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人的力量必须得“团”起来
——看创新型企业如何建设创新型团队

2011-11-07 03:15:32葛佳慧综合报道
华东科技 2011年11期
关键词:微创成员企业

本刊记者 葛佳慧 综合报道

企业创新:人的力量必须得“团”起来
——看创新型企业如何建设创新型团队

本刊记者 葛佳慧 综合报道

对于企业创新,创新型企业应该更有话语权。在2010年涌现出来的200家上海市创新型企业中,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性的不在少数,比如上海迪赛诺实业有限公司、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等,他们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其在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成功做法都是密不可分的,故选取其中两家作为典型案例,为企业创新提供借鉴。而在今后的栏目中,我们也将继续对创新典型予以跟踪和挖掘。

在科技型企业中,新技术是发展的关键,而人类智慧又是新技术的源泉。可见,企业的发展等同于智慧的进步,其决定性要素就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要。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能够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谁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引领世界潮流,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每一位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产能的管理、科研和产业队伍,作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和企业发展的核心手段。

有信任,才能把人“团”起来

企业简介:上海迪赛诺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自1996年成立以来,坚持“以人类健康产业为主业,以制药工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构筑从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到国内外市场营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现已成为拥有数家子公司,在精细化工、维生素与保健品、生物医药和国际贸易等领域迅速发展的企业集团。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在许多企业的文化词典里都能见得到,迪赛诺公司同样也秉承着这一理念,并且付诸实践。他们认为:“优秀的科研技术员工是企业能够蓬勃发展的创新源泉,是每个科技企业都值得珍视的宝贵资源”。所以,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用事业发展和企业文化来吸引和凝聚人才,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成长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记得一位企业家曾说过,员工之所以选择留下,并不一定是薪资的吸引力,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就源于企业对于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并能努力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迪赛诺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之所以能够把握好,或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一意识,才能够把尊重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确实,从资源储备上看,迪赛诺公司已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人才基础。管理团队——年轻,有活力,富有创造力;研发团队——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合理,作风严谨、不畏艰难、敢于挑战。

每当公司面临十分紧要的科研任务时,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人员聚集在一起,探讨出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在禽流感爆发的敏感期,为了开发出抗禽流感药物,公司仅开了一次会就把所有的高端科研人才都叫到了一起,当场就拿出了三套方案,成立了三个研究小组,由三位得力干将领队攻关。不到一个月,就有两个小组获得了成功,为我国医药系统输送了大量的药物原料。

迪赛诺创新团队在研发上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在于采取了“独立项目”组的建制形式。研究中心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和技术要求,下设数个不同的研究室,由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博士或研究员担当室主任。研究室再根据不同时段的业务需求分成几个项目组,由一个负责人和2-5个实验员组成。如此,一来可以解决人手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形成了“个人包干一块”的传统。二来由于迪赛诺主营药物研发生产的中后端业务,所以把每个具体的市场需求或客户要求分解为若干项小团队子任务,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除了建制形式的创新,团队成员间的有效配合也是科研部门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公司强调,团队是一个合作性的组织,团队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依靠团队的力量,密切合作才能有所创新,取得成绩。团队精神不仅能发挥成员各自的专业特长,也能形成显著的优势互补效应,保证了研发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也提高了技术从实验室向车间转化的速度。

而对于科研部门来说,一切创新都是为了效益。所以,为了实现研究项目的产业化,公司就要求每个团队成员在项目研究之初,就要进行必要的预先考虑,鼓励他们在专利上加强保护,并给予适当奖励。此外,公司还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和贡献,对于员工的奖励体系会倾向于一线的科研、生产和工艺人员。

对于项目的研发,公司高层一直采取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态度,不给团队研究造成任何负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任,公司员工才会感受到更多的温暖,激发出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关键时刻,团队成员也能够主动请缨,要求加班倒班,为项目出力。

迪赛诺团队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人心的集聚。要使团队发挥最大效应,首先就要做到成员思想和目标上的统一;其次要注重人员配置上的合理化,协调好成员间的关系,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有共识,才能把人“团”起来

企业简介: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由留美科学家常兆华博士创办于1998年,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开发商、制造商及营销商。集团于2011年9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份代码:00853)。公司始终以创建“一个属于医生和病人的品牌”为己任,主要致力于开发心脑血管、糖尿病、骨科、电生理、以及外周血管等领域的微创伤介入医疗产品,目前有二十多项产品进入全球近两千家医院,申报国内外专利两百余项。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2010年度上海市创新型企业。

微创公司的优势也离不开人才。多年来,微创不断网罗全球行业内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以及有潜力的本土人才,建立了一支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新团队,使得公司具备了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先地位的源动力。

在微创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着强烈的共识。正如员工人手一份的《技术创新手册》中的第一句话:技术创新不仅对微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非凡的社会意义。就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团队的成员们不断地付出艰辛和努力。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各种成绩。

在创新项目的工作中,微创公司还挖掘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做法,从而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使整个团队能够在良好的秩序下科学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创新工作的效率,为微创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具体来讲,公司的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其一就是目标明确,发挥成员最大力量。2000年,微创公司为了开发药物支架,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几经周折却依然没有成功。然而,公司没有放弃,又在2002年成立了一支全新的自主创新攻关团队。新的团队对以前的开发工作进行了检讨和总结,明确了当下的攻关方向,并确定了该项目的技术难点在于工艺的可行性。基于此,成员间达成了高度的默契,所有成员加班加点连续工作,通过分析、研究,制定了筛选评价方案,最后终于攻克了工艺上的难关。2003年,第一个国产药物支架进入临床,并于2004年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使微创成为全球第三个将药物支架商业化的公司。可见,团队创新,其成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才能把所有人的心凝聚在一起,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促就巨大且持久的创造力,推动创新团队不断突破科技难关。

此外,微创公司还懂得在内部人力资源不足、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借助国内学校、医院等力量,组建松散型团队,借助他们所带来的专业知识和合理化建议,获得研发的更多动力。

而在企业管理上,由于微创是由海外归国人士创办的公司,技术类的领导层不仅从国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经验,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药物支架项目团队的领导人唐自荣,在管理创新团队的过程中,就很注重研究国外专利;在采购上,注重质量保证;在设计控制、动物实验和器械方面,还严格按照国外标准执行;在团队管理上更是借鉴了国外的先进做法,从产品策划的初期,就融入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因为这些经验的融入和较为先进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团队合作也变得更为顺利。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就科技参考和仿照已有的经验和制度,从而保证了团队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好的团队总有其独特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所长,推动整个创新项目取得成功。在沟通问题上,微创公司会根据设计控制管理流程,以定点召开项目设计评审会议的形式来强化团队间在项目上的沟通,在评审时,团队成员都有均等的机会发表意见,公司领导层和团队带头人也积极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不仅体现了民主,还加强了沟通,彼此间很快就建立了默契和信任。

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上,无论是迪赛诺公司,还是微创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特色独具,但是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道理都是一样的。要创新,要发展,企业最要做的就是“团”人心。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是,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心齐,力量才能大。

感谢《自主创新科技团队案例》课题组及上海市科委人事教育处提供企业素材

猜你喜欢
微创成员企业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