265词。其中有13词,一词用两条相同的声训解释;有4词,一词用三条相同的声训解释。其中有18词,一词用两条不同的声训解释;有7词,一词用三条不同的声训解释;有1词,一词用四条不同的声训解释。其余222词皆各用一条声训解释。因此,265词共用了声训321条。没有使用声训解释的共55词。
根据我们的考察,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可分为八种情况:声纽、韵部、声调完全相同;声纽、韵部相同,而声调不同;声纽、声调相同,而韵部不同;韵部、声调相同,而声纽不同;声纽相同,而韵部、声调皆不同;韵部相同,而声纽、声调皆不同;声调相同,而声纽、韵部皆不同;声纽、韵部、声调皆不同。从这八种情况的不同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声训所看重的语音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从中也可以检查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还是以两汉语音为标准。
汉代语音属于上古音系统,上古音的声纽、韵部各家所拟大同小异,我们谨以王力先生所拟定的为标准。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所据上古韵部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分的十一类三十部,所列上古音的声母定为三十二纽,与王力先生的拟定相同。因此,我们所列声训的训释字与被训释字的声纽、韵部以《上古音手册》为据。根据罗常培、周祖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所考证,汉代韵部与先秦韵部有差异,我们对其差异之处再加以对比。声调在上古音研究中分歧最大,顾炎武有四声一贯说,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孔广森则认为古无入声。而黄侃又主张上古无上、去,只有平、入二声;王力先生则认为上古平、入二调又各包括长短两类,平声的长调中古仍读平声,平声的短调中古变为去声,入声的短调中古仍读入声。但王念孙、江有诰认为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只是上古四声的属字与后代不完全相同。我们认为王江二人的意见有道理,近乎实际。关于声调我们还是按《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参考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个别字不同的按江有诰的说法。
以下我们将《白虎通义》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关系上的八种情况列示如下:
第一种:声纽、韵部、声调完全相同,共63条,占总声训条例的21%,例如:
1.霸者,伯也。(卷一·号)帮母、铎部、入声
2.丙者,其物炳明。(卷二·五行)帮母、阳部、上声
3.卯者,茂也。(卷二·五行)明母、幽部、上声
4.瑁之为言冒也。(卷三·瑞贽)明母、幽部、去声
5.庙者,貌也。(阙文·宗庙)明母、宵部、去声
6.芒之为言萌也。(卷二·五行)明母、阳部、平声
7.味之为言昧也。(卷一·礼乐)明母、物部、入声
8.渎者,浊也。(卷三·巡狩)定母、屋部、入声
9.礼之为言履也。(卷一·礼乐)来母、脂部、上声
10.蔟者,凑也。(卷二·五行)清母、屋部、入声
第二种:声纽、韵部相同,而声调不同,共19条,占总声训条例的6.5%,例如:
1.戊者,茂也。(卷二·五行)戊为明母、幽部、平声,茂为明母、幽部、上声
2.唐,荡荡也。(卷一·号)唐为定母、阳部、平声,荡为定母、阳部、上声
3.寅者,演也。(卷二·五行)寅为喻母、真部、平声,演为喻母、真部、上声
4.圣者,声也。(卷三·圣人)圣为书母、耕部、去声,声为书母、耕部、平声
5.壬者,阴使任。(卷二·五行)壬为日母、侵部、平声,任为日母、侵部、去声
6.子者,孳也。(卷一·爵)子为精母、之部、上声,孳为精母、之部、平声
7.姊者,咨也。(卷三·封禅)姊为精母、脂部、上声,咨为精母、脂部、平声
8.龟之为言久也。(卷三·蓍龟)龟为见母、之部、平声,久为见母、之部、上声
9.九之为言究也。(卷一·礼乐)九为见母、幽部、上声,究为见母、幽部、去声
10.姑者,故也。(卷二·五行)姑为见母、鱼部、平声,故为见母、鱼部、去声
第三种:声纽、声调相同,而韵部不同,共10条,占总声训条例的3.5%,例如:
1.霸,犹把也。(卷一·号)霸为帮母、入声、铎部,把为帮母、入声、鱼部
2.绋者,蔽也。(卷四·绋冕)绋为帮母、入声、物部,蔽为帮母、入声、月部
3.肺之为言费也。(卷三·封禅)肺为滂母、入声、月部,费为滂母、入声、物部
4.木之为言牧也。(卷三·封禅)木为明母、入声、屋部,牧为明母、入声、职部
5.妹者,末也。(卷三·封禅)妹为明母、入声、物部,末为明母、入声、月部
6.烝之为言众也。(阙文·宗庙)烝为章母、平声、蒸部,众为章母、平声、冬部
7.祝者,属也。(卷一·号)祝为章母、入声、觉部,属为章母、入声、屋部
8.宗者,尊也。(卷三·封禅)宗为精母、平声、冬部,尊为精母、平声、文部
9.瑟者,啬也。(卷一·礼乐)瑟为生母、入声、质部,啬为生母、入声、职部
10.谏者,更也。(卷二·谏诤)谏为见母、平声、元部,更为见母、平声、阳部
第四种:韵部、声调相同,而声纽不同;共73条,占总声训条例的25%,例如:
1.徵者,止也。(卷一·礼乐)徵为之部、上声、端母,止为之部、上声、章母
2.时者,期也。(卷四·四时)时为之部、平声、禅母,期为之部、平声、群母
3.巳者,物必起。(卷二·五行)巳为之部、上声、邪母,起为之部、上声、溪母
4.纪者,理也。(卷三·封禅)纪为之部、上声、见母,理为之部、上声、来母
5.北方者,伏方也。(卷二·五行)北为职部、入声、帮母,伏为职部、入声、并母
6.赠之为言称也。(卷四·崩薨)赠为蒸部、去声、从母,称为蒸部、去声、昌母
7.酉者,老也。(卷二·五行)酉为幽部、上声、喻母,老为幽部、上声、来母
8.老者,寿考也。(卷二·乡射)老为幽部、上声、来母,考为幽部、上声、溪母
9.秋之言愁也。(卷二·五行)秋为幽部、平声、清母,愁为幽部、平声、崇母
10.学之为言觉也。(卷二·辟雍)学为觉部、入声、匣母,觉为觉部、入声、见母
第五种:声纽相同,而韵部、声调皆不同,共15条,占总声训条例的5%,例如:
1.妃者,匹也。(卷四·嫁娶)妃为滂母、微部、平声,匹为滂母、质部、入声
2.赗者,覆也。(卷四·崩薨)赗为滂母、冬部、去声,覆为滂母、觉部、入声
3.妇者,服也。(卷三·封禅)妇为并母、之部、上声,服为并母、职部、入声
4.周者,至也。(卷一·号)周为章母、幽部、平声,至为章母、质部、入声
5.叔者,少也。(卷三·封禅)叔为书母、觉部、入声,少为书母、宵部、上声
6.仁者,不忍也。(卷三·封禅)仁为日母、真部、平声,忍为日母、文部、上声
7.族者,聚也。(卷三·封禅)族为从母、屋部、入声,聚为从母、侯部、上声
8.箫者,肃也。(卷一·礼乐)箫为心母、幽部、平声,肃为心母、觉部、入声
9.死之为言澌。(卷四·崩薨)死为心母、脂部、上声,澌为心母、支部、平声
10.洗者,鲜也。(卷二·五行)洗为心母、文部、上声,鲜为心母、元部、上声
第六种:韵部相同,而声纽、声调皆不同,共20条,占总声训条例的7%,例如:
1.柩之为言久也。(卷四·崩薨)柩为之部、群母、去声,久为之部、见母、上声
2.亥者,侅也。(卷二·五行)亥为之部、匣母、上声,侅为之部、见母、平声
3.丑者,纽也。(卷二·五行)丑为幽部、透母、平声,纽为幽部、泥母、上声
4.教者,效也。(卷三·封禅)教为宵部、见母、平声,效为宵部、匣母、去声
5.号者,功之表也。(卷一·号)号为宵部、匣母、去声,表为宵部、帮母、上声
6.东方者,动方也。(卷二·五行)东为东部、端母、平声,动为东部、定母、上声
7.桐者,痛也。(卷四·丧服)桐为东部、定母、平声,痛为东部、透母、去声
8.钟之为言动也。(卷一·礼乐)钟为东部、章母、平声,动为东部、定母、上声
9.松者,所以自竦动。(阙文·宗庙)松为东部、邪母、平声,竦为东部、心母、上声
10.女者,如也。(卷四·嫁娶)女为鱼部、泥母、上声,如为鱼部、日母、平声
第七种:声调相同,而声纽、韵部皆不同,共45条,占总声训条例的15%,例如:
1.风之为言萌也。(卷三·八风)风为平声、帮母、侵部,盟为平声、明母、阳部
2.角者,跃也。(卷一·礼乐)角为入声、见母、屋部,跃为入声、喻母、药部
3.丁者,强也。(卷二·五行)丁为平声、端母、耕部,强为平声、群母、阳部
4.条者,生也。(卷三·八风)条为平声、定母、幽部,生为平声、生母、耕部
5.徒,众也。(卷一·封公侯)徒为平声、定母、鱼部,众为平声、章母、冬部
6.年者,仍也。(卷四·四时)年为平声、泥母、真部,仍为平声、日母、蒸部
7.梁者,信也。(卷三·封禅)梁为平声、来母、阳部,信为平声、心母、真部
8.凉,寒也。(卷三·八风)凉为平声、来母、阳部,寒为平声、匣母、元部
9.林者,众也。(卷二·五行)林为平声、来母、侵部,众为平声、章母、冬部
10.夷,伤也。(卷二·五行)夷为平声、喻母、脂部,伤为平声、书母、阳部
第八种:声纽、韵部、声调皆不同,共50条,占总声训条例的17%,例如:
1.封者,广也。(卷三·封禅)封为帮母、东部、平声,广为见母、阳部、上声
2.伯,长也。(卷一·封公侯)伯为帮母、铎部、入声,长为端母、阳部、上声
3.宾者,敬也。(卷二·五行)宾为帮母、真部、平声,敬为见母、耕部、去声
4.匹,偶也。(卷一·爵)匹为滂母、质部、入声,偶为疑母、侯部、上声
5.朋者,党也。(卷三·封禅)朋为并母、蒸部、平声,党为端母、阳部、上声
6.忠者,厚也。(卷四·崩薨)忠为端母、冬部、平声,厚为匣母、侯部、上声
7.诛犹责也。(卷二·诛伐)诛为端母、侯部、平声,责为庄母、锡部、入声
8.冢者,大也。(卷一·爵)冢为端母、东部、上声,大为定母、月部、入声
9.讨犹除也。(卷二·诛伐)讨为透母、幽部、上声,除为定母、鱼部、平声
10.异之为言怪也。(卷二·灾变)异为喻母、职部、入声,怪为见母、之部、去声
据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考证,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在韵部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结合《白虎通义》的声训条例将其不同之处列示如下:
1.先秦之部尤韵一类的“久”、“旧”等字和脂韵一类的“龟”字到东汉已转入幽部;
2.先秦鱼、侯两部分立,到东汉已合为一部,所以鱼侯为训的声训条例可看作韵部相同;
3.先秦鱼部麻韵一系的字到东汉已转入歌部,但像班固的作品中仍然有和本部相叶的例子,所以我们把鱼部麻韵一系的字与鱼部模鱼虞韵字互相为训的声训条例仍看作韵部相同;
4.先秦歌部支韵一系的字到东汉已转入支部;
5.先秦脂、质、真与微、物、文分立,到东汉阴、入、阳三声对应合为一部,所以脂微、质物、真文为训的声训条例可看作韵部相同;
6.先秦阳部庚韵一类字到东汉大都转入耕部,唯有“行”字没有一定的属类,两部兼收。不过在东汉一个时期内也还有少数用阳唐韵字和这一类庚韵字在一起通押的例子,尤其是班固的作品有时这样押,有时那样押。所以我们把阳部庚韵字与阳唐韵字互为声训的声训条例看作韵部不同。
基于上述差异,我们对涉及与先秦音系不同的声训条例胪列如下:
1.龟之为言久也。(卷三·蓍龟)龟为见母、幽部、平声,久为见母、幽部、上声
2.柩之为言久也。(卷四·崩薨)柩为幽部、群母、去声,久为幽部、见母、上声
3.柩之为言究也。(卷四·崩薨)柩为幽部、去声、群母,究为幽部、去声、见母
4.舅者,旧也。(卷三·封禅)舅为群母、幽部、上声,旧为群母、幽部、去声
5.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卷一·礼乐)池为支部、平声、定母,施为支部、平声、书母
6.地之言施也。(卷四·天地)地为歌部、平声、定母,施为支部、平声、书母
7.义者,宜也。(卷三·封禅)义为疑母、歌部、平声,宜为疑母、支部、平声
8.匏之为言施也。(卷一·礼乐)匏为平声、并母、幽部,施为平声、书母、支部
9.乙者,物蕃屈。(卷二·五行)乙为质部、入声、影母,屈为物部、入声、溪母
10.仁者,不忍也。(卷三·封禅)仁为日母、真部、平声,忍为日母、文部、上声
11.丙者,其物炳明。(卷二·五行)丙、炳皆为帮母、耕部、上声
12.庚者,物更也。(卷二·五行)庚、更皆为见母、耕部、平声
13.更者,更也,所更历者众也。(卷二·乡射)前一更为见母、耕部、去声,后一更为见母、耕部、平声
14.清明者,青芒也。(卷三·八风)明为明母、耕部、平声,芒为明母、阳部、平声
15.明庶者,迎众也。(卷三·八风)明为耕部、平声、明母,迎为耕部、平声、疑母
16.堂之为言明也。(阙文·杂录)堂为阳部、平声、定母,明为耕部、平声、明母
17.阳犹明也。(卷一·号)阳为阳部、平声、喻母,明为耕部、平声、明母
18.璋之为言明也。(卷三·瑞贽)璋为阳部、平声、章母,明为耕部、平声、明母
19.卿之为言章也。(卷一·爵)卿为耕部、平声、溪母,章为阳部、平声、章母
20.兄者,况也。(卷三·封禅)兄为晓母、耕部、平声,况为晓母、阳部、去声
21.京,大也。(卷一·京师)京为见母、耕部、平声,大为定母、月部、入声
22.景者,大也。(卷三·封禅)景为见母、耕部、上声,大为定母、月部、入声
23.广莫者,大莫也。(卷三·八风)广为见母、耕部、上声,大为定母、月部、入声
24.嫁者,家也。(卷四·嫁娶)嫁为见母、歌部、去声,家为见母、歌部、平声
25.霸,犹把也。(卷一·号)霸为帮母、入声、铎部,把为帮母、入声、歌部
26.华之为言获也。(卷三·巡狩)华为匣母、歌部、平声,获为匣母、铎部、入声
27.肾之为言写也。(卷三·封禅)肾为上声、禅母、真部,写为上声、心母、歌部
28.匏之为言牙也。(卷一·礼乐)匏为平声、并母、幽部,牙为平声、疑母、歌部
29.蕤者,下也。(卷二·五行)蕤为日母、微部、平声,下为匣母、歌部、上声
30.雅者,古正也。(卷一·礼乐)雅为疑母、歌部、上声,正为章母、耕部、平声
31.夏者,大也。(卷一·号)夏为匣母、歌部、上声,大为定母、月部、入声
我们将其不同的声训再按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关系上的八种情况重新归类,其声训条数与所占比例如下表:
音系情况先秦音系 两汉音系声训条例(条)所占比例(%)声训条例(条)所占比例(%)第一种 63 21 61 20.5第二种 19 6.5 20 7第三种 10 3.5 12 4第四种 73 25 70 24第五种 15 5 14 4.5第六种 20 7 20 7第七种 45 15 48 16第八种 50 17 50 17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白虎通义》声训条例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关系上的八种情况的分布,其中声纽相同的107条,韵部相同的175条,声调相同的191条,声纽、韵部皆相同的82条,声纽、声调皆相同的73条,韵部、声调皆相同的136条,声纽、韵部、声调完全相同的63条。我们综合以上情况及声训成立的条件可以看出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所以在《白虎通义》中作者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
从另一方面看,两汉时期是由上古到中古语音演变的转折时期,常有用韵不一致的现象,有的规摹前代,有的根据当时的读音,班固的作品表现尤为显著。上述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在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在他的作品中大都用得参差不齐,我们将《白虎通义》声训条例的先秦音系与两汉音系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1]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4]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高媛媛.《释名》声训方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6]吴辛丑.《释名》训释条例略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H017
A
1003-8477(2011)10-0129-04
白瑞芬(1980—),女,硕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