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层隧道穿越坍方区施工

2011-11-05 11:16胡兆锋
山西建筑 2011年36期
关键词:渣体导向管施作

胡兆锋

1 工程概况

关角隧道为双洞单线隧道,全长32.6 km,采用钻爆法施工。隧道通过区属青藏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根据天竣县气象站(地理坐标:N37°18'E99°02',海拔高程:3 417.1 m)资料,年平均气温-0.5℃,极端最高气温28.0℃,极端最低气温-35.8℃,最大月平均日温差24.7℃,年平均降水量341.6 mm,年最大降水量453.2 mm,年平均蒸发量1 791.4 mm,最大积雪厚度21 cm,最大冻结深度299 cm。

隧道进口位于布哈河阶地后缘,地形开阔,上部为第四系冲、洪积砂质黄土、细砂及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进口段550 m均以第四系细砂为主,贫水区,地质条件差,开挖后洞室自稳能力极差,极易发生坍方事故,施工风险较高。

2009年4月28日零晨2时许,正洞Ⅱ线DyK280+995前方出现裂缝并迅速扩大,5 min左右便发生坍塌,此后拱部坍腔内不断掉块,直至2009年4月28日15时,拱部坍腔高约5 m,沿隧道前进方向长度约8 m,宽度10 m。此处隧道坍方区埋深12 m~19 m,坍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场挖掘机出渣过程中,对拱部初期支护的碰撞,导致初期支护发生变形,砂层连续滑坍,最终导致初期支护不能承载滑坍粉细砂的重量,出现坍方。

2 坍方处理

2.1 坍方情况

此次坍方面积较大,拱顶较高,坍方体体积至少在200 m3以上,拱部极其不稳定,局部掉土块,此次坍方持续时间有10 h之多,基本稳定后,拱顶形成坍腔,坍方区向洞口方向已经支护的钢拱架有4榀变形,故不敢轻易施工。已施工的φ50超前注浆导管及超前管棚全部脱落,在隧道拱顶形成一个较大的空洞。此次坍方主要原因是:上台阶开挖时机械碰撞导致,对中下台阶的影响较小,上台阶的操作空间较小,因此对于采用钢支撑支护坍方区的方案不能实施,第一安全不能保证,其次拱顶较高,人员无法进行施工;其次,内部搭设木排架等施工方案均也不能实行;再次从地表进行开挖,然后上台阶按照明洞进行支护的方案不能够满足环保的要求,因为此处隧道地表隶属高原草原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相当脆弱。

2.2 坍方处理方案

2.2.1 回填坍腔及铺垫作业平台

为了保证施工中人员及机械安全,先利用挖掘机往滑坍体上尽可能多的回填土,并用人工配合填土或者堆码砂袋封闭掌子面,回填土及堆码的砂袋尽可能超出初期支护界限(目的是在泵送完成混凝土填充后,填充混凝土的内轮廓不能侵入隧道初期支护的轮廓内,防止施作初期支护时,再次对填充混凝土进行凿出处理),并预埋至少两根输送泵管,一根用作灌注混凝土,一根作为灌注混凝土高度的观察孔(基本了解坍腔内部填充混凝土的厚度),要求输送泵管超出初期支护轮廓拱部1.5 m,主要是确保内部填充的泵送混凝土厚度基本能够达到1.5 m,确保上部掉块的冲击力不能将混凝土砸坏,导致后期初期支护的处理比较麻烦(见图1)。除此之外还安装了接近坍方体顶端的预留φ100喷砂管道,便于最后进行剩余空腔的喷砂填充。

填充坍腔的同时,在坍方段向洞口方向铺垫作业平台,作业平台采用洞外弃渣铺垫,铺垫高度根据现场施工需要确定。现场施工时,利用PC130挖掘机及小松380装载机配合,将洞外运至洞内的渣体向坍方口及坍腔下部进行堆放,现确保堆放的渣体对坍腔上部的掉块有一定的封挡作用,保证掉块不能沿坍方体斜坡向下滚行,伤害施工人员及对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另外堆放渣体填充坍腔下部区域,有利于下部超前施作钢轨的下部支撑,确保填充的混凝土对钢轨的压力不能导致钢轨变形较大,确保开挖后初期支护的净空要求。

回填渣体施工至距离已施作初期支护拱顶0.6 m~1 m时,开始采用人工堆码砂袋对整个坍腔口进行封堵,封堵过程中,对内部空腔内坍方体及回填渣体没有超出初期支护界限的,用砂袋进行抛填,确保基本全部超出初期支护界限,避免泵送的混凝土侵入。

上述工作于2009年4月29日21点完成,回填渣体98 m3,堆码砂袋324个。

2.2.2 施作初支加强环

由于DyK280+992~DyK280+995段为管棚洞室,比隧道正常初期支护断面周边要扩大40 cm~60 cm,为加强已施工初支,在不侵入二衬限界的情况下,在此段管棚洞室内加设内Ⅰ16钢架(初支加强环),钢架间距50 cm,挂φ8钢筋网,内钢架喷射25 cm厚混凝土,加强此区域初期支护强度,防止泵送混凝土填充时对此区域的影响。在DyK280+995处设置两榀并排Ⅰ16钢架,钢架与现初期支护钢架间要预埋钢轨导向管,导向管采用φ100 mm的钢管制作,长度1 m,以便方便钢轨穿过,导向管安装的上仰角度为5°,埋设导向管26根,两榀并排的钢架及导向管共同作为钢轨的后端支撑体,钢架间采用22螺纹钢(环向间距80 cm)连接牢固,喷射C25混凝土进行加固,并与原有初支钢架连接成整体(见图2)。上述工作于2009年4月30日22点完成。

2.2.3 施作超前轻轨

待掌子面封闭、加强支护、支撑钢架及导向管施作完成后,施作一环超前钢轨(24 kg/m),钢轨长度10 m~15 m,钢轨长度确保能够插入前方未坍方的砂体内,作为钢轨的前支撑点,环向间距20 cm,角度与预埋的导向管的角度一致,超前钢轨采用挖掘机顶进。钢轨尾端采用箍筋与并列两榀工字钢焊接牢固。超前轻轨在2009年5月2日2点施工完成。

式中,f F(x1,x2)为限流器的成本;f L为限流器的损耗;x1,x2分别为不同材料的用量;C1、C2分别为不同材料的单位费用;C0为与设计变量无关的固定费用。

2.2.4 灌注C20混凝土

使用混凝土输送泵通过之前预埋的输送泵管泵送混凝土至坍腔内,考虑到钢架的承重能力,分次泵送,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速度及每次泵送混凝土的方量,每泵送混凝土70方时,停止3 h,待浆液从检查管溢出时,则停止施工。由于坍腔高度为5 m,考虑施工及运营安全,二衬施作完成后再次喷砂填满坍腔。

2.2.5 坍方区上台阶开挖及支护

2009年5月5日,坍腔内混凝土凝固后,以每循环进尺0.5 m,严格按照七步台阶法开挖及设计支护参数支护,每个台阶均加设临时横支撑。初支钢架与超前钢轨之间达到密实,若空间小时,用喷射混凝土喷填密实;若空间过大,初支钢架与超前钢轨间用钢架支撑连接,确保超前钢轨受力大部分转移至初支钢架上。随着开挖进尺的不断推进,钢轨的后端支撑逐渐增强。为确保钢轨前端的角度问题,填充的混凝土具体初期支护轮廓面较大,则进行超前导管支护,设置双层φ50小导管,导管长度3.5 m,内部注双液浆,水泥∶水∶水玻璃体积比为1∶1∶1,注浆压力控制在0.5 MPa~1 MPa之间,确保对松散砂体的局部固结及积压,保证了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施工。

在2009年5月15日对此段进行上台阶开挖及支护施工,施工采用上台阶短进尺开挖,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机械采用PC130挖掘机,将挖掘机斗齿进行改装,在挖斗两侧安装了两块钢板,起到铲刀的作用,避免对后端初期支护的碰撞。开挖后及时支护,喷射混凝土26 cm,在5月27日11时下导施工完成,经过量测,拱顶及边墙没有发生位移,5月27日20时,开始施工仰拱以及C10片石回填,5月30日8时施工二次衬砌。

2.2.6 喷砂回填剩余空腔

3 坍方处理注意事项

1)回填坍腔时,要确保坍腔大里程处的密封性,防止填充混凝土时,将前方未坍方段灌满混凝土,影响下步施工,同时要有专人负责对坍腔的观察,防止土层脱落,对施工机械及人员造成危害。

2)施作加强环时,要预留钢轨穿越的足够空间,并确保加强环的基底牢固,与现有初期支护进行有效连接,确保整体受力良好。

3)采用挖掘机进行顶轨施工时,挖掘机挖斗与钢轨接触面设置钢轨固定装置,可采用钢板及钢管焊接,确保顶轨过程中,安全、准确的控制钢轨的方向及位置。

4)填充混凝土时,要分次进行泵送,同时对初期支护段(DyK280+992~DyK280+995段)进行密切观察,如出现开裂等现象,立即停止施工,及时进行加强支护。

5)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台阶长度及开挖进尺,并及时施作横向水平支撑,严谨先拉中槽,再开挖两侧的施工方法。开挖后要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确保施作的初期支护对钢轨或填充混凝土体有充分的支撑作用。

4 坍方处理效果

2009年7月25日对于此处坍方段,经过自检,没有出现任何位移,在业主的几次地质雷达监测过程中,发现内部密实,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隐患。

经过此次坍方处理所总结的经验,这种施工工艺适用于公路隧道或铁路隧道砂层、黄土及软弱围岩的隧道坍方,并且坍方区域较大,处理时不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以及坍方有变大的趋势的隧道施工。经过在关角隧道的实际中证明,这种工法的实用性较强,因此用类似的工法,处理了其他几处小范围的坍塌,收到较好的效果。

5 结语

在关角隧道的几次隧道坍方中,应用此方案进行处理,施工进展顺利,效果很好,得到业主、监理单位以及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1] 冯卫星,吴康保.铁路隧道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 冯卫星,况 勇,陈建军.隧道坍方案例分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铁路隧道新奥法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4] 张雅鲲.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穿越沈阎公路施工浅谈[J].山西建筑,2010,36(29):325-326.

[5] 李腾云.砂质黄土超大断面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安全施工[J].山西建筑,2011,37(10):153-154.

猜你喜欢
渣体导向管施作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云南某冶炼废渣堆渗滤液产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伺服式液位仪与人工测量液高对比产生异常差异的分析
探究燃料组件导向管制造与检测一体化生产线研制
弃渣体潜在失稳滑动面探讨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矿区3种弃土弃渣体侵蚀及水动力学差异研究
金沙江某水电站100m级高弃渣体稳定性研究与评价
一种烫金辊表面缺陷检测仪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