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航道的长江之子——记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怀汉

2011-11-06 03:41焦丹丹
科学中国人 2011年15期
关键词:航道研究院长江

本刊记者 焦丹丹

魂牵航道的长江之子
——记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怀汉

本刊记者 焦丹丹

万里长江,万古流。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航道是流经七省二市的“黄金水道”,为了保障长江黄金水道的平安、畅通,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功不可没。

作为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劳模,刘怀汉身上更是有着诸多的光环:第四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十一五交通行业指导贡献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交通部先进生产工作者、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和交通部第三届专家委员会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走进刘怀汉,你会发现他说起话来是那么平实,语调平和亲切,没有一点官架子,只有在讲到工作讲到科研时他的语调才高了些,显得有些兴奋。工作,于他而言,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竟然让一个人在言谈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我们在心底暗暗吃惊。

铁肩担重任:扎根基层追逐梦想

自1989年毕业至今,刘怀汉来到航道研究院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了,抚今追昔,无怨无悔,鉴往知来,意气风发。数十年风雨历程,数十年沧桑巨变,唯一不变的是,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刘怀汉始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永思进取。

回想起刚到航道研究院的那段艰难岁月,刘怀汉语调平缓,从容淡定:3个人挤在渔塘边一间七八平米的平房里,冬天,凛冽的寒风往墙缝里钻;夏天,成群的蚊子几乎能把人抬走,同去的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唯有他留了下来,正如他所说:“我的根在湖北,我的心系于母亲河,我的梦系于长江航道。离开航道,就像种子离开沃土,失去这片沃土,我就是无根的浮萍,难以立足。”

信念使刘怀汉耐住贫寒,战胜消沉,从而静下心来学习业务知识,练好基本功,期待着将自己全部的才干献给航道事业。他立志要在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个基层科研单位发挥专长,实现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梦。

1997年,研究院调整领导班子,刘怀汉担当了第一副院长的重任。他没有辜负上级领导的信任和职工的期望。对自己参加或负责的每一项科研课题,他都尽职尽责、竭尽全力。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每一幅设计图的诞生,每一份报告的编写,他都力求做到极致完美。

2008年,刘怀汉又升任航道研究院的院长。在科研任务依旧繁重的情况下,还要负责研究院的行政事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休息的时间更少了。但他没有一句怨言,任何人去找他,公事私事他都热情接待,努力解决职工群众的问题。他总是说:“职工群众无小事。领导干部做任何事,都要心里装着群众。”

痴心谋发展。研究院的长远发展是刘怀汉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何让研究院做强,如何与时俱进,出成果、出人才,如何充分发挥研究院在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把研究院建成全国一流的内河航道科研基地,这些问题时刻在他心头回旋。他始终以一种激情、一种信念带领全院职工为创造研究院新的辉煌努力奋斗着。

勤奋铸华章:刻苦钻研献身航道

为航道发展殚精竭虑,为科研事业兢兢业业,刘怀汉将自己的人生与长江航道已然融为一体。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和钻研,在学术上建树颇丰,编著和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报告。他主持的《三峡工程下游沙卵石浅滩动床冲刷模型设计的有关问题探讨》、《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均被评为湖北省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并获得三等奖。

在三峡科技攻关方面,他组织的攻关小组突破传统的定缆法原型观测模式创造的卵石推移质运动观测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另外,对目前国内外尚未开展的沙卵石动床冲刷模型试验,他提出了合理的模型设计方法,探索出操作、控制及试验实用新技术。“八五”、“九五”攻关成果顺利通过交通部和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验收和好评。刘怀汉因此被评为“三峡科研先进工作者”。

在长江中游重点浅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上,刘怀汉采用分析、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中游典型沙质浅滩的演变与治理方案进行探索研究。专家认为,他研究出的成果对常规的航道整治思路与方法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特别是为整治目标与河势条件不相协调的浅滩航道整治方案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对于加快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步伐,早日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航道分析预报方面,他主持和参加了中游诸多水道演变分析与预报工作。在传统的浅滩分析方法基础上开展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掌握河床演变内在机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浅滩演变的周期性、相关性,保证了分析预报成果的合理可靠,提高了分析预报质量。

在桥梁通航论证方面,他主持了长江干线巴东、宜昌、武汉军山、天兴洲、阳逻等诸多桥梁的通航论证和军山、荆州、鄂黄桥的航标工程设计工作。他在通航净空尺度和通航孔布置上采用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新型确定方法,凸现了分析论证深度,使论证成果更加切合实际。

虽然在科研事业上,刘怀汉已取得累累硕果,谈到成绩,他却表示,科研成果是群体的智慧,不是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要学会互相理解,善于协作、沟通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科研需要创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要有作为,还要有新意。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群体,航道建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科研事业永无止境。如今,刘怀汉又开始着手新的科研项目了:长江下游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及二期工程及相关专题研究、复杂条件下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技术研究、西部项目“黄金水道通过能力”荆江段研究……一项项科研难题正等着刘怀汉去攻克。

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采访后记:妙手著文须尽欢

刘怀汉不仅是个科研工作者,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雅士”,他虽然没有公开发表过什么作品,但大小事上,他总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1996年,刘怀汉遭遇严重的车祸,经医生诊断,他的头上、脸上多处破损,嘴唇和舌头撕裂,牙齿基本上脱落,右小腿骨折,鉴定伤残程度属Ⅳ级,劳动能力丧失20%,即使是经历这样的天灾人祸,他仍然客观面对:大难遭逢志未消,自将厄晦付前朝;欲驰终有剑心伴,荡胸凌云壮峥韬。这首诗是他车祸后和着血泪自励的诗句,当他做客湖北电视台“劳模人生”栏目,满怀激情地吟诵起这首诗时,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女儿立志出乡关,万里乘风为梦圆。面壁三年图破壁,凤翔九天笑傲还!”当女儿外出求学时,刘怀汉即兴挥诗一首《送女儿诗》,表达他对女儿的祝福和思念。

“悟道寻理,相偕处,延塔圣地。访旧迹,波澜在历,由生慨忆!万里征程尘未洗,一朝烽云烟正起。旭日升,拨散千层雾,聚霹雳。巨人笔,惊天地,砥柱立,尽豪气。挥大旗,百万雄兵奋翼!陋窑谋定帷幄计,寒灯策通山河力。阅往矣,握乾转坤移,和衷济。”当他到访革命圣地延安时,一首《满江红——延安行》直抒胸臆,豪气万千。

在刘怀汉的家里,这样的诗词不胜其数,我们惊讶于他在繁重的科研之余,还有如此雅兴,惊讶于他精通航道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如此才华,这是怎样一种充实而丰富多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航道研究院长江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长江之头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航道
英语高能高分 就上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