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夏 炎 杨 洁
守护幸福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微创中心主任段华
本刊记者 夏 炎 杨 洁
专家档案:
段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卫生部妇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卫生部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主任,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十”层次资助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争分夺秒的无影灯下,把生命之光点燃;
在静谧温馨的门诊病房,把人间真爱播撒;
有一种辛勤的付出,是在用生命作为代价;
有一种圣洁的职业,是在让世界充满希望。
她热爱工作,常常因为连续投入于手术和门诊而忘记午餐,忘记了家中等待的亲人;她热爱生活,唱歌、走秀、做主持人,团队文艺活动时乐意融融;她天生丽质,举止优雅,因为相信淡淡的容妆,整洁的衣着能抚慰病患心灵,镇定病患情绪。繁忙的医生,儒雅的导师,美丽的女人,她在多重身份的交叠中自由的转换,如同一朵兰花,清幽、知性、温婉、淡定。恬淡如兰亦工作如狂,她是段华。
段华出身于医药之家,耳濡目染让她很早就感受到疾病给人带来的折磨和痛苦,时至今日她依然能够清楚忆起孩提时代的情景,医院大厅和楼梯间就像火车站一样拥挤,很多农村来的病人和家属没有钱住院,晚上就铺张报纸席地而卧。她自幼即感受到百姓患病之苦,立志将来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父母洞悉女儿的心思,他们更深知医生的艰难和不易,实在舍不得让宝贝女儿步己后尘踏上辛苦的从医之路,但是倔强的段华却丝毫没有改变心意。看着女儿那份坚定和执着,知情达理的父母不仅同意了她的意愿,而且也是数十年来支持她从医为民的坚强后盾。
5年的医科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流逝的是时间,充实的是思想和学识。带着对临床医疗工作的热爱和救死扶伤的激情,段华被分配到父母工作生活了大半生,亦是她从医梦想起航的医院。父母看到女儿工作时的光彩和快乐,油然欣慰,更庆幸当初没有阻挠女儿的决定。
临床实习结束,段华被分配到心血管内科工作,成为当时众多实习医生梦寐以求的心血管科医生。然而,天生善于动手而性情又干脆利落的段华,在心血管内科仅工作了一年,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做一名妇产科医生。妇产科又脏又累,是那时候很多医学生不愿意选择的职业,更别说是主动要求。为什么她会如此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究其原因,除了深受偶像林巧稚教授的感染,还因为身为女性深知妇女健康和妇科医学的重要性,尤其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健康和医疗服务直接影响社会和家庭,她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广大女性朋友服务。
子宫是胎儿的宫殿,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子宫当前处境堪忧,患病率上升,安全遭遇了空前的威胁,致使妇女的健康受损,影响生活质量和夫妻关系,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子宫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生生不息的宫殿却没有受到人类的重视和保护。
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角色更加难以为之,不仅要面临生理上的特殊时期,还承担了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从月经初潮、妊娠、分娩、绝经等女性独有的生理现象,到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各类困扰妇女的疾病,无不与子宫密切相关,子宫疾病已经成为非常常见、多发的疾病。显然,如何保护女性健康、降低女性特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采访段华教授时,她播放了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过程的片段。这是一种妇科“微创手术”,段华教授通过微创技术在患者的腹壁上分别穿刺10毫米和5毫米的“针孔”,放置腹腔镜及操作器械,并连接摄像系统及显示屏,同时经宫颈置入子宫操纵器,即可观看电视屏幕进行盆腔内病灶的切除治疗。手术结束后,患者的身体只留下很小的手术瘢痕。如果病变发生在子宫腔内,则通过宫腔镜进行治疗。相对传统开腹手术,宫腔镜和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对病人的损伤很小,手术时间较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特别是不需开腹,腹壁不留长长的刀疤。对于曾经经历过传统妇科手术的人,对于术后感受的切肤之痛往往终生难忘,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今天的妇科微创手术可以让你不再顾虑疼痛,这也是“微创手术”的精妙之处。
微创技术减轻了手术创伤,倡导微创理念的段华教授更强调保护子宫。段华坦言,现在社会对子宫还缺乏重视,认为子宫只是生孩子的工具,忽视了子宫也是分泌多种激素,体现生活质量的重要器官。
曾有位患多发子宫肌瘤需要手术治疗的农民,因患有不孕症而婚后无子女,虽家境贫寒,但迫于农村传宗接代的压力,急于治疗。手术治疗前,段华教授耐心地跟病人丈夫商谈手术的几种方案和后果,尽管谈及医学知识时他不能完全听懂,但是当提到有可能切除子宫时,这个七尺男儿竟然泪水夺眶而出,跪在了段华的面前,央求她一定不能切除子宫,有了子宫,他们的家才有希望。段华受到的震撼强烈影响了她的临床治疗理念,医者不仅有祛除疾病的责任,还要考虑病人的人文需求。她凭借高超的妇科微创技术,剔除了子宫肌瘤,保留了患者的子宫。
一位父亲带着刚刚21岁的女儿来求医,当检查得知孩子患了多发黏膜下肌瘤,并获知有可能切除子宫的可能时,佯装坚强的父亲忍不住站在手术室门口大哭,因为他知道切除子宫对于年轻女儿意味着什么!
面对如此之多的家庭和渴望,段华教授深深感到子宫对于女人,对于家庭的重要。
“微创理念指导微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减轻手术创伤,而且避免了无谓切除子宫给女性所带来的“灾难”,只将病变的肿瘤切除,或将病变的子宫内膜切除,可以保留子宫,祛除疾病。”段华还介绍说:“子宫对于女人的作用不仅是生育,它的存在与否,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在临床上,每保留和恢复一个患者的子宫及其功能,就相当于还她一个幸福、健康、自尊的人生。”为了这个目的,段华教授一直在努力探索。
在几十年的“保护子宫”工作中,由她牵头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市西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主编与参编妇科微创专业书籍14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为探索妇科疾病治疗的新术式、新方法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
为了尽快推广微创技术,段华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性妇科微创技术学术会议,指导和培养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医师。
如果一个团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那么说明他们有一个钢铁般意志的带头人。崇高的医德、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术,作为妇科微创中心主任的段华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同伴,感动着每一个患者!
妇科微创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是北京市妇科微创诊治中心和卫生部妇科内镜(北京)培训基地。中心拥有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先进配套的“一体化”手术室,专家队伍强大,技术力量雄厚。以各类妇科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长,应用宫腔镜、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不孕不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子宫畸形,以及宫颈、外阴病变等疾病,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微创中心承担国家、卫生部、市教委及首都医科大学等10余项科研任务。这是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因为他们目标一致;这是个有责任心的团队,因为他们救人于患难之中;这是个有远大目标的团队,因为他们渴求微创技术的进步。
北京妇产医院一楼门诊大厅有尊首任院长林巧稚教授的铜像,段华教授上下班时时常凝视,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能够让人感受鼓舞并赋予力量!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花絮,段华教授在下楼查房的电梯中巧遇另一位加班的女医生,因为明天要出席孩子的家长会,她向段华请2小时的假,在结束短暂对话时,对方说:“领导,您是铁人,我们也跟着您变成了铁人。”一句简单的戏言,体现的却是队友之间的亲密与理解认同。这是一个女性居多的团队,他们追随着段华,无影灯下日夜忙碌,每天几时回家,家人付出多少,几人能知晓。此次我们在医院采访中了解到被同伴们津津乐道的“段华秩事”,离别一年的宝贝女儿兴致勃勃从国外回来探亲,然而手术台上的段华却不能按时接机,待她5个多小时下手术后疲惫奔赴机场时,看到孤独的女儿在候机大厅向她投来委屈的眼神,她黯然感到亏欠女儿太多了。“女儿现在还在国外念书,我随身带着女儿的照片,想她了就看看。”身为人母的段华教授如是说。
子宫内膜是受精卵着床的地方,如同柔软的草坪,春去春来月枯月荣。
科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是,根据目前的妇科医疗水平,如果子宫内膜损伤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恢复了。段华看到太多子宫内膜损伤导致了不孕不育的病例,如何减少和预防子宫内膜损伤,及其引起的子宫腔粘连等造成的不孕,让年轻的女性拥有健康的身体及幸福的家庭,任重道远。她把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定位在子宫内膜的再生修复,她的团队正在努力探索中。每天两三台甚至五六台的连续手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的工作使段华感到疲惫不堪,长时间手术使她落下了颈椎病。“时间真的不够用”,她面临着繁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取舍两难的困惑,但是并不会阻止她前进的脚步,“没什么,这样的生活我已经适应了,辛苦归辛苦,但我热爱自己的事业,心里感觉很充实。”
采访后记:采访段华实在不容易,几经预约才终于成行。到达北京妇产医院在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后,下午五点,我们终于见到从协和医院开完会匆匆赶回来的段华。为了弥补我们等待的遗憾,她耐心回答了我们所有的提问,并且也顺便把我们“科普”了一下。她的语速很快,像极了她的工作作风——争分夺秒。晚上七点采访完毕,段教授开始了每天必有的查房工作,每个病人看到她的到来都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她总是静静地听,时而阐述自己的看法。我们发现她对每个病人的情况几乎都是心中了然,一直面带微笑的她,言语间化解了病人不安和疑虑。在着重询问了几个今天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和明天准备手术的病人之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半,而她还没有晚餐,午饭有没有吃已然忘却。从每天早上八点到岗至晚上以常规的查房结束一天的工作,这样繁忙的一天,看来也只是她长年来最平常一天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