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011-11-03 11:37黑龙江李茁王扬帆
职业技术 2011年3期
关键词:动力课程体系院校

黑龙江 李茁 王扬帆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黑龙江 李茁 王扬帆

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本文结合现阶段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精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措施。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越来越大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却并不理想,他们很难在专业岗位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虽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凸显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制约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习动力缺乏,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量,无学习兴趣,无知识需求,不想学习。

一、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表现

通过几年对高职学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对高职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情况的观察,笔者发现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缺乏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厌倦学习,逃避学习,被动学习。一部分高职学生不愿上课,找各种借口逃课,有的学生即使去上课也只是为了老师点名;上课昏昏欲睡,下课生龙活虎;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上理论课不想动脑,上实践课不想动手;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就拖,能抄就抄,有的甚至就干脆不做。

2.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不羡慕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为自己虚度光阴而惭愧。相反,认为那些埋头学习的学生不懂得享受生活。对高职院校的各种奖励措施不感兴趣,而对一些管理制度评头论足,认为是对他们的限制。

3.迷恋电脑网络和游戏。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开放的计算机房,大部分同学平时上机主要是为了玩游戏、聊QQ、看电影,计算机房变成了网吧。有部分高职学生即使自己有电脑,多数也是用来娱乐,还有部分高职学生经常到校外网吧玩通宵,白天在课堂上睡觉,形成恶性循环。

4.自卑心理。高职学生由于入学前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即使学习努力,成绩仍不理想,导致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更加抵触学习,慢慢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这一两年才开始的,并且近几年变得越发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生自信心不强。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本科院校而进入到高职院校的,他们觉得高职教育就是把四年的本科教育简化浓缩成三年高职教育,和其他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一入学就比人家低一等,对自己没有信心。

2.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家长与学校联系较少,不了解高职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够。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宠爱,只要高职学生在学校里不出乱子,混个毕业证就行了,根本没有考虑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

3.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高职学校固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开设了很多的课程,有的课程理论性很强,但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作用不是很大,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同时,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认知活动开展不到位,导致高职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三、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措施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措施还是如何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彻底改变以前的学科式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学”多过老师“教”,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使其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

根据教高2006[16]文件精神,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目标,对高职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以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符合工作实际的实践技能之目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系,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它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模拟的甚至是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主动地完成职业教育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努力追求的境界和目标。

比如我院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以学科体系的课程为例,学生在第一学期会开设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就会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本身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刚开始接触这类课程的学生就会被这里面无数的证明推导和公式验算给挡在了门外。我们不能说这些证明和公式没有用,但是也不可能全部都被用到,而且这些公式刚开始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吓没了,学生会怕能不能学得会,会考虑学了之后有什么用,所以还没等到讲到真正的课程重点的时候,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和动力再继续学下去了。可是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不得不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一开始就厌学的原因之一。

如何能让学生提高兴趣来学习这些枯燥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从我们高职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考虑了。我们要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能,而不是牢记理论知识,所以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和企业直接接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比如前文所说的应用电子专业,在本专业改革后的课程中有一个学习领域是《电子产品检修》,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把学生放到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里面,学生仿佛在实际的工作车间一样,然后由任课教师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先进行简单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再进行复杂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学生得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提高,而且所有的理论知识不是学生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的去采集需要的资料,去完成教师在工作单引导文当中所设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不再是老师教为主,而是以学生学为主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除了提高了专业技能外也加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彭林珍,舒毓昆主编.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2]姜大源主编.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3]李宣海,沈晓明主编.教育:塑造超水平奇迹的创造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4.

[5]陈云山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与实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3.

[6]陈劲,胡建雄主编.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志能著.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8]刘合群主编.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作者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动力课程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