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脚下无禁区——访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明孝

2011-11-06 03:41马贺兵雷鹏英黄宝峰
科学中国人 2011年15期
关键词:进站王明工作站

特约记者 马贺兵 雷鹏英 黄宝峰

英雄脚下无禁区
——访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明孝

特约记者 马贺兵 雷鹏英 黄宝峰

1989年6月底,一个测绘小分队奉命进入阿勒泰地区执行首测友谊峰海拔高度的任务。虽然是6月底,但阿勒泰山深处仍然天寒地冻,战士们穿着棉衣还在打着哆嗦。

这一天,他们将翻越陡峭度达70多度的果戈习盖达坂。队伍中有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小伙子,此时,他已经拉肚子两天了,而且正发着39℃的高烧。他显得有些虚弱,费力地挪动着像灌了铅的双腿,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险,突然一匹马失足滑倒从前面滚下来,正好撞在这个小伙子身上,他连栽了几个跟头,朝山下滚去,幸亏被一块大石挡住,才没有掉入悬崖。

最终他们以海拔4374米的准确数据,改写了苏联50年代测量的4469米的标高,胜利完成了友谊峰的测量任务。

那个小伙子就是现任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明孝。

坚守信念 扎根大西北

“没有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报效祖国就是一句空话!”

——摘自王明孝的日记

信念是什么?

诗人罗格曾在诗中写道“信念是一棵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在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在它脚下,是祖国的崖层。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崖层深处……”

在王明孝心里,信念就是测绘兵完成任务的动力!只有坚守信念,才能冲破一道道艰难险阻,完成好党和祖国交给的任务!

为了这份对信念不离不弃的坚守,王明孝经历了太多,也放弃了太多,但是,他从未后悔过。

祖国的大西北,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深藏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那里还是中原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失为寻古问今的好去处。然而,面对在此处落地生根的人生抉择,很多人会选择退却。

可是,刚刚从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的王明孝,面对留校任教、进科研单位工作的机会,却偏偏选择了留下。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是一时的热血沸腾,没想到他一干就是二十四年。

在这二十四年中,王明孝学会了与艰难同行,与危险为伍,与死亡结伴。作为一名测绘兵,他常常在雪山峡谷、荒野大漠、茫茫林海里作业,对他来说,遭遇野兽的侵袭和雷电、雪崩等自然灾害早已是家常便饭,甚至随时都有献出生命的可能。

一次,王明孝带领五人小分队到西藏怒江执行测量任务。他们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穿行在布满荆棘的密林中,不断受到蚂蟥的袭击。当他们历尽艰辛登上山顶时,却发现预定点位不符合测量要求。没有选择,一定要找到合适的点位!于是,他们攀悬崖、穿密林,越过一个个山头,继续寻找新的测量点。在山林里,虫子直往耳朵、嘴里扑,蚂蟥顺着裤脚往上爬。而他们,硬是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下山时,由于劳累过度,王明孝突然脚下一绊,一个踉跄就倒了下去。所幸他抓住了半山腰的一根藤条,才没有发生危险,但眼镜摔碎了,衣服剐烂了,手和脸被灌木和碎石划出一道道血口子。战友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笑着说:“死神不收我,是因为还有更多的测量任务等我去完成,咱们继续走吧……”

然而,更多的时候,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的王明孝所面临的危险往往是普通战士的几倍,因为,在最危难的时候,他总是毅然决然地走在最前面。

一次,王明孝带领官兵走在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上,天空一会儿雨一会儿雪一会儿冰雹,身边就是万丈深渊,谁都不敢向下看一眼,感觉人就悬在半空中,头顶是随时都有可能滚落的凸起石块。那天刚走不到两公里,突然,哗啦一声,“不好!”王明孝话音刚落,驮东西的马一声嘶叫,马被落下的石块砸断了后腿。

为了防止万一,王明孝和总工程师董北平商量道:“路途艰险,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我们俩是老同志,外业工作经验丰富,大家行走时拉大距离,我走在最前面打头,你在后面,如果我出现什么意外,你就带领大家继续完成任务。”就是这样,在每次野外测绘中王明孝都是走在最前面,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着每个官兵。

也是在这二十四年中,王明孝学会了抵御诱惑,学会了放弃名利,学会了选择坚毅,学会了用执着“测绘”自己的人生。

凭着勇敢、无畏、乐观、豁达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王明孝很快在西北测绘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得很多院校、机关和大公司都想把他“挖”走。每一次,王明孝都会坚定地回绝道:“我是测绘兵,在部队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当逃兵。大西北是苦,但任何人的苦都不会白受。这里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高山峡谷等多种复杂地形地貌,正是测绘信息事业最好的工作平台。我认为自己就是大西北这个‘地质博物馆’的受益者,这里是我最好的测绘实验室。”

面对高薪厚职,这个扎根大西北二十多年的军人竟显得是那样的淡然,仿佛这一切可遇而不可求的待遇比不过大漠的风沙,比不过深山的严寒……是怎样的力量使得一个军人可以深深地扎根在大西北呢?

记得当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时候,面对火热的军校生活,他曾不断地告诫自己,“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啥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恩情”。

记得当初选择来大西北基层工作时,曾有人问过王明孝为什么。他说:“大西北还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区,我是西北人,又是共产党员,我不去谁去!”

记得当首测友谊峰遇到困难,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说:“后退就是逃兵!党交给的任务,再苦再难也要坚决完成!”

……

就是这样,王明孝自从穿上军装那天起,就始终把忠诚于党作为人生道路抉择的思想根基,把献身国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目标,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深深扎根大西北、坚决完成任务的动力源泉!

科技敏感 创新先行

“工作中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嚼别人没有嚼过的馍。”

——王明孝

“测绘战士走天涯,一杆标尺量天下,手持纸笔绘彩霞……”这首传唱了50年的《测绘兵之歌》,如今被测绘官兵重新填词:“测绘战士走天涯,电脑卫星陪伴他,数字技术绘彩图,保障打赢功劳大……”

测绘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军事测绘的目标任务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新的拓展,认知地球、透明战场、实时导航、精确保障已成为世界各国测绘部队所关注的共同课题。王明孝意识到,军事测绘不再简单地等同于军事地图,它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任务高峰期、职能拓展期、能力增长期和严峻挑战期。

如何把握机遇呢?王明孝有自己的“杀手锏”——敏锐的科技敏感。

熟悉王明孝的人都说他是个意识创新、思维超前的人,他似乎总是能“灵机一动”、“茅塞顿开”,并且执着于探索,热衷于钻研,真能做出点事来。

目前,我们经常见到的地图一般都需要在光源照射下或电力保障正常时才能使用,在无光或电力系统遭到破坏时,指挥员就无法利用地图了解地形地貌、实施指挥决策。如果能研制一种环保低碳并在无光条件下实现自发光的夜光地图和其它夜光测绘产品,就能克服普通夜光材料有毒有辐射的危害和夜光性能差的缺点,满足指挥员全天候方便用图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一思考,王明孝等科技人员联合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奋力攻关《环保低碳夜光地图制作技术与生产工艺研究》这一项目,并最终以“夜光地图印刷油墨、夜光军用地图、夜光沙盘模型、夜光军队标号”四项成果申报国防专利的显著效益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明孝的科技敏感也常常被应用到现代武器装备的改良和研发上。

2000年,在某炮兵旅基地附近测量地形图时,王明孝偶然间发现炮兵的测地训练方法比较落后,效率低,反应慢,严重制约了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斗力的整体提高。工作之余,王明孝开始潜心钻研如何将军事测绘中的先进技术引入炮兵测地训练。这一想法得到了炮兵部队和军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他创造性地把测绘领域应用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炮兵训练上,完成了《某炮兵快速定位系统》科研课题,把传统训练方法的精度提高了5倍,时间却缩短到原来的1/8。该成果被总部确定为“十五”信息化建设成就在北京展览,受到了军委、总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2007年,在一场实兵对抗演习中,根据作战部队反应的情况,王明孝决心改进传统的作战标图。他将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形仿真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达到了二维平面图与三维立体图的有机联动,解决了形象逼真的问题,使地图可以像电视机一样显示出来。他还潜心攻关将图形符号技术与三维图形显示技术有机融合,在战区率先建立了三维军队标号库,不仅使军队标号从平面静止走向立体变动,也使战场态势真正实现了三维标号、三维标绘和三维显示,极大地丰富了军事态势的表达模式。随后,他又将模型实体技术、纹理贴图技术与广告牌技术相融合,使军事标图实现了三维场景下的实时标绘和态势推演,为指挥员在虚拟战场环境进行作战规划、辅助决策和指挥控制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使军事标绘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天纬地 重任在肩

“在测绘兵的眼里,一座山峰,一条河流,一个湖泊,都是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象征,是永恒不变的历史见证。”

——测绘兵

测绘兵心中最神圣的作品,莫过于国界上的每一座界碑了,他们爱界碑远胜于爱自己。

在国界上树立界碑是测绘兵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界碑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容不得丝毫的误差,为了不丢失脚下的每一寸国土,王明孝带领战友们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测绘技术,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确保祖国的领土和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不容侵犯。

有一次,王明孝和官兵们与某国测绘人员一起进行联测,对方提供的波罗的海高程数据换算成我方黄海高程数据后,误差40多厘米。“这坚决不行!”在双方会晤时,王明孝据理力争。刚开始,对方坚持认为是我方计算或观测有误。当王明孝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成果后,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放弃了他们的作业成果,完全以我方测绘成果为准。

还有一次也是与外国同行共同进行的边境地区联测任务,测量地段位于沙漠戈壁腹地,那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时而狂风冰雹,时而大雨倾盆。一天,王明孝和战友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测量,忽然一阵狂风卷起,飞沙走石,差一点儿把仪器吹倒。十几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仪器固定住,好不容易测完原定点位,可计算出来的结果只达到良好水平。王明孝眉头一皱说:“重测,咱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中国军人的脸。”由于风大,仪器无法固定,王明孝便和大家跪在沙石上,用双手抱住脚架作业。官兵们经过5个多小时放样测量,终于取得优秀成果,受到边境联测组的表扬。

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沙漠戈壁、草甸沼泽、雪山峭壁……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铭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们用一个测绘兵特有的方式捍卫着祖国领土的完整,他们用行动,昭告世界——英雄脚下无禁区!

如今,虽然测绘兵姓“军”,但是除了军事需要外,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援建也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2004年,我国要在青藏高原修建数字化铁路的消息正式向外发布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着在数字铁路上拥有的先进技术优势漫天要价,并且要求全线实地勘测。

得知这一消息,躺在病床上的王明孝辗转反侧,多年的测绘生涯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让外国参与勘测,金钱方面且不计较,单单“全线实地勘测”一条,就无异于将我国青藏地区全部地理空间信息机密拱手相送。想到这,王明孝提前办理了出院手续。

王明孝在党委会上慷慨激昂的讲话,字字铿锵有力,不容质疑,那是一名测绘老兵重如泰山的承诺,是一名军人的铁血荣誉!至今,王明孝的话仍回荡在人们的耳边。

“难道就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他说,“信息中心曾攻克过多项国家级技术难题,参加过中俄等四国边界测量、中蒙边界联测联检等重大测绘任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承接数字化铁路测绘任务?中国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量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三天后,他带着全体官兵的请战书和计划方案赶到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主动请缨。经多个权威部门的考察论证,最终王明孝得到了青藏铁路轨道线格尔木至拉萨市1142公里的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动态实时定位技术研究和GPS动态实时测绘任务。

困难事实上远比想象的要多,当困难如山般挡在王明孝的面前,他没有退却,立即抽调技术尖子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想尽一切办法,在理论上求突破,在实践中求创新。他带领测绘分队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段、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反复试验。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最后,他大胆提出并采用国内外从未使用过的RTG+RTK动态实时定位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测绘点位进行高精度的快速定位。由他们提供的58万组三维坐标以及信号机位置、道叉点、变坡点等各种关键点位数据11万个,经权威部门检测,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五个月的翻山越岭,五个月的披星戴月,五个月的爬冰卧雪,王明孝带领的15人小分队,仅用150天就先后攻克50多个技术难题,创新12种作业方法,研制开发了10多套应用软件,提前90天完成了测绘任务,并开创了我国测绘史上的五个第一,为国家节约经费4亿多元。基于这一工程研发的《青藏铁路ITCS动态精确定位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铜奖”。

有的放矢 带好队伍

“融合军地资源、聚集科研力量、共育创新人才”

——王明孝

2009年11月18日,兰州军区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在王明孝所在的单位成立,这是全军第一家军区级科技创新工作站。1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技术顾问,王明孝和他麾下的9名弟子,走进创新工作站的专家和骨干队伍。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有了队伍,有了平台,如何最大极限的发挥该平台的实际效用,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提高队伍的战斗力,成了王明孝不可回避的问题。经过王明孝等人的深思熟虑,使一连串问题迎刃而解的思路在脑海中开始变得明晰起来。

王明孝所在部队地处西北地区,这里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这样的硬性条件给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带来了困难和障碍。为了给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筑好巢、铺好路、架好桥,王明孝带领中心工作人员多方筹措800余万元,建造了多功能学术交流厅、专家办公室等配套设施,购置了50台笔记本电脑、40台雷达对抗训练平台和30套全数字摄影应急保障系统,为进站专家、骨干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硬件支持。他们还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建立创新工作站目的是什么?吸引军地单位和技术人才进站靠什么?”等问题展开了调查,最终梳理确立了“以重大课题进站吸引现有人才进站,靠军地资源整合破解技术难题,用项目联合攻关培养创新人才”的建站思路,采取“向进站单位无偿提供研究平台、技术指导和后勤保障,对进站院士和专家给予优先推荐项目立项、优先享受经费资助和优先挑选合作对象,对进站骨干定期组织课题研讨、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对取得重大成绩、重要成果的个人给予现金奖励、优先使用和提前调级”等措施,全力搭建价值实现平台。截止目前,通过寻找需求、主动邀请和项目进站等方式,现已吸引包括18名院士在内的73名专家、563名骨干进站。

人才已经源源不断的引了进来,接下来着手处理的就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为了建立健全相互协作的科学机制,努力实现人才资源的科学整合和优化配置,中心十分注重在找准军地双方在管理体制、科研方向、技术应用范围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共同点上下功夫。王明孝等中心工作人员先后10多次召开进站单位领导协调会,并邀请专家院士研讨交流军地协作机制,按照“进站资源优势互补、现有人才科学编组、创新成果共同享用”的原则,针对军地资源联合受限、科技信息共享渠道不畅、数据标准不统一等现实问题,及时制定了军地协作《人才引进和使用意见》、《项目管理和成果共享办法》、《信息资料安全保密规定》等配套制度,对地方单位专家进站、项目申报、技术研究、成果共享和安全保密等工作进行了细化和规范;针对军地部分技术重复研究的实际,对申报立项的项目进行统计审查,先后整合11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相同的项目,形成4个重点项目进行联合攻关;针对个别项目资金缺乏的问题,积极借鉴市场化融资手段,在军区拨款300万元建立科研专项基金的基础上,采取“向上申请一部分、工作站拨一部分、地方单位承担一部分”的办法,确保了项目资金的保障落实;针对部分技术革新成果与现实需求相脱离的问题,制定了“进站单位提需求—工作站找单位立项—立项单位提困难—工作站解决困难—合力攻关—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确保了现实需求与成果研发的集中统一。

部队科研与地方可能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实用性,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要实实在在地为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服务。因此,只有瞄准部队发展探新径、瞄准保障打赢聚人才,瞄准技术难题搞科研、瞄准使命拓展解难题,坚持在研为用上下功夫,在研为战上有作为,推出紧贴实战的科研成果,才能激发创新工作站的生机活力,发挥创新工作站的最大效能。建站以来,王明孝等科技人员始终坚持把军地核心技术难题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结合军地专家的技术特长和专业优势,分别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省测绘局等14家军地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将12名进站院士、212名技术骨干分为39个课题小组,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TRSS战区电磁频谱监测管理平台》、《基于3S的汶川地震甘肃重灾区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等39个科研项目的研制,解决了地质灾害预测和全面实时监测电磁空间频率占用情况等10多个“瓶颈”难题。研发的《某边防综合兵要信息系统》、《车载电台天线自动检测切换器》等4项成果在军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部队在地理信息可视化查询、军事态势三维立体化表述等方面的能力。利用军地双方的先进设备与技术,联合开发了地图专用夜光材料、基于“超级电容器”的应急通信电源系统等12个新产品。这些科研项目被应用到军区“使命行动—2010”跨区演习和青海玉树、甘肃舟曲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保障用图8万多张,开设单信道集群系统100多套,建立应急指挥网40多个,确保了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

俗话说“供血不如造血”,除了大批引进高层人才,从基层培养人才也至关重要。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站发展的造血站,就是要把工作站变成攻关破堡的阵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只有突破军队自身资源有限的樊篱,发挥院士专家团队“酵母”作用,才能带动各个层次人才的快速成长,进而打造信息化创新人才群体。为此,王明孝等工作站领导研究制定了《创新工作站人才建设三年规划》,细化了院士担任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采取“每名学科带头人都有院士培养、每名骨干都有高级工程师帮带、每个重大项目都有首席专家指导”的办法,并对人才培养突出的个人给予大力宣扬和表彰,努力在出成果中打造人才群体。在唐古拉地区冰川考察、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等10多项重大科研生产任务中,工作站选用中国工程院王家耀等4名院士担任首席项目专家,带领127名技术人员共同分析研究方向、开展技术创新、破解核心难题,通过示范引领和实践磨砺,培养了一支快速导航定位、隐蔽通信传输、生态环境治理的骨干队伍。同时,工作站还利用召开工作站会议、组织项目评审、大项工作总结等时机,多次邀请知名院士、专家来站讲学;创办《西北信息工程技术》学术刊物,每季度对进站技术人员撰写的优秀论文进行刊发;定期组织进站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参观见学,紧盯个人弱项制定送学培训计划,建立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第一个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和甘肃省测绘学会科研协作基地,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更新观念,搭建平台,从而快速形成了一支极具创新能力的科研攻关队伍。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工作站所走的“融合军地资源、聚集科研力量、共育创新人才”的新路子,带动了科研项目的大突破,推动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跨越,实现了工作站出大成果、出顶尖级人才的良性循环局面。

这就是王明孝,一个执着于信念的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一个敏于思考的人,一个把祖国荣誉牢牢记在心底的人,一个善于带领队伍团结奋进的人……

可是,说到底,他是一名军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地地道道的军人!

猜你喜欢
进站王明工作站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高铁地下站内气流流动对空调系统的影响研究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常规机器人工作站集成方法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龙门这边(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