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阮亚男 陶星名 孙立波
高职环境监察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践
江苏 阮亚男 陶星名 孙立波
为满足社会对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课程的建设涉及多元素的改革,包括课程定位、开发、设计、教学、评估以及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高职《环境监察》课程在整体构建与实施过程中,依据行业职业标准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采用循环式项目设计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工作任务进行任务驱动,以环境监察工作流程中涉及的常用步骤为主线,采用“导——学——做——评”方法来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监察;职业化;项目;任务驱动;整体构建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近十年,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职教经验,探索和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子[1],以应对我国劳动组织方式变革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市地方各级建立了一批批特色鲜明的高职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示范工程,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
笔者结合学校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所承担的课程《环境监察》进行了多元素的改革和实践,从市场调研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课程定位、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考核评估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环境监察》课程获院、市、省三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已形成较有特色的高职专业职业化课程。
环境监察是环境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与处理的总称[2],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逐步由城市向城镇和农村转移,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问题依然严峻。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业企业从城市转向城镇和乡村地域,企业和乡镇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淡薄,环保设施和管理缺失的现实没有改变;二是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多数的城镇和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力量非常薄弱[3]。据资料显示,目前环境监察系统大专学历以上占61%,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仍有相当一部分环境监察人员专业素质低下,影响执法能力[2]。这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地方各级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对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必须配置环境管理专职人员也纳入了对企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因此,加强基层环境监督执法和企业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相对应的职业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顾名思义,高职教育应该是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定位要与岗位的职业性相吻合[4]。通过对行业专家、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校企合作企业调研结果显示,《环境监察》课程定位为“培养面向基层环境监督管理和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技术应用性人才”。
岗位的职业性和技能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寻找、确定和教学化处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或学习情境,重构实用性的课程内容,设计现代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以满足职场环境的需求,从而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
根据课程的职业定位,以培养“环境监察员”和“企业环境管理员”所必备的职业技能、知识和素质确定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环境监察认知、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污染源排放与治理现场监察、建设项目与限期治理项目环境监察、环境行政执法、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收费管理、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的调查与处理以及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知识和素质目标。
根据环境监察的工作特点,课程教学模式基本符合项目循环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与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4]。围绕环境监察职业工作内容,以项目化循环式设计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项目;围绕项目的教学内容是根据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进行模块化整合,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是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所必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设置;通过任务驱动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工作任务的完成。
按照行业职业特征将《环境监察》课程设计为6大项目12个工作任务,包括污染源现场监察、建设项目与限期治理环境监察、环境行政执法、排污收费与管理、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处理和环境监察信息化管理等项目。共72课时,详见表1。其中,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是1:1。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路线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项目化工作任务(课程开发)——导、学、做、评一体(课程整体设计和实施)。它体现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基本要素: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4]。
表1 项目化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图
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避免“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入环境监察教学中。在课堂导学知识和训练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引导文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课堂演示等方法和手段;在环境监察现场实训中,采用按小组形式进行互动教学、现场演示和学生操作等教学方法。课后对实训报告进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出改进方向。将现代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开发智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学习过程的转变。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课程考核以环境监察与企业环境监督员的职业标准为依据,注重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占总成绩60%,把学生出勤率、学习表现(项目全过程参与度、互动发言是否踊跃、案例分析思路和正确率等要素)、课业训练(小组分工合作、上交及时性、完整性和质量等要素)和校外实训(项目全过程参与度、提问和动手能力、报告的完整性以及企业的评价等要素)等综合得分按一定权重进行考核;期末考核占总成绩40%,以情境案例分析环境监察综合执行能力考核(占30%)与知识理论考试(占10%)相结合,规定考核项目及其所占权重。
在加强课程考试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每学期考核内容、方式和考试结果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和对比,制定课程考核方案,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以达到职业要求的教学目标。
《环境监察》课程探索和实践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外合作对象为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和工矿企业的环境与安全管理部门,主要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以满足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的需要,同时也建立起“零”距离就业的渠道。
课程组织形式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采取课堂提问、布置项目任务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上台讲解、角色扮演进行执法与处罚以及到企业职场进行现场实训的方式来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形式为: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训教学的形式为:课内实训+见习实训+顶岗实习。
按照6个项目12个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课程单元教学实施基本流程为:工作任务导入→任务驱动→导学相关知识点→项目训练步骤讲解→分组合作完成课业→师生点评、教师总结等共六大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围绕任务或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交流,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保证教学进程的有序和高效发挥;在任务完成时,教师针对学生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予以点评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5]。
课程实施目的及效果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实施目的及效果分析图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探索与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工作任务“导、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师主导“教”与学生被动“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也受到参加听课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校外专家、企业行业专家和学生的好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导学目的明确,课堂气氛活跃;2.学生课业上交及时,完成质量高;3.课业评价量化公开,学生反馈良好;4.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增强,辨析、解决问题能力大幅提高。
鉴于本课程已建成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主要建立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监察案例、测试题库、项目实训指导书、学习指南参考资料等网络资源库,根据教学改革进程对相关资料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完善。同时,在课程网站上建立了教学互动专区平台,开设有在线答疑、在线考试和教学论坛等栏目。课程网站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老师通过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自学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中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模块进行在线课前预习和拓展性学习,通过习题库、模拟试题库和在线测试进行课后复习和自测,也可通过下载教学课件等进行离线学习。
环境监察技能来源于知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现有的高职规划教材依然没有脱离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章节结构,缺乏职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突出环境监察实务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建设。
为符合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要求,联合环境监察机构和行业专家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依照环境监察的职业标准,围绕职业工作任务,根据“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用和技能为主导”的原则,以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基准构建项目化“模块教学内容”,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各类环境监察管理与执法的情境案例分析,使学生在体验实践工作环境中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基于现有高职《环境监察》、《环境管理》和《环境法规》理论性偏强的传统教材,开发编辑《环境监察实务》项目化教材。
教材设有教学目标、任务导向、案例素材、知识模块、技能训练及相关链接(拓展性学习)。达到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目前,项目化《环境监察实务》获2010年度浙江省重点教材予以立项出版。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实施整体的课程构建和实践才能达到高职教学深化改革的目的。《环境监察》课程的建设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以工学结合和虚实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概括地说,环境监察的课程改革就是:确定“一个目标”,培养“两种角色”、“一支团队”,编好“一份高职教材”,用好“校企两个场地”,做好“实虚结合”,带出“高技能应用人才”队伍。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陆新元.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3]冯薇薇.关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109-110.
[4]李友勇.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创设与实践——以法律专业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李兵.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原理与设计[J].以《保险营销》教学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注]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环境监察》省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阮亚男;项目编号:浙江省教育厅20101231。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