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新
(湖南工学院 体育部,湖南 衡阳 421008)
论大学体育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胡耀新
(湖南工学院 体育部,湖南 衡阳 421008)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探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加强体育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就是以新世纪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背景,重点论述如何改变传统落后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并在大学体育课实践中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本研究就是以新世纪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背景,重点论述如何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1]
所谓教学模式是反映某种特定的教学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模式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实际的中介与桥梁.教学模式是教学论探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近几年来才在我国体育教学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而且,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完全统一的认识.[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各有各的解释,各有各的定义,众说纷纭,对于体育教学模式,我国学者毛振明教授认为它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这就是说,体育教学模式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框架,它应该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具体的、带有可操作机制的模式结构.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模式,首先应该有自己稳定、严密的结构.如上面所举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设计时,首先就要考虑合作的形成、发展、作用、效果及策略等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措施.如果缺少了这种严密的结构,就会成为一种不稳定状态,也就谈不上是什么模式.
作为一种模式,必须具备良好的操作性.例如我国最早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它就具有非常清晰的操作性:
教学模式必须具有正确的理论作支撑.这些理论依据可以是心理学的、生理学的、方法论的或控制论的,如乔伊斯对 2 2种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时,非常清楚地将具有相同理论依据的模式归为一类,如人格陶冶方面的教学模式是属于心理范畴的;行为控制方面的教学模式是属于控制论范畴的.
对于某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否取得效果,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就应该包括对它的效果检验和修正.如程序教学模式中,就是通过对每一个“小步子”强化后的信息反馈来检验教学效果的.[3]
正确地选择应用,可使教学活动循之有法,行之有据.对新教师来说,可以直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缩短自己实践探索的过程,弥补尚未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经验缺乏的缺陷,减少失误,较快地适应体育教学工作.对于老教师来说,由于具备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博采众长,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体育教学改革创造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其作用是必须肯定的.
综合而言,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体育教学模式体系.例如:
⑴于长镇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方法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的,他把体育教学模式分为五类:
a)着眼于教与学的关系
b)着眼于教学目的
d)着眼于教学程序
e)着眼于课程
⑵李凯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来划分的,这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分类方法.
⑶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演绎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大多以一定的理论或实践为支撑,如:
a)根据“合作学习”理论设计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b)根据系统教学原理设计的“单元教学模式”.
c)根据“快乐体育”理论设计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d)根据一般教学理论设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引进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映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三段制”或“四段制”教学程序.上述这种教学程序比较能够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利于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习得,并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身体锻炼,因此这种模式从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一段时期一直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惯例性的教学程序,以至于有人称这种教学程序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或“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达标率和考试分数为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也是仿照竞技评价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难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锻炼的整体效果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4.1 指导思想上以新的课程理念为主.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拓宽了健康的含义,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性三维的健康观,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4.2 教学目标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如发展学生的体能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教育观念更新,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和丰富,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和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4.3 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服从,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指令运作,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着改革,着重突出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如“探究发现模式”,“自学互教模式”等.
4.4 体育教学模式向着适应个性方向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的特长,统一教授,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经验,满足需要,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发展自己的专长.
4.5 体育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拓宽了健康的定义,强调学生的生物、心理、社会多维的健康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运动的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近年最新的大学体育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快乐教学模式,探究性或发现式教学模式等.笔者下面以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为例子,来论述在大学体育课实践中如何构建大学体育新型教学模式.
类似的有“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等,该类教学是主要遵循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它是指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过程是将运动教材中有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归纳和整理后,组成“问题串”和“探究课题串”,对每个问题和探究的课题都设有其验证、讨论和归纳的方法,然后将几个大的问题分别设计在各节课中;其教学过程一般有问题提出、验证性学习、集体讨论、归纳问题和得出结论等几个主要的学习阶段,而运动的学习和练习则紧密地穿插其中,在教学中除教学法和练习法之外,还比较多地运用提问——回答、设疑——假说、验证——发现、讨论——思考、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某教师进行大一的跨栏跑教学,教师事先设计出 :“ 什 么 是 跳 栏 、跨 栏 、跑 栏 ?”、“ 跨 栏 为 什 么 要 攻栏 ?”,“ 攻 栏 的 要 素 有 哪 些 ?”、“ 如 何 练 出 攻 栏 的 动作?”,“你的攻栏的 动 作 如 何 ?”“你的同 伴 攻 栏的 动作如何?”“ 你 和 你 同 伴 要 改进 什 么 ?”“ 如 何 改进 ?”、“改进得怎么样?”“你从学习攻栏中领会到了什么?”等相互关联和层层递进的课题与问题,然后将问题放在 8-1 0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中,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们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识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虽然教学无定法,但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笔者认为 2 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学应当以改革、实践、探索为思路,不断在实践中加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1〕聂秀娟,项立敏.高校体育 3 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4).
〔2〕刘成,李秀华.近年来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李松岩.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人文性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 (4).
〔4〕侯松.试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
〔5〕卢绍群,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管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G 8 0 7.4
A
1673-260X(2011)05-0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