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区社会主义农村牧区和谐文化的构建

2011-11-06 07:04席建春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牧区农牧民农村

□席建春

论我区社会主义农村牧区和谐文化的构建

□席建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牧民,而农牧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成败的关键。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同时,新农村牧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且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问题,比如干群认识不到位、投入依然不足、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明显、现代意识淡薄、不科学和不健康现象的根治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建设农村牧区和谐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崇尚、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政策理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产运营体系、信息体系、资金保障体系、人才体系、创新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九个部分。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和谐,二是文化体系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和谐。

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具有主导性,表明文化必须具备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当前,中国广大农村牧区的发展速度惊人,在发展中显露出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变化、文化要求和文化存在形态。对此,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农村牧区文化发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具有时代性,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将逐步迈向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和谐文化也应当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把民主法治作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的灵魂和旗帜,使农村牧区和谐文化成为融民主和法治于一体的和谐文化。

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具有继承性,这也是我国不同地域的农村牧区文化展现出不同文化特质的根本原因。譬如革命老区的农村继承下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民族地区农村牧区继承下来的宗教信仰文化等等。因此,农村牧区和谐文化也应当保留其地方文化的精华和特色,在继承中创新,使之绽放出新的光彩。

加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关键和难点所在。没有农村牧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康社会就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当前许多农村牧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明显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收和农牧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塑造新型农牧民群体,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模式,激发农村牧区发展活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加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的农村牧区文化,可以更好地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建立和巩固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文化基础。建设和谐的农村牧区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谐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维成为农村牧区的社会共识,营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和农牧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牧民。只有形成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型农牧民群体,才能确保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力度,为培育新型农牧民提供先进文化的滋养,是努力培养农牧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参与市场和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文化意识和素质,改变思想封闭、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缺乏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小农文化传统,树立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使其跟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二、我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问题

对发展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不能立刻见效,政绩一时半会儿难以体现出来,所以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却并不真的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这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牧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农牧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日趋强烈,并且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文化设施拆多建少,远远满足不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一般来说,经济基础较好,基层领导较重视,大多数农牧民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地方,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场所就多一些;而经济条件较差,或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且农牧民文化程度较低的地方就少而差些。

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环境不够优化。“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个人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牧区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留下了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不仅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牧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使许多地方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日渐渐消亡,农村牧区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牧民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扭曲了一些农牧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顺畅的体制与灵活的机制是农村牧区文化事业深入有效开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只有体制与机制顺畅灵活了,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资源的最大作用。由于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为了自身生存,有些文化馆(站)甚至不得不将文化设施出租或挪作他用,其文化功能在逐渐萎缩和降低。

三、推进我区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

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中央提出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其文化建设也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各级领导要切实提高对农村牧区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加强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切实进行专门研究,保证必需的资金,解决实际问题,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加强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规划,使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齐头并进。

必须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在贯彻落实好现有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旗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苏木文化站、村嘎查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作,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牧区基层服务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适当提高用于乡(镇)和村嘎查的比例,逐步改变农村牧区文化设施落后的现状。

必须净化农村牧区文化市场,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渗透、普及和推广与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要加强和充实农村牧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网吧、电影、音像、出版物等文化活动与场所的市场化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牧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建设新机制。首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弄清各地的文化“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文化发展计划,切忌“一刀切”、“一哄而起”,不顾实际盲目地搞运动式、跃进式的文化“产业化”。其次,明确界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有些文化单位是传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由国家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计划大力扶持,而不能简单地全面推向市场。最后,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力戒形式主义,要落实到实处,不搞“形象工程”,要因地制宜,摆脱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总之,建设好农村牧区和谐文化,可以让农牧民的生活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提高,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带来勃勃生机,推动农村牧区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牧区农牧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民族传统游戏在牧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新巴尔虎左旗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