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
四川大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谢和平
专家档案: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1956年1月生于湖南省,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兼任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一个人要有思想和梦想,一个大学更要有思想和梦想。我们川大和历代川大人的共同梦想就是把川大建设成一流大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一流的人才培养,必须把一流的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价值追求和责任使命。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川大以“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和思考。
2003年9月,我作了《关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的学术报告,着重讲了历代川大校长的办学思路,以及川大办什么学和怎么办学等方面问题。
2004年9月,学校提出了“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同年11月,我又作了题为《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的专场报告,明确提出了学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5年,学校开设了《中华文化》公共课程,把《中华文化》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和人文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川大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川大学生多一些人文知识、多一种人文素养、多一份人文境界。
2006年10月,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我作了题为《秉承川大精神,肩负时代使命,努力造就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报告。
2007年,学校“双代会”以“肩负研究型大学的时代使命,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主题,讨论通过了学校在全国率先构建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08年12月,学校连续两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座谈会,提出了“确立三个面向、实现两个结合、树立三种意识”的工作思路,推动了以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为主体的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
2009年12月,学校召开了教育创新座谈会,提出了本科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英语口语、听力课教学改革,“双特生”选拔、培养制度改革等五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2010年,学校“双代会”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为主题,提出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四观”和“三个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完善了“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回顾起来,2003年至今,从“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到“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一个过程和体系构成了符合川大实际并带有川大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川大人才培养体系。2003年至今,学校先后3次召开“双代会”都是以本科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都充分体现了川大要把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大学放在第一位。
中国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大学,川大的目标是建成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川大应该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第一,川大至少是一所精英教育的学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2%,有人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川大这样的学校,必须坚持精英化教育。我们说的精英教育不是贵族教育,而是真正让川大的每个学生都享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高水平的课程体系,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川大优质的课堂条件、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构建一个全过程精英教育的体系。现在,青年学子很多,学校相当于是买方市场,但据有关数据表明,初高中生数量已经在逐渐下降,而大学的数量、招生规模仍在不断增长,10年或20年以后,高校生源势必会大幅度下降。那时的教育市场是需要激烈竞争的,就像现在欧美国家一样,都开始从中国吸引生源。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想到10年甚至20年以后,要让10年后的川大依然是能够吸引最好生源的大学。现在,我们就必须要树立一种精英教育的理念,把川大办成一所精英教育的学校。
第二,川大应该是一所能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校,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接受川大的教育后,都能使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被启发和发掘出来。
第三,川大是一所能提供给每个人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每个人都有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进入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想发挥什么特长就能充分发挥。川大应该构建这样一个平台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
川大的教育是什么?川大这样的学校应该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我们应该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生命去思考和把握川大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学老师和大学管理者,我们都应该去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教育的生命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作家叶芝形象地说:“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不是灌输,现在空间和平台很多,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知识,他随时都可以查阅、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学校要做的是去启迪他,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力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把被教育者的兴趣调动起来、启发出来,他就会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因此,老师就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激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鼓励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使每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勤奋阳光。
教育的责任
教育的责任是什么?就党和国家而言,教育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社会而言,教育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就家长而言,希望学生毕业能够有好工作、有高薪酬;就大学功能而言,大学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责任而言,古语就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此,我认为教育的责任(功能)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被教化成人,通过教化激发和彰显人的本善,克服和改变人的惰性。
我个人认为,人是有缺陷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只是对一半,人是需要教化的,任何人都有私心,任何人都有惰性。我们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去教化学生,使每个学生克服不足和惰性,把学生教化成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教育的责任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教化,至少让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能上好学、找好工作、有好前途,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我们不谈最高纲领,但教育最少应该有这样一个底线。川大实行学分制改革后,我专门进行了统计,每年约有10%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其中除了违反学校相关纪律规定的学生以外,大多是由于几门课不及格无法顺利毕业。所有学生都是经过寒窗苦读,以优异成绩通过高考考入川大深造的,然而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却由于考试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拿不到文凭。这实际上是作为校长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每个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每个教育管理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在,一些大学、一些管理者理直气壮地认为,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学生不能顺利毕业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由于学分制缺少严格的管理,同一个宿舍或者同一个班的学生可以不用集体行动,使得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惰性,个人情绪可能失去控制。面对这些情况,一些教育者却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缺乏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就上面这些问题,我已经安排有关部门专门进行研究。我认为,学分制本身是一种好的制度,必须坚持下去,但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使每个考入川大的学生都能成才,优秀的更优秀,拔尖的更拔尖,落后的也应该不断进步、成为优秀。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学校毕业生中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已经降到了6%左右,我希望这个比例能降到3%,这个目标能否实现,本身就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我们要放松对学生的标准要求,而是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落后学生的自控力。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更要关注我们学校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优秀拔尖的学生,也要关注普通平凡的学生,更要关怀身处困境甚至逆境中的学生。让缺乏自制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帮扶,这才是川大教育应尽的责任,这才是我们每个教师、每个教育管理者应尽的责任。
教育的生命
我在飞机上曾看到一则消息,引发了我思考教育是否有生命。1995年因特网刚刚产生时,一位美国科学家就在预测,30年后世界上纸质报业就会破产。实际上,5年后,美国几家大的纸质报业就已经相继宣布破产。那么,有围墙的大学会不会破产?我认为,教育不同于报业,无论高科技发展速度有多快,信息传递有多迅捷、广博,教育都不会破产,因为教育是有生命的。
那么,教育的生命是什么?教育事业不同于基他职业,教育的双方都是充满活力、富于个性的个体。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在围墙里面的大学校园,教育的生命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和情感的投入。温家宝总理曾讲过:“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因此,教育的生命在于爱心的传递,在于教与学的互动、情感的投入。我们对教育生命的领悟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如果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那就没有体现出教育的生命,老师只有带着情感、爱心去讲课,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生命力。
教与学的互动、启发,哪怕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提问、鼓励和鞭策,都可以从细节中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学生的热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营造一种“大爱”,既要教会他们学习、做事,更要教会他们明理、做人;既要在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更要敢于要求和管理学生。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和教育的生命的思考,也是我作为校长,对川大形成什么样的教育、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的体会。川大的每位教育工作者、每个老师、每个管理者,都应该从这些内涵深处去思考川大教育的改革创新。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必须发展,这是我们川大的责任和使命。当前,“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更高、期盼更高,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面对这种形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勇敢去面对,必须主动去思考,必须积极去探索,必须大胆去改革。
2003年以来,川大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带有学校烙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系统提出了“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同时,我们构建了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04年,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提出了“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原则,构建了“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323+X”的培养体系,以及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的“三个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这个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充分体现了我们川大人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更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和教育的生命。我认为,这一体系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四个具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三个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323+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要办好大学,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关键就是要深刻领悟大学之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之道呢?到川大以后,我就一直思考作为校长,应该亲自抓什么、抓住哪些重点不放?一直以来,我亲自布置、亲自抓落实的工作就是学生修养、能力和视野的培养:修养就是人文底蕴和人文境界,能力就是创新创业就业能力,视野就是国际视野。
谈到川大学生的修养,我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川大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谈吐气质能与众不同、能带有川大的烙印。因此,我要求川大的每个学生,首先要学会关心自己,更要关心别人,学会关注自我,更要关注社会。我一直希望川大的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我想,如果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加强人文底蕴、人文境界的教育、培养和熏陶,今后毕业走向社会,就一定会多一份人文气质、人文境界,多一些人文修养,就一定能成为“帅才”而不是“将才”。同时,我一直倡导,川大要形成一种“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态度,形成一种“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胸怀,我希望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大海为何如此之大,都能深刻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大海之大,就是由于大海总是善处低处,只有善处低处才能容纳百川,才会显得如此博大。
能力就是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我一直认为川大教育的责任不是学生的就业率,而是真正使我们的每个毕业生都具有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建立了“323+X”的教育创新体系以及实施了“三进”,“三结合”改革举措。“三进”,就是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使学生尽早感受科研氛围,培秀科学感悟和创新能力。“三结合”,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促进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所有科研资源、实验仪器设备资源面向本科生开放,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每个学生都可以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异想天开”课题。
视野就是国际视野。我一直认为,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未来20年后必然会成为世界强国。那时国家需要的人才就必然要具有国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和胆魄。因此,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就必须要拥有国际视野,我希望川大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都很不错,都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国际交往能力却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国际交流经历。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类夏令营、冬令营,丰富学生的海外交流经历,推进英语教学改苹,实现英语口语、听力课全部由外教担任,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胆魄。同时,全面实施高端外籍教师引进计划,我要求所有与“千人计划”、海外高端教师签订合同的第一条就是要给本科生上一门课。我希望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能到川大上课,使我们的学生在校园直接聆听到一流大师的课程、接触最前沿的学术信息。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海外留学基金,我们提供奖学金在国外招收留学生。
“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
川大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坚持精英教育的质量观,通过构建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川大的教育公平观就是:公平不是平均,公平是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公平地享有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接受高水平的全面教育;川大的教育多样观就是:要允许学生有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实际、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潜质和特长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川大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勤奋阳光,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不仅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为了真正将“教育四观”落到实处,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学校提出了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的“三个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我们确立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责任、法律意识教育,要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同时,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川大学生都能取得进步、都能更加优秀。我们实施的“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就是强化全员育人评价激励机制,将教书育人的贡献和投入等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的重要指标,设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等系列奖项,全面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建立“四位一体”(辅导员、学生导师、兼职班王任、全职教导员)学生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此外,我们健全完善的“全方位服务”的育人管理体系,就是不断推进民主办学,强化各级教代会和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撑。
“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川大应该是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学校,是一所能够让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学校,是一所能够提供给每个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为了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们构建了“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和教育的生命。
其中,前一个“3”是指“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即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也就是2004年学校提出的“412”培养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同时,还有拔尖创新人才和“双特生”培养体系。
“2”则是指“两阶段培养过程”,就是在实行“课程前置改革”的基础上,把大学四年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两个阶段。通识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大学前两年或两年半完成。个性化教育阶段,主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半或两年来完成。
后一个“3”是指“三大类课程体系”,就是面向所有学生,在个性化教育阶段设置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如果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就可以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如果今后想创业办公司、进行创新创业,就可以选择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并做一些创业尝试;如果毕业以后想先就业,就可以选择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X”就是针对“323”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项目支撑,这个“X”可以是若干项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计划,目前,学校正在实施12项教育创新计划,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落到实处。“323+X”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更体现出了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总之,这个体系反映了精英教育的内涵,也就是一所精英教育的大学应该具有的平台和条件。
实际上,“三大类课程体系”是2010年才提出来的,现在正在逐步落实、实施。我一直在思考,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可以按照现在的课程体系去进一步归纳、总结,而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是新生事物,需要我们重点思考,学校应该为这两种类型学生开设哪些课程,具体怎么开设,我希望大家都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开设了几百门课程,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希望能够开设几千门课程,使我们的学生有充足的选择空间。只有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川大的毕业生才可能真正具有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和本领,才可能真正具有竞争力。
未来工作重中之重
今天,学校要求教务处、学工部的所有老师在具体执行教学计划、贯彻落实“323+X”人才培养体系时能符合教育本质、教育责任和教育生命的川大教育体系。
比如,我们提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计划,就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真正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川大都有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公共课(数学、外语)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计划”就是强调教育质量,体现了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则反映了高质量的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阶段三大类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真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突出了教育的多样化,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提出不同的毕业论文要求,实事求是地体现学生的真才实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体现了教育的生命,构建了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爱心管理服务新体系;“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拓展计划”强调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体现了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本科教学及教学管理支持平台建设计划”,体现了教育的责任,强调了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群体、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群体的精细化、专业化指导;“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计划”,强调了教育质量,体现了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支撑条件建设计划”,突出了教育的责任,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上好学、找好工作、有好前途。
目前,学校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上述12计划中的9项教育创新改革,主要包括: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计划;个性化教育阶段三大类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拓展计划;人才选拔模式创新及生源拓展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计划;“四位一体”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公共课(数学、外语)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计划;专业优化整合与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今年,我们把前4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
从2011年招生开始,我们就已经把班级编成每班25名左右学生,目前,我校小班上课的比例不到40%,有些公共课班级人数仍然很多,特别是像英语课、专业课必须实行小班授课,我们正在努力使小班课程数达到全校课程总数的60%左右,逐步形成小班上课体系。这项改革无疑将增加我们的办学成本,但是只有实施小班教学,才可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才可能真正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因此,我们需要魄力和勇气进行这样的探索,同时,我们也愿意增加这样的投入和成本。此外,我一直强调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我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在中小学,因为中小学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注重开发人脑的记忆功能,相对忽视对人脑想象功能的发掘,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高考,每个学生的记忆功能已经开发到90%以上,而想象功能的发掘却不到60%。到了大学,我们就需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因此,我们实施启发式讲授、批判性讨论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最难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们设计1个非标准答案考试的题目,可能比在题库里选择10道题要难得多,花费的精力、付出的投入也会更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专门投入经费来支持,如果老师实行启发式讲授、批判性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并且经过督导组专家认定为优秀,学校就可以按几倍工作量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只有这样川大才可能真正成为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大学,才可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阶段三大类课程体系建设。我一直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这项工作的压力很大,因为至少要开设上千门、甚至几千门课程供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比如,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我们要真正让他们能够在川大找到培养创业技能的各种课程,这就需要打破过去的传统,重新调整课程体系,这项工作要下大工夫、花大气力,要组织全校教师共同来思考、来研究,不是关在办公室里闭门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出一大批可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的课程。
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关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总体上是正面的,但有些人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认为我们实施论文多样化改革就是取消毕业论文,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实施本科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绝不是取消毕业论文,更不是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要求,而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事求是地体现学生的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促进本科生与社会和实践的接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定位,选择传统的学术型毕业论文,或选择应用研究及实践型的创新项目成果、发明专利,也可选择社会实践型与探索型的设计方案、新闻稿件作为毕业论文。当前,国家亟需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开始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我们过去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是学术型研究生,从今年开始,国家把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我想,本科生也应如此,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面向未来不同的人生规划,提供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这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大学的使命。
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拓展计划。我们将全面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实施“本科生留学奖励计划”和“本科生国际交流计划”,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举办各类特色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办争使在校本科生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经历;建设10个专业优势明显、满足社会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授课专业,提升学校留学生培养能力;建设“国际化人才本土化教育试验区”,全面推进高端外籍教师引进计划,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高水平教师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行“本科生留学奖、助、贷学金计划”,资助本科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学科竞赛。
人才选拔模式创新及生源拓展计划。川大一定要建立优秀生源基地,探索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制度,不断完善传统自主招生模式,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双特生”选拔录取方案。在“双特生”选拔、培养方面,我们做得很好,已经拥有具体的选拔制度、培养方案,在全国高校中很有影响。我们要建一流大学,首先就要有自信、要敢于竞争,要进一步构建完善全方位的优质生源选拔机制,通过完善优质生源基地选拔拔尖人才,通过“学科夏令营”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川大学习。
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计划。我们要大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计划,努力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使特殊兴趣、特殊爱好的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质,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成长成才,真正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要以入选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的契机,完善拔尖学生遴选、培养及条件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内“双特生”选拔机制,制订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双导师制”,充分发展每个“双特生”的兴趣特长与发展潜力。
“四位一体”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此计划就是要建立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与全职教导员“四位一体”的成长关爱服务体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导师,学校一直都有,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专门设置了教导员。大家知道,江安校区的学生宿舍是围合式的,每个学生围合大概有1000多名学生。我希望每个学生围合都能有1名教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有老师来关心、引导。因此,我们建立了学生学术、专业、爱心全职教导员制度,选聘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刚从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党政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全职教导员,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来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此外,学校专门设置了正处级的心理咨询中心,专门请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来担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他的团队将为学生进行门诊式的心理健康咨询,所有学生都可以直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去年“3.30”和“4.7”两起突发性刑事案件,让我们一直在反思,一些学生确实缺乏在灾难、曲折中抗挫折、抗打击的心理素质,而且没能及时、便捷地得到必要的心理辅导、咨询和人文关怀。我们开创性地提供这种门诊式的心理咨询,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身心健康、勤奋阳光。我们的老师、干部、辅导员、领导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成绩不好的学生。我曾开玩笑地说:“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院士,成绩中等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董事。”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特长、都可能成为人才,因此,不管哪一类学生,我们的老师都要把他们当作人才来关心、爱护和教化。“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基于我们对教育责任的深刻理解,就是要教化每个人,而不是只教化、培养那些尖子生。
公共课(数学、外语)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计划。我一直倡导公共课(政治、数学、外语等)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授课效果,特别是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英语口语、听力课程全部由外教担任。平时我经常到各校区听课,也经常与有关部门交流,我体会到,指导每位新进教师如何给学生上好课是十分重要的。我一直认为,老师第一堂课的PPT就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自己对这门课的要求,讲清楚应该阅读哪些参考书、考试形式是什么、怎么计算平常成绩等等,特别要对学生提出管理要求,讲清楚这门课不允许学生缺课,要求所有学生按时上课。我还建议老师上第一堂课就可以进行摸底考试,如果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免听,如果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不来上课、就必须按时来听课。因此,我就希望教务处、人事处要指导每位新进教师上好第一节课,要求他们必须把上面提到的基本问题讲清楚。此外,老师讲课一定要讲出水平、效果和教学质量。我想每个老师都应该把让学生记住自己作为追求的目标,其实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体现在这里。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用最好的教学效果、最高的教学水平、最温暖的爱心和最专注的精力,去感染每个学生、去培育每个学生。
专业优化整合与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基本目标是切实把学校多学科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并体现在本科教学上,真正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主要举措有:进一步推行大类招生,力争每年新增大类招生数不少于5个,探索和建立按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分流制度;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开设跨学科交叉专业课程,打通一级学科下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加大交叉专业的培养力度,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实验班,采取“2+2”、“1+3”、“3+1”等多种模式,实行交叉培养;建立交叉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成立交叉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设立“四川大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基金”;进行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指导专业建设上台阶。
本科教学及教学管理支持平台建设计划。目标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平台,鼓励、指导、规范学生选课,使学生选课更加科学合理。主要举措是建立由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互动系统和网络考试系统及教学管理评估系统组成的教育教学支持系统。
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计划。基本目标是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到高水平的全面教育,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主要举措有: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与密歇根大学成立教与学研究中心,集中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培训,探索构建自我评估、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和中期学生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教与学评价机制,遴选一批具有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能力的示范教师,推动课堂教学整体改革;构建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建立我校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开展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引导学院的专业建设;加强教学质量宏观监控,开展教学工作绩效评估。构建全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定期统计、整理和分析各学院和相关教学单位的教学基本信息和数据。
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支撑条件建设计划。基本目标是真正使川大的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就业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举措有:建设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和培育中心,按照“学生自主择业、市场提供就业、学校促进就业”的原则,开展职业辅导、职业测评;将大学生涯规划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科研合作优势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我们买施“323+X”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按项目式管理,进行开放式运行,鼓励试点,鼓励创新,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大力推进。
我们始终要把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要以我们这种深厚的人文底蕴来强化人才培养,以我们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来推进人才培养,以我们的科学研究的强势来带动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来提升人才培养,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保障人才培养。我们现在讲大学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很多人对此都存在着误解,都将这三个部分相互分离、相互割裂,实际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以,人才培养应该永远是大学第一要务,应该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位。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每年财政预算不到20亿元,其中,教学投入都是4.5亿元。从今年开始,我们又把学生的实习费从400元提升至800元,质量工程专项经费在2010年400万元基础上增加300万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经费在2010年20万元基础上再增加60万元。
“985”一期建设主要注重校园建
科设、基础设施建设,二期主要投入学科建设,三期是主要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服务体系等进行全面投入。实际上,学校获得“985”三期建设经费支持7.2亿元,投入人才培养的经费将达到1.2亿元。其中,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实验室改造我们计划投入9000万元,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将投入1000万元,其余2000万元全部将投入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也就是刚才我讲到的那个“X”项目。因此,大家都可以申请,学校将投入2000万元作为保障和支撑。
总体来讲,我们按照项目管理,对于“323+X”体系中的研究型项目,要求有思想、观点和措施;对于实践型项目,包括小班上课、课堂教学效果改革等,则直接按照效果进行奖励。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川大建设成为一流大学,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精英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与能力,学校已经下定决心,不断加大投入和人才保障来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努力构建具有川大特色、带有川大烙印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一直是学校和历代川大人的共同梦想与不懈追求。为此,我们一定要把对教育本质、教育责任和教育生命的领悟和体会,切实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真正形成川大的教育。我想,办好川大的教育,需要全校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和拼搏,要靠每个川大人共同思考和研究。我希望,全校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为早日实现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我们川大的教育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