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付琴
天门皮影艺术的生存现状分析
湖南 付琴
天门皮影艺术面临濒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受众基础的薄弱、艺人断代的危机、制作工艺的失传等。本文旨在唤起广大皮影戏爱好者和研究者对天门皮影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前景的思考,引发社会各界及政府对皮影艺术的进一步重视和保护,拓展皮影艺术生存、发展及应用空间,使天门皮影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天门皮影;生存;现状
皮影戏是一个经济型的袖珍舞台,是民间演唱艺人迫于成本创造的一个奇迹。如今尚在的艺人们说它是“折叠在箱子里的舞台,是不要电视台的电视机。”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都面临猛烈冲击。皮影戏由于表现形式单一,现场表演效果不佳,面对影视音响等高科技和流行文化娱乐形式的步步进逼,天门皮影艺术处于濒危困境。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维持皮影戏生存的支柱是戏班的经济收入。对专靠演影戏为生的戏班来说,一旦这种报酬少到不能维持生计的地步,皮影艺术必然萎缩,以至于消亡。
危及天门皮影艺术生存的主要问题如下:
江汉平原的皮影艺人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门的皮影戏馆养活了天门、潜江、沔阳、洪湖等地的皮影艺人。”与国内很多只能在博物馆或是工艺品店去观赏皮影的地方相比,天门非常幸运地拥有着几处常年固定演出的皮影戏馆。每天下午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活态的皮影戏演出。在天门竟陵城区固定的皮影戏馆有3家,常年活跃在市城乡的皮影戏班共有5个,艺人有30人左右。一处是船闸附近的雁叫皮影馆,一处是鸿渐关的豪城皮影馆,还有一处是在大桥青云饭店楼上的庆云街皮影馆。这种格局迄今已保持6年有余。位于鸿渐关的豪城皮影馆,2000年5月20日开业以来,每天都演出皮影戏,最高峰一场观众300余人,差的一场100人左右,观众看一场皮影戏包括茶水费只要1元钱。观众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许多老人自豪城皮影茶馆开张以来,几乎一场也未间断。大多数老年人因为没有别的嗜好,到这里重温当年的皮影戏,排遣寂寞。
在天门各乡镇的皮影戏演出现场,观众也满目皆是老年人,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专注地观看皮影戏,穿来穿去的是留守儿童。天门市群艺馆原馆长杨泰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老人是怀旧,小孩是猎奇”。
图1 天门市雁叫皮影馆
然而在中青年一代人中皮影戏倍受冷遇。“很少看”、“几乎不看”和“根本不看”皮影的情形占了大多数。除了常去的熟客,许多青年根本不知道天门城区居然还能见到皮影戏。年轻人更热衷的是网络游戏、电视电影、演艺吧、KTV等现代娱乐活动。他们大多认为皮影戏“老土而乏味”,宁可花上几百元去K歌,也不肯花上一元钱去看一个下午的皮影戏。这些年轻人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对民间文化的态度让人担忧。当然,皮影艺术演出剧目陈旧落后,缺乏创新,表演技巧简单粗糙,墨守成规,不注意培养观众,导致观众断档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群众基础的萎缩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艺人收入的减少,艺人的生存空间消失。正如研究皮影艺术多年的魏力群教授所言:“许多绝技在身、经验丰富、成绩卓著的民间皮影老艺人,因为皮影业的不景气,大都生活在贫困线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相继去世,其技艺也多半随之消失……”
活跃在天门这方热土千余人的皮影演艺队伍如今能坚守在阵地的人员不到30人,能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仅剩7人:黎海洲、钱默安、肖木宣、艾年生、张之海、刘前发、艾良兵。其中,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最年轻的40多岁。天门皮影艺术已经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了。
在天门5个皮影戏班中,今年40岁出头的艾良兵师傅是天门皮影艺人中最年轻的。其父艾年生是著名皮影大师天南派班主杨双林的第三代弟子。艾师傅从13岁便子承父业学唱皮影戏,他的足迹遍及江西省和湖北的荆门、监利、京山、洪湖、仙桃、潜江等地。其妻王月义与他登台做搭档,这一唱就是十几个年头。夫妇俩都是皮影戏主唱艺人,夫妻档在豪城皮影馆演出,家庭月收入不过千元左右,加上农村红白喜事包请戏班,人均年收入有上万元,他们一年四季辛勤地走街串乡演出,而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和基本开销。
天东派班主甘汉生的传人甘炎忠师傅有着一套利用十指同时操耍数个皮影打斗的绝活。皮影戏对操作的要求极高,十指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训练才能收发随心,动静自如,达到熟练控制皮影的目的。年轻一代中愿意从事这种既辛苦报酬又少的行当的人极少。但一向讲求心传口授的皮影戏,操耍和演唱都要靠长期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投入周期长而见效慢,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而言缺乏吸引力。现在,能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从前皮影艺人惟恐别人偷学技艺,十分忌讳有人在幕后观看演出,如今身揣绝技的甘师傅却有着一徒难求的遗憾。
在青云饭店的庆云街皮影馆主唱的是天北派夏华清老先生的传人张之海师傅,张师傅的雕刻技艺在天门出类拔萃,他的皮影牛皮清透光亮,雕镂刻工精巧缜密,色彩明快醒目,件件都是上乘之作。老师傅的生存状况却并不理想,一间小而简陋的房子既是起居之地又是皮影作坊。张师傅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雕刻艺人最重要的精力和眼神大不如前,但他在小小的作坊里无言地坚持,他渴望着能把这门技艺传给徒弟,不至面对“断代之痛。”
图2 笔者(前排中)与天门皮影艺人合影
传统皮影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皮革讲究薄厚适中,质坚而柔,还要透明显色、适用性强以及经久耐用。一个皮影影偶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描图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很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每一个步骤都极为讲究。现在由于观众群的老龄化,艺人收入的减少,要节约成本,得过且过是许多艺人的心态,传统工艺在逐渐走向没落。
师从天北派夏华青,在豪城皮影馆献艺的61岁的黎海洲老师傅本是演唱艺人,他看到仅存的皮影戏雕刻艺人队伍渐渐萎缩,2000年也拿起了雕刻刀钻研皮影雕刻。他热衷用塑料雕刻皮影,成本低,不霉烂,明亮透光而视觉效果好,收到了彩色电视的效果。传统的皮影雕刻是用厚重不透光的牛皮,视觉上不醒目,制做工艺复杂,成本高,缺点明显。他把自己从前使用的牛皮皮影影箱悉数变卖到外地,现在只刻塑料影偶。黎师傅还说,湖北云梦的影偶早就全换成塑料片做的了。在雁叫皮影馆,笔者十分痛心地见到了因破损用塑料片随手捆扎修补的多件清代古影。笔者认为:这种用塑料片代替皮革的做法,对皮影艺术是一种灾难性的毁灭。粗糙脆硬的塑料尽管有着低廉的价格和鲜艳的色彩,但失去了牛皮的天然韧性和弹力,雕刻出来的边缘不够圆润、光滑,透光后色彩虽然鲜艳,但却没有牛皮特有的朦胧和幽微。牛皮在雕刻时,更加受刀,特别是因为柔软,一些细密的纹理和图案也能游刃有余,比如能下刀拉出纤细悠长弯曲的丝线,像胡须和头发这样流畅飘逸的线条,显得特别鲜活生动,而塑料片在这些方面就先天不足。张之海师傅说:“自己也雕过塑料的,但是下刀和运刀的感觉生硬别扭,特别是转折弯曲和细节的雕刻,更是心手不一,而在牛皮上运刀,那种手感和快意,那种得意随心的感觉是塑料片无法比拟的。”
图3 天门献艺的洪湖艺人王协堂
深入到民间这些皮影艺人中去,有机会看到越来越少的最后的珍藏。笔者走访途中,遇到一位从洪湖来串演的王协堂师傅,随身保存着一箱由师辈传下的影偶,这箱清代古影的色彩深暗,但是却对比鲜明、刀法精湛、板式古朴、做工妙绝,远非现在制作的新皮影可以相比。这些充满厚重年代感的皮革影偶,本身就是一件件极富韵味和收藏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用塑料代替皮革的做法,好比用塑料花代替鲜花,用粗制滥造的地摊货代替精美绝伦的官窑瓷器,不仅美感全无,还完全割断了皮影的历史文化内涵,势必将皮影艺术推向绝路。试问将皮革替换成塑料,皮影戏还能称之为“皮”影戏吗?不对传统工艺引发足够的重视,必将使原本萧条的影戏艺术更少有人问津。
面对岌岌可危的皮影艺术,天门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国文化部于2003年1月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该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通过采取调查认定、建立保护名录、命名传承人、设立保护区、抢救濒危文化遗产等方式和手段,对我国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一项系统工程。
市群艺馆也对皮影戏演出和雕刻艺人进行了一次普查摸底,掌握了比较详尽的信息资料,制定了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皮影戏调演会演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皮影戏艺术,提高皮影戏的艺术知名度;对剧本、雕刻技艺、唱腔进行整理、挖掘,建立较为完整的保护资料库;建立了老艺人生活补助制度,对高龄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他们带徒传艺,调动艺人创作积极性,推动皮影戏艺术的繁荣,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来推动演艺队伍的发展壮大。2003年、2004年,由市曲艺家协会组织在全市夏日广场文化活动中举行了两次皮影戏汇演,2003年有6支代表队参加,2004年有7支代表队参加。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举行。由杨双林之子、彭市镇文化站长杨燕山带领杨双林的传人们组成的演出团,在展厅演出了皮影戏《陆羽传奇》的片断《南泠品水》,古老的民间曲艺奇葩带着浓郁的江汉平原乡土气息登上大雅之堂,不仅引起了与会的中外人士浓厚的兴趣,还被赞誉为民间曲艺“活化石”。
2008年10月17日,天门市政府在彭市镇周湾村文化中心成立了“天门市皮影艺术家协会”。协会制定和通过了《天门市皮影艺术家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0名。
“天门市皮影艺术家协会”就像皮影艺人的家一样,同时是天门皮影保护项目自觉的宣传者、组织者和研究者。皮影艺术除了需要艺人们自发地传承之外,还需要天门市政府为皮影戏的保护传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政府和企业出资,资助皮影戏演出团体的公益演出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等多种手段来保护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延续。
[1]杨泰山著.江汉平原皮影艺术造型特色及其他.湖北民间美术探源,1987(6).
【注】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民间美术活态保护研究。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专科学校美术动画系)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