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晓武
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燕晓武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缘——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棋伦拜嗄查,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区。这里原有一百多眼石窑,俗称“百眼窑”。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居于山地和高原的中间地带,是西桌子山的余脉,由红岩石构成的孤立的圆形平顶山。外部造型像一个大碗扣在原野上。山高100余米,东西宽约300余米。岩石坚硬,造型奇特,洞窟凿建在山峰四周的崖壁上,分上、中、下三层。石窟的空间面积不大,均为一室、两室,成四方形。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保护,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洞窟内大部分墙皮剥落,顶部的藻井损失更为严重,甚至被毁坏一空。残存壁画不少也受到烟薰火燎,模糊不清。
笔者上世纪90年代到阿尔寨石窟考察时,有些窟洞里的壁画还很完整,当时拍摄了很多内外壁画和岩雕的照片。现在这些照片成了记录阿尔寨石窟壁画的珍贵资料。
阿尔寨石窟是佛教建筑群,石窟里有壁画、题记和佛塑像等,其中藏传佛教的有关壁画和蒙藏文字,对于整理研究蒙古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绘画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窑洞的墙壁和顶部,画满了各种题材的佛教壁画和民族装饰图案,很少空白,布局丰满,秩序井然。窑洞里的佛龛位于后壁的正中央,有的石窟一进门就是一座长方形佛坛,上面原有佛像,是供信众瞻仰和顶礼膜拜的。
石窟壁画的内容多属藏传佛教故事,有《罗汉礼赞》、《度母二十一像礼赞》、《四大天王礼赞》等。还有故事、山水风景、动物鸟类、装饰图案等。在题材方面,不少画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如双手对合、静穆慈祥、一心静养的罗汉像,坐在莲座上的温柔和蔼的菩萨像,以及舞姿优美的慈善度母像等。还有以白、红、兰、绿颜色描绘的欢喜佛,以表情和动态表现的威严英俊的四大天王像。壁画里还有众多的骑手,有的骑马在云雾中飘来飘去,徐徐向前,有的手持刀剑法器勇猛作战。还有表现勇猛凶恶的野兽与五尺大汉搏斗,彼此不分胜败,各显其能的场面。壁画中这类佛教故事和对真善美、假丑恶的描绘,十分真实生动,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阿尔寨石窟壁画多采用传统的“鸟瞰式”布局,人物活动、景物描绘一览无遗。画面在构图方面还采用突出主题的布局方式,比如人物的主次及景、物之间的安排方面,主神画得较大,并安排在主要位置;山林云雾等景物描绘则虚虚实实,层次分明,服务于主题。为了突出佛像,在佛像背后还画有装饰性的背光圈,光圈上面绘有各种的民族花样图案,整个画面相互衬托,既突出了佛像,又显得十分庄重而富丽。有的画面背景还插有各种动物和带有情节的人物图画,虽然画得很小,但布满了画面的整个背景,既不失画面的整体效果,又使画面充实,同时还加强了对故事主题情节的表现力。石窟壁画还采取了简繁相衬的表现方法,在单线条的山与山之间安排了密集的列队人物,突出了山脉间的人物。
根据佛教教义的要求和佛教故事内容的需要,壁画中的人物比例,运用了夸张手法,头部画得大,四肢和躯干部分画得小,这种比例虽然与人体解剖要求及真实人物的比例不符,但看上去却感觉舒服,合理而自然。在人兽相斗的画面中,为了表现人的威力,特意把大小比例画得悬殊,人大而兽小,但画面给人感觉依然相称。作者采取这种夸张的手法,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为依据的,为了突出主题,以及画面内容和情节的需要,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景物等给以适度的夸张,使故事表现得更为生动、活泼,取得合理而自如的良好效果。
阿尔寨石窟壁画在造型手法和笔墨技巧的运用方面,根据表现的对象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绘画造型方式,主要体现在线条的粗细长短、笔墨的浓淡、点线的结合、笔的中锋和侧锋的运用等方面,发挥了不同线描的造型功能。从整体效果来看,线条简炼,用笔流畅、圆润、沉着有力。线条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特点、性格、表情和身份,表现了不同物体的质感和量感,同时还增强了人物刻划和描绘的真实感。
阿尔寨石窟壁画里,表现动物的画面很多,特别是马,有站立的,有奔跑的,有单独一匹马,也有聚集在一起的马群。有的马在地面上活动,有的马在天空中腾云驾雾,十分壮观。在表现蛇和鸟的画面里,画工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造型,表现它们多变的姿态。真实生动的艺术描绘,体现了作者塑造形象的艺术才华。在一幅描绘大海的画面中,生动地表现了海水波浪起伏,蛇在水里,蛇头暴露在水面上,与波浪齐头并进,动感很强,活灵活现。山水、树木、动物等的描绘,都分别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勾线方法和渲染手段,充分表达上面的人和蛇相斗,强弱对比,十分生动。壁画里不少地方有蛇的出现,这大概与佛教教义有关,随着教义的要求,画面上的蛇有善有恶。
画工们通过对当时生活的细致观察、体验,依据宗教教义的要求,经过集中、概括、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较为传神而又不失真实的宗教画面。壁画中的佛和菩萨的神灵像,以及供养人的俗人形象,都是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画面里的俗人造型,形象表现,服装穿戴,动态的设计等,具有当时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是现实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写照。一些异形异态的神灵形象的塑造,是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形进引合乎规律的变化,加之一定的装饰趣味而形成的,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阿尔寨石窟壁画中的人物动态多变,各不相同,这些变化是根据情节的需要,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充分表现。人物的表情描绘也不只是固定的一种面目,而是通过表情的刻划,表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为了表现度母救苦救难速度之快,作者采取一人多臂的造形,度母的姿态是“蜷左展右”屈腿斗蹲式,双肩同时伸出几条胳膊和手,每条胳膊又都与身躯的结构自然得体,胳膊的动作各不相同,变化多样,但结构合理,有条不紊。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影响了中国佛教壁画的制作者。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体现了中国佛教壁画作者借鉴外来艺术的才能,以及对解剖结构知识运用自如的技能和熟练程度。
阿尔寨石窟壁画的色彩绘画性很强,色调统一而和谐,不但每个窟的壁画色调统一,而且每个窟的色调又与整个石窟群的色调统一和谐。虽然各窟色调具有冷暖之别,但整体感很强。它的色彩不求复杂的自然光和条件色,而着意表现物体的固有色,画面的色调单纯而娴雅。依据宗教内容的需要,颜色多采用石绿、朱砂、藏蓝、白和黑色。色彩质朴,装饰性强。重彩勾填,成为大众化的语言。为了宗教内容的需要,画工们还采用了“变色”手法,如把度母佛像的皮肤画为各种颜色,有绿度母、蓝度母、白度母等,以颜色区别度母二十一像。根据佛教的传说,绿度母、白度母是二十一像中的最“实际”的佛,在人间妇女中地位很高,人们把绿、白度母作偶像奉拜。画工们以颜色不同的度母像,体现度母佛的不同性,完全是顺应宗教故事和宗教艺术的需要。
阿尔寨石窟壁画具有鲜明的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古代的鄂尔多斯高原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草丰美,是佛教传播的胜地。当地牧民虔诚地信仰宗教,他们把幸福、吉祥全都寄托在佛和菩萨的保佑上,这些都是阿尔寨石窟开凿的基础。石窑壁画里的人物、服饰、道具等的造型,是与当地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壁画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清秀质朴的特点。壁画人物穿着紧身而又细长的服装,是鄂尔多斯牧民生活中的缩影。高原天空蔚蓝,朵朵白云采用变形的方式而绘制,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地区特色。蒙古马大部分为走马,骑马的人像坐在轿子上一样。壁画上的马,从腿和足的动态来看,都是以鄂尔多斯的乌审旗马为模特的走马。
传说制作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匠人中,有不少是当地民间艺人,他们把本民族的绘画艺术奉献于佛教壁画,体现了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同时他们在绘制过程中,还通过对传教传来的外来艺术加以吸收,丰富和发展了鄂尔多斯蒙古民族自己的民间绘画艺术。从当地流传下的民间美术和当今鄂尔多斯民间艺人绘制的作品及牧民家中的生活用具、门柜上的图案花纹来看,都与壁画的表现形式、花纹图案的造型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完全一样,而且还有些宗教色彩,这些都属鄂尔多斯独有的民间美术。其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运用,民族意识和民族审美的情趣,都顺应了鄂尔多斯蒙古民族人民的特殊审美习惯。□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博物院)
责任编辑:张燕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