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历史教科书的文本阅读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为例

2011-11-02 05:46纪鸿生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科书文本历史

纪鸿生

(池州一中,安徽 池州 247000)

重视历史教科书的文本阅读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为例

纪鸿生

(池州一中,安徽 池州 247000)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引导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文本阅读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教科书这一基本课程资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

历史教科书;文本阅读;内容;引导

1 历史教科书文本阅读的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把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摆在历史教师面前。认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成为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与其他两大目标并列,以此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实现和体现。引导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文本阅读正是为了让学生以历史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引导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文本阅读就是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并使之“内化”,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

2 历史教科书文本阅读的内容

历史教科书文本阅读的内容即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007年1月第3版)的结构体系如下:

模块。根据《标准》,人教版《历史》(必修)由3个模块(册)构成,设置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其中,《历史·必修1》介绍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历史·必修2》介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历史·必修3》介绍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每一册教科书(模块)的结构体系。

前言。主要介绍了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还明确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目录。编者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提纲。通过编者有序地组织安排,体现编写者的编写思路,形成历史教科书的整体轮廓,具有检索和导读功能。

单元。单元导入包括单元内容概括介绍、学习建议。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单元学习时,就能了解本单元内容的线索,抓住核心问题,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

课。课导入:每课前设一个导入框,导入语一般是用文字、图片等表述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正文:课文主体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课文辅助部分:“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历史知识,拓展、补充或延伸正文的内容;“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中某主要内容而列出的文献资料;“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插入性思考。插图:有文物图片(有些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也有表格、地图,对课文内容起到理解、扩充和延伸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测评部分:“本课测评”是对每课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检测;“学习延伸”形式相对多样化,包括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及争鸣,等等。

探究活动课。每册教科书中,一般设有1个探究活动课,放在相关单元之中,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

附录。包括:“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纵横比较;“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某些历史概念的由来,更真实地了解某些外国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学习推荐网站”,提供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历史网站,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后记。明确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指出教科书的问世是专家、学者、教师和社会各界朋友集体合作辛勤劳动的成果;最后,还提供了意见反馈的途径和方式。

以上介绍历史教科书结构体系的用意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便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意义上的文本阅读方法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条件,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训练中跳出来,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历史教科书文本阅读的教师引导

3.1 通过文本阅读,把握核心知识内容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引言,学生就可以掌握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国内主要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探索的过程 (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及遭遇曲折的主要原因(急于求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前进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据引言的内容,参照本单元课文的标题,可以认识“学习建议”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如此,学生对学习目标就能做到心目有数,并能抓住问题关键,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3.2 通过文本阅读,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导入、正文、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教科书材料真实,通俗易懂,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得出结论,概括较全面,又有据可依。这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收集信息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

3.3 通过文本阅读,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本单元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头绪复杂。在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引言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时间为主轴,整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线索。这样,学生就可以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比较清晰的宏观把握。再根据教科书课文的内容,把具体史实放在相应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两极格局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3.4 通过文本阅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成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渊源。再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的分封制后来导致春秋诸侯争霸,秦以此为鉴,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当然,这里是仅从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就能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得出结论的角度而言的,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充实史料,作全面的分析,从而充分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5 通过文本阅读,学会“论从史出”

《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重于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在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时,还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导入和“历史纵横”的有关材料,得出结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教科书在正文部分阐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时从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也就具有相当的现实性,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改革的其他措施,在依据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也作出了一些开创性的贡献。这样,学生不仅学会多角度地发现问题,而且以史实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

3.6 通过文本阅读,学会历史比较

表1是摘自《历史·必修1》“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的片断:

表1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录)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材料指出东西方之间的差距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或衰落时期,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政治制度方面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指出其后果(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在以上面的例子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教科书的文本阅读时,仅以教科书的内容为限。但是,教科书也是教师的“教本”,没有面面俱到和条缕分析,为教师教学留有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当补充材料,拓展教学空间,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历史事物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冯长远,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G632

A

1674-1102(2011)02-0159-02

2011-02-16

纪鸿生(1967-),男,安徽池州人,池州一中教师,中教高级,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教科书文本历史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