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诎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日语否定句语调感知实验研究
杨诎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日语否定句语调的感知实验研究发现,利用最小法时,学习者被试的感知范畴与日语母语被试一致。但为恒定法时,日语母语被试仅以音高变化为依据辨认陈述语调和感叹语调,其感知范围和分界线两侧的辨认率平稳;而学习者被试不仅以音高变化为依据,还利用句子时长作为线索辨认陈述和感叹语调,其感知边界游移,单侧辨认率波动较大。由此可知,学习者辨认日语否定句的陈述和感叹语调时受到母语注重时长线索的影响。
感知;恒定法;最小法;音高;时长
日语中,如下例所示,表层结构相同的否定句仅改变其语调,就能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1)a.きれいじゃない。(不漂亮。)
b.きれいじゃない?(不漂亮?)
c.きれいじゃない!(多漂亮!)
(2)a.簡単じゃない。(不简单。)
b.簡単じゃない?(不简单?)
c.簡単じゃない!(多简单!)
而汉语否定句虽能利用语调表达陈述和疑问,但无法表现感叹。关于第二语言语调生成的许多研究显示,来自第一语言的迁移或干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Mennen,2006)。杨诎人(2009,2010b)对8名日语母语发音人(以下简称日本人)和6名母方言为汉语北方方言的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以下简称本科生)、8名研究生和研究生班学员等高学历日语学习者(以下简称研究生)所生成的日语否定句各类语调研究后发现,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生成的否定句陈述语调与日本人一致;研究生的否定句疑问调与日本人的基本一致,本科生的虽与日本人有一些差距,但已能表达疑问语气,基本习得;而否定句的感叹语调则无论本科生抑或研究生均利用陈述语调代用生成,与日本人的相差甚远,尚未习得。由于汉语中并无否定形式的感叹句,因此杨诎人(2009,2010b)认为学习者未能习得日语否定句感叹语调的原因并非源自母语迁移,而是错误的学习策略所致。
本文对中国日语学习者(以下简称学习者)的日语否定句语调进行感知研究。考虑到学习者的否定句陈述语调与日本人的一致,疑问语调亦已基本习得,母语汉语的感叹句大都带“多”等副词,无否定句感叹语调,与日语相同形式的感知实验无法进行,因此,仅对日语否定句的感叹语调进行感知实验研究。由于感叹语调与陈述语调调形相似,仅调幅不同,加之学习者利用陈述语调生成否定句感叹语调,故本研究仅检测学习者被试和日本人被试辨认否定句的陈述语调与感叹语调的辨认范围,即感知范畴是多少、该范围的分界线情况如何、他们之间有否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母语迁移所致。本研究利用最小法和恒定法进行感知试验。
在日本,日语语调的生成研究较多,感知研究大多为诸如清浊音、长短音、直促音等音段和音节层面的成果,词调和语调等超音段的感知研究较少。而否定句和感叹句语调的感知研究,据笔者所知,尚未见有发表。
汉语语调的感知研究亦不多见,感叹句语调感知研究的论文更少。陈虎(2008)研究汉语无标记类感叹句语调的“听辨结果显示,调域的宽度以及调阶的高度均与感叹语调的感知呈正相关,同时在利用陈述语调合成感叹语调时,调域的扩展比调阶的上抬效果更为显著。……重音的强度对于感叹语调的感知至关重要,重音的加强可以使陈述语调向感叹语调转化,同样,重音的减弱也可使感叹语气丧失殆尽。……听辨实验显示,强重音与宽调域是感叹语调构成与感知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
汉语否定句语调的感知研究成果亦未见发表,至于学习者的日语否定句感叹语调的感知研究,目前尚未见有任何成果。
本次感知研究采用最小法实验检测被试的感知范畴,恒定法实验测试被试的具体辨认率。感知实验的目的在于力图探明如下几点:
A.日本人和学习者之间在范畴感知上存在差异与否;
B.辨认率为75%时①感知实验的辨认率通常为75%,即无论辨认为是或否,均须达到被试实际人数的75%方可判断为得到认定。,日本人和学习者的具体辨认有何不同以及为何不同。
感知实验用日语否定句为:
(1)きれいじゃない。
感知实验用有声语料由日本东京方言发音合作人在专用录音室中利用数字录音机灌制,从中挑选音质最好、各种声学相关物均接近平均值的原始语音用于合成刺激语音。共选出全句时长为749ms(毫秒,下同)的陈述语调和915ms的感叹语调各一句,利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合成所需各种刺激语音。
无论陈述抑或感叹语调,首先将749ms的陈述语调句增加一句拉长至915ms的合成陈述句、915ms的感叹语调句增加一句压缩为749ms的合成感叹句。然后将陈述语调音高由低到高、感叹语调音高由高到低逐级合成,所合成音高以该句的最高点音高为准。考虑到“全句高音线渐落和低音线下延是一种重要的感叹语调”(沈炯,1994),亦即功能语调受全句高音线与低音线走势影响。而且,“强重音与宽调域是感叹语调构成与感知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陈虎,2008)。为了能使高低音线之间的音域在同一个平台上变化,本实验将所有合成语音的低音线中处于句末的最低点音高定为140Hz。合成时主要改变句子的最高点音高,其中最高音高比原始感叹语调的最高点高1级,与低音线最低点之间的音域为最大;最低音高较原始陈述语调的最高点低1级,与低音线最低点间的音域为最小。合成的最高点音高由高到低分为9级,相邻两级之间的距离平均分配,为15Hz,各级音高和音域值详见表1。实际合成刺激语音时,主要改变“きれい”部分的最高点,但陈述语调“じゃない”部分的调核明显,感叹语调“じゃない”部分因前面音高抬高而受到压抑。为了保持自然,合成时对“じゃない”部分作了适当处理。所有刺激语音的具体合成情况如图1所示。
表1 刺激语音音高数据表(单位为Hz)
图1 刺激语音合成示意图
用于最小法实验的刺激语音分别由时长749ms的原始陈述调句和915ms的合成陈述调句、以及时长915ms的原始感叹调句和749ms的合成感叹调句合成,共4种,每种又组成音高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排列的2组,每组9句,共计8组72个刺激语音(后面图2至图5中的A1系由时长749ms陈述句合成,A2为时长915ms陈述句合成,B1用时长915ms感叹句合成,B2乃时长749ms感叹句合成,每种由低到高和高到低各9句共18句组成)。恒定法实验亦利用上述72个刺激语音,但其顺序系经打乱后随机排列而成。
感知实验的被试中,参与最小法实验的日本人44名,学习者56名;参与恒定法实验的日本人40名,学习者48名,所有被试均仅参加其中的一项实验。日本人为女大学生,学习者为行将学满三年日语的本科生。为了保证感知实验数据的真实和自然,所有被试均无语音学背景知识①如被试具有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在感知过程中会产生不必要的思考,从而影响感知实验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反之,没有语音学知识背景的人感知时仅凭当时的直觉作答,其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最小法实验的导语中对被试作如下指示:所听的每一组9个句子中,假如认为前面的几句和后面几句意思不同,则请在认为不同的分界处画斜线;假如认为同一组内的9句话意思相同,则可以不划线。恒定法实验为2选1的强制性判断,要求被试对所听的每句话都要从2个答案中选取1项。
针对学习者的感知实验在国内某大学语言实验室进行,用电脑播放、头盔式耳机听音;针对日本人的实验在日本某大学教室利用喇叭播放的方式实施。
由图2可知,无论是时长749ms还是915ms的陈述句和感叹句合成的刺激语音,当由低到高播放(即刺激语音由陈述逐渐转向感叹,下同)时,超过75%的学习者将第1级(290Hz)至第5级(350Hz)辨认为陈述语调,从第6级(365Hz)始辨认为感叹语调;而由高到低播放(即刺激语音由感叹逐渐转向陈述,下同)时,超过75%的学习者将第9级(410Hz)至第5级辨认为感叹语调,从第4级(335Hz)始辨认为感叹语调,即学习者的感知分界线交叉在第5级两侧。日本人则如图3所示,辨认由陈述语调句合成的刺激语音结果与学习者无异,辨认由感叹语调句合成的刺激语音中,仅由原始时长915ms压缩为749ms的B2与学习者的不同:由低到高播放时,第5级以上都辨认为感叹语调,由高到低播放时,第5级以下均辨认为陈述语调,即双方的分界线重合在第5级上。但两者间的这种差异很小,不足于说明任何问题。
图2 最小法感知结果(学习者)
图3 最小法感知结果(日本人)
由图4和图5所示辨认阈值可知,恒定法感知实验结果与最小法实验结果有所不同,学习者的辨认分界线也与日本人不一致:无论时长749ms抑或915ms的陈述句合成的刺激语音,日本人的感知分界线均在第5和第6级之间,而学习者的分界线有所不同;同样,不管是时长915ms还是749ms的感叹语调句合成的刺激语音,日本人均有1级无法辨认的不确定区间,而学习者无法辨认的不确定区间差异较大。所有这些差异似乎不足于说明问题,因为如表2辨认率卡方检验结果所示,学习者的卡方值虽大大低于日本人,但4种刺激语音的危险率(p值)与日本人一样,均小于0.0001,亦即他们都是范畴感知否定句陈述语调和感叹语调的。
表2 辨认率卡方检验结果(上为卡方值,下为p值)
虽然无论是最小法还是恒定法实验,结果都表明学习者与日本人一样能范畴感知日语否定句陈述语调和感叹语调。然而,恒定法实验结果显示学习者的辨认阈值除A2外,均与日本人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肯定蕴含了某种原因。下面先具体看一下感知实验得到的各种刺激语音的具体辨认率。
图4 恒常法辨认阈值(学习者)
图5 恒常法辨认阈值(日本人)
仔细观察发现,如图6、图8、图10和图12所示,日本人判断准且果断,界线明确,分界线两侧的辨认率仅B1、B2有1级(分别为第5和第4级)未达75%,但所有四种刺激语音的辨认率曲线均直线上升后稳定地保持在90%以上水平。可见日本人感知陈述与感叹语调是以音域为辨认线索,即当最高点音高上升使音域大于一定范围时辨认为感叹语调,低于一定程度而使音域小于一定范围时辨认为陈述语调。学习者的情况有所不同,时长749ms陈述句合成的刺激语音A1的辨认曲线如图7所示,当音高抬高到一定程度后,虽然音域随着音高的增高而扩大,但感叹语调的辨认率反而有所下降;图9所示时长915ms陈述句合成的刺激语音A2在辨认分界线后不但有所下降,且显得很不稳定。
图6 A1句辨认率曲线(日本人)
图7 A1句辨认率曲线(学习者)
辨认时长为915ms感叹句合成的B1刺激语音时,由图11可见,最高点音高低而音域窄的辨认率显得很不稳定;图13所示时长749ms感叹句合成的B2不但最高点音高低的那一端不稳定,而且分界线前后的辨认率虽已达到了最低限度的75%,但都在80%上下徘徊。
图8 A2句辨认率曲线(日本人)
图9 A2句辨认率曲线(学习者)
图10 B1句辨认率曲线(日本人)
由以上观察结果可知,刺激语音凡经人工压缩或拉长的,学习者的辨认率都出现下降等不稳定现象;用正常时长的陈述语调句合成的刺激语音最高点音高在高位时、以及正常时长感叹语调句合成的刺激语音最高点音高在低位时的辨认率均低。就是说,学习者感知日语否定句的陈述和感叹语调时受到句子时长变化的影响,即他们利用音域大小的同时,还利用了时长这一声学相关物作为辨认陈述或感叹语调的线索。
图11 B 1句辨认率曲线(学习者)
图12 B 2句辨认率曲线(日本人)
图13 B2句辨认率曲线(学习者)
那么,为何日本人和学习者在利用音高线索上相同而在时长这一声学相关物上会产生差异呢?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既存在着强烈的共性,又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共性往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决定的,个性则多是受各自语言语法系统特点影响的结果”(石毓智,2004)。日本人和学习者均以音高变化区分感叹语调和陈述语调,可见这是日、汉语的共性。日本人仅以音高变化区分感叹语调和陈述语调,对时长变化似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汉语中无否定形式的感叹句,学习者对这种日语语调不知或所知甚少,他们只能利用典型的感叹句因音高抬高而被拉长,即语调不同会导致声学相关物之时长发生变化的特点进行辨认,这就是日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
语音的感知、特别是音段的感知是一种范畴化感知,而且“说不同的语言都是按照本人语言的语音系统来听辨的”(桂诗春,2000)。日语否定句语调的感知也不例外。虽然石井カルロス寿憲等(2006)研究发声类型与各种语调的关系后发现,表现赞叹的语调大都与使劲发声有关。但日语中高调句和高度愉悦句的F0高、语速可快(郡史郎,2005)。因此日本人辨认时,基本上仅凭声学相关物之上下线音高不同导致的音域变化来范畴感知陈述语调和感叹语调,其感知范围相对稳定,且他们辨认时并未利用其它声学相关物。本来,“感知和理解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信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两大类,外部信息(external information)包括以听觉信息为主的各种感官信息,内部信息(internal information)包括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两大类。”(陈开顺,2002)否定形式的感叹语调是日本人从小耳濡目染、不假思索就能生成和感知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习惯于利用抬高音高来扩大音域的方式生成;感知时亦会自动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相关语调知识,分辨声音刺激,辨认陈述抑或感叹语调,从而正确理解句义。
“言语知觉加工不仅仅取决于输人的言语信号,人的语言学知识和语境对加工过程也起着重要的限定和制约作用。”(杨玉芳,1997)津崎実等(2009)亦指出:“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该语言特有的感知能力,因而很容易习得母语的音韵体系。当母语感知能力形成后再习得其他语言的音韵体系则绝非易事。”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中没有否定形式的感叹句,又因日语教学重语法、轻语调而得不到有效指导,加之平时很难接触到这类语调,无耳濡目染的机会。由于没有语境的支持,无法形成积累,自然难以习得,只能利用自咿呀学语时起已习得并固化于大脑中的母语汉语感叹句感知习惯进行辨认。汉语感叹句的语调特点是F0的高低音拉得开、音域宽,而“音高是调节重音最有效的手段”,“语句重音主要是通过音高和音长这两个特征参数的变化体现出来的”(许洁萍,2000)。就是说,音长是音高变化的表征之一,可作为辨认陈述抑或感叹语调的声学线索,学习者感知日语否定句感叹语调时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个特征参数。不仅感叹句,汉语母语者在感知歧义句时也利用音高重音导致的时延这一特征参数。(郑波等,2002)对指代歧义句进行感知实验后发现,消除指代歧义的基本手段是在所指名词上设置相应的重音,延长名词音节时长是这种重音最主要的声学线索,同时也是实现指代歧义消解的重要手段之一。杨诎人(2010b)针对日语歧义句语调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学习者充分利用了抬高音高导致的时延这一声学线索。
人工合成的刺激语音压缩了原本较长的感叹语调句和拉长了本来较短的陈述语调句的时长,而学习者的潜意识认为感叹语调句应该音域大且长,陈述语调句相反。因此,当音域小而句子长、或音域大而句子短时,令他们辨认起来倍感困惑,判断时产生犹豫,举棋不定,其具体表现就是辨认曲线不稳定。正是这一点表明了他们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感知日语否定句的陈述和感叹语调时,其感知策略受母语迁移影响。具体表现为除感知范畴与日本人略异外,在利用声学相关物上亦与日本人有所不同:日本人仅利用音高变化导致的音域不同辨认陈述与感叹语调;学习者除利用音高变化所致音域不同外,还利用时长这一附随现象作为辨认的线索。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杨诎人(2009,2010b)关于学习者生成日语否定句语调未受母语迁移影响是因为母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形式,其问题的成因系利用错误学习策略所致的结论。
[1]Mennen,Ineke.Phonological and Phonetic Influences in Non-Native Intonation[C]//Trouvain,J.,Gut,U.Non-N-ative Prosody:Phonetic Descriptions and Teaching Practice.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
[2]杨诎人.日语学习者的否定句语调实验研究[J].外语学刊,2009(6).
[3]杨诎人.高学历日语学习者的否定句语调实验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b(3).
[4]陈虎.汉语无标记类感叹句语调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46-52.
[5]沈 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3):221-228.
[6]石毓智.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J].外语研究,2004(4):1-8.
[7]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石井カルロス寿實、石黑浩、秋田紀博、韵律及び声質を表現した音樂特征と对話音声におわゐパラ言語情報の知覺との關連[J].情報處理学会論文志,2006(6):1782-1792.
[9]郡史郎.韻律のスタイル的多様性と地域的多様性[J].http://www.gavo.t.u - tokyo.ac.jp/tokutei_pub/houkoku/variable/kori.pdf,2005.
[10]陈开顺.话语感知与理解——过程、特征与能力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杨玉芳.言语知觉研究[J].应用声学,1997(3):1 -5.
[12]津崎実、Roy D.Patterson、山田玲子、Winifred Strange、久保理恵子,音声言語知覚·認知機構[OL/J].http://www.hip. atr. co.jp/departments/Dept1/Dept1J96/node8.html,2009.
[13]许洁萍,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语句重音对音高和音长的影响[J].声学学报,2000(4):335-339.
[14]郑波,王蓓,杨玉芳.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J].心理学报,2002(6):567 -572.
[15]杨诎人.日语学习者的歧义句语调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10a(1):89-97.
责任编校:赵小刚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Intonation Perception of Japanese Negative Sentences
YANG Que-ren
This paper,through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intonation perception of the Japanese negative sentences by means of minimal-change method,finds that there is a consistency of intonation perception of negative sent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native subjects.However,when constant-stimulus method is adopted,all the Japanese native subjects are found to identify the declarative and exclamatory intonation only in terms of the pitch variation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of the perception range of the pitch boundary appears to be stable;while the Chinese subjects,who tend to identify the declarative and exclamatory intonation by both pitch variation and sentential duration,are found to show an uncertain perception of the pitch range with a remarkably variable unilateral identification.The experiment analysis proves that Chinese learner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mother tongue in using duration as the clue to identify the declarative and exclamatory intonation of Japanese negative sentences.
perception;constant-stimulus method;minimal-change method;pitch;duration
H36
A
1674-6414(2011)01-0078-06
2010-08-12
杨诎人,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语语音学、日语语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