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命志
“新能源热”下的忧思
□ 文 李命志
风能、太阳能和其他非化石能源虽然重要,但就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言,更重要和更紧迫的是做好大力发展水电、继续大幅度提高常规能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等在中国已经发展迅速,据称新增投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繁荣兴盛的外表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令人担忧。
从资源和碳排放的角度来看,新能源首先是指非化石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它们不仅是可再生的,而且是低碳的;其次,也包括核能等能源,因为它们具有低碳效应。特别是前者,既符合了减排温室气体的低碳要求,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能不成为最佳选择。
从技术、经济和社会更广的角度来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还“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以及制度新:多数新能源的利用技术相比正在大规模使用的常规能源,还不具备竞争力,在关键技术上还有待突破;而且由于这些技术的涉及面广,不是单个企业或一项技术的突破就能一蹴而就。在商业模式上,这些技术缺乏成功的商业运营支撑,难以大范围推广。至于制度,是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背后的支持,现有的很多有关新能源的政策都需要作出调整,比如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全额收购制度,而这些政策的调整,必定会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
所以,从这些方面看来,新能源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还有很多,大规模利用必然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实现。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虽然在一些方面进展很大,但与表面的热度相比,实质性的进展还不够大,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并没有消除。
既然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都远没有成熟,政策制度支持也没有到位,为什么会出现“新能源热”呢?其实,这种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打着“新能源”和“低碳”旗号的投资膨胀,根源还在于目前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痼疾: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短期的产值税收,企业希望通过投机获取快速“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了要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目标,有近百个城市要把风能、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全国大大小小“低碳”或者“环保”产业园区众多,其实质是试图以此绕过项目、土地审批或者获得上级政府、银行、社会资金的青睐。这些项目即使真的名副其实,多数也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对化石能源的消费。多晶硅就是典型。新能源虽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带来产值和税收,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初衷,即它必须是为了节能和降低碳排放;否则,它必然会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走向泡沫化,成为昙花一现。
在这一轮“新能源热”中,我们发现政企实现了完美配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宣称获得纯电动轿车技术的整车公司达40家以上,数量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有关部门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中,国内几乎所有的主要汽车厂商都有新能源汽车上榜,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超过100个。而这其中,不少公司研制的所谓纯电动轿车,实际上是通过购买其他公司部件组装而成。一些企业打着新能源汽车的旗号,或者是“曲线救国”,为了取得整车生产资格;或者干脆“挂羊头卖狗肉”,销售传统汽车;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得到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同时,在证券市场上,新能源概念成为最新的炒作热点。
也许有人会说,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一定的炒作那是必要的,因为它宣传了这个概念,而且大浪淘沙,终归有一些企业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但不要忘记,这么做的代价可能很大。
一是资金和其他资源被低效配置,没有发挥最佳作用。如有些企业为了尽快获取国家补贴,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通过购买国外技术和关键部件进行整机拼凑,其结果是导致政府补贴资金没有被真正用于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研发,真正的技术研发得不到重视。
二是一些适用的可行技术路线受到阻碍。不少专家指出,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增程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是短期内可以普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但这种渐进式的改进在“大跃进”的气氛中很快被冷落,几乎一夜之间,混合动力技术仿佛成为鸡肋,纯电动车成为不二之选。
三是新能源的名声遭到损坏。尽管“新能源”大发展,但化石能源消费却持续增长,能源供求关系持续紧张、2009年与2005年相比名全国煤炭消费量从21.7亿吨上升到31.3亿吨,年均增加2.4亿吨;原油消费量从3.25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加1500多万吨。新增发电装机也是每年近一亿千瓦。虽然对2009年中国是否超过美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存在争议,从两国的能耗趋势看,2010年呢?
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虽然在一些方面进展很大,但与表面的热度相比,实质性的进展还不够大,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并没有消除。
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将近40亿吨,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
据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其中9%靠水电来完成,核电比重可从目前的1%提高到4%,风电、太阳能和其他非化石能源可占到2%。
据此,风电、太阳能和其他非化石能源固然重要,但就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言,更重要和更紧迫的是大力发展水电和继续大幅度提高常规能源利用效率。因为水能是目前资源最丰富、技术最成熟、成本最经济、电力调度最灵活的低碳能源,是最具有大规模发展能力的首选能源,如果水电不能较快发展,15%的目标是很难完成的,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解决水能开发带来的移民和一些流域的生态问题,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提高能效的潜力和空间还是很大的。在“十二五”期间。除了继续通过严格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外,最重要的是遏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一些“新能源”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比如,在交通运输上,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铁路、水路等低能耗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公共交通以及提高传统汽车的能源效率远比发展新能源汽车重要;在建筑节能上,当务之急是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以及从最基础的节能管理抓起。比如在很多地区,最有效的节能方法不是使用昂贵的太阳光伏发电或者地热,而是尽大可能地利用自然采光或者自然通风。对北方地区来说,应当下大力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和按热量收费的工作,改变吃大锅饭的供热管理。
此外,大量建筑在设计寿命远未到期之前就被拆掉重建,更是为了政绩不顾节能的另一个典型反映。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
本文观点来源于《财经》年终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