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 巍
多元交互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港理论研究
□ 谢 巍
数字化学习港是探索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日益凸显。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开放教育理念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理念基础和实践基础,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是基于多元交互的数字化学习港理论研究的关键,而多元交互则是突破资源整合与应用瓶颈的核心途径。从资源整合与应用的需求来看,数字化学习港多元交互理论可分技术交互、服务交互、机构交互和教学交互四个维度,从平台、组织、资源和工具四方面重点建设。
数字化学习港;可持续发展;多元交互;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探索公共服务体系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学改革项目(简称“数字化学习港项目”),主要依托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由中央电大牵头组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和40余个相关单位参与实施。在约两年的项目实施期间,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在乡镇、社区、企业和行业建成了7个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整合了约4TB的各类教育资源,为8万名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1]。
然而,该项目顺利结题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瓶颈,要实现数字化学习港全面持续发展,需深入分析其建设基础、关键因素及存在的瓶颈,探索和建立数字化学习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首先,开放教育理念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理念基础[2]。英国开放大学首任校长克劳瑟赋予了开放教育四个本质的涵义: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3]。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实践正是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项新探索、新途径[4]。
其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发展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实践基础。自1999年试点以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网络教育学院达到68所,2007年在校生数量达到104.33万人;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在校生数量也由1999年的3.06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205.21万人[5]。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为代表,2006年已经在全国建立1000多家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和近400家奥鹏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正是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及其公共服务体系实践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应需而生。
1.关键因素
结合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建设及其成果总结文献,本文从第三方的角度对该项目进行审视,不难发现,该项目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二。
一是资源整合与共享。这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前提。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仅靠某个远程教育办学机构无法满足如此广大人群的终身教育需求,更无法实现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只有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成海量的、多样化的、多媒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要实现资源整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学习港平台,实现各类远程教育网站的无缝交互;需要促进远程教育办学机构间的交互,建立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体制与长效机制。
二是资源管理与应用。资源管理是资源应用的保障,资源应用则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最终目的。资源管理要求数字化学习港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交互;对数字化学习港已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提供必要的资源检索工具,方便用户与资源间的交互。资源应用则需要数字化学习港能够与所有学习者和教师开放交互;能够提供必要的实时、非实时交互工具,方便主体之间的交流;能够提供专业的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支持远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存在的瓶颈
目前,从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现状来看,要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促进数字化学习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以下不足或瓶颈。
一是数字化学习港纵深推广应用与新技术发展不能同步。尤其在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多网合一、多终端接入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有待加强。
二是数字化学习港全面持续发展的效益与现有经费投入模式的矛盾。数字化学习港尚没有实现由政府经费投入运行机制向市场化运行机制的转换,无法满足自身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现有办学体制不适应数字化学习港系统、规模、深度发展的瓶颈,难以实现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学分认证与转换等。
四是现有学习模式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学习者对开放、灵活学习方式的需求,难以满足学习者对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和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需求。
不难看出,多元交互是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交互能够实现多网合一,搭建数字化学习港平台;面向所有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学习者、教师和资源的开放服务交互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交互有利于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与学分互认的体制机制;学习者与资源、教师、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交互则有利于促进远程的教与学,有利于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资源的应用。多元促进交互,交互缩短距离,最终形成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上文分析,结合数字化学习港资源整合与应用需求,进一步对多元交互的数字化学习理论的内涵、理念分析如下。
技术交互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平台间的交互。这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搭建数字化学习港平台体系的整体架构,包括数字化学习港平台和其他平台的扁平化、星型结构关系,数字化学习港平台系统组成,其他平台相对应的系统组成和特色系统组成等;二是制定平台接口技术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其他平台可与数字化学习港平台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学习港平台成为资源整合的港口、服务集成的港口和终身学习的港口。
第二方面是资源与平台间的交互。制定资源建设技术标准,按照共同的标准,远程教育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在数字化学习港体系的各个平台上运行,并可通过数字化学习港门户进行跨平台、一站式的资源检索与访问,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参考已有研究[6],本文认为服务交互主要是面向各类主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其一,与所有学习者的开放交互。数字化学习港旨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此,全社会成员都可以开放注册,获取终身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按需选课、缴费、学习,进行学分认证、转换与积累,获取各类证书。
其二,与所有办学机构开放交互。数字化学习港要实现面向全社会成员,其前提是有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因此,向社会各类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开放,乃至向社会各类办学机构开放,引进、整合各类办学机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数字化学习港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学习港运营方与社会各类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是去中心化的平等合作关系。
其三,与所有的教师开放交互。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数字化学习港还必须面向所有教师开放。社会各类优秀教师都可以开放注册,根据自身资格条件,开设课程,或申请成为某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等,接受学习者评价,根据绩效获得相应酬劳等。
其四,与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开放交互。作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港还需与第三方评估组织合作,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制度与评估机制,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数字化学习港的可持续运行。质量评估作用有二:一是对办学机构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和服务质量等给予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对数字化学习港的办学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监管,从而促进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教学过程和支持服务的规范化;二是对数字化学习港的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和提出方案。第三方评估机构可由远程教育的研究机构或远程教育学会来承担,除了对于系统的高效、高质量有序运行有重要作用外,尤其在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方面,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社会各类远程教育办学机构是平等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机构的交互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资源共建与共享
数字化学习港中,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与共享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政府主导,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实施的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即政府出资立项,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投标建设面向社会免费共享的资源。
其二是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有偿资源租赁。资源租赁有多种方式,一是特色资源租赁,即租赁其他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特色资源或优势专业课程资源;二是全部资源租赁,即某远程教育办学机构致力于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资源全部租赁自其他远程教育办学机构。这样既能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又有利于实现远程教育办学机构间的力量整合。
2.学分互认与转换
对于数字化学习港平台而言,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是满足个人终身学习需要的又一关键内容。数字化学习港可建立专门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规范学分标准,明确质量内涵,推动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形成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相贯通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最终,通过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者可以在不同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进行学分的认证、转换和积累,获得所需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证书。
1.资源的关联与集成
资源的关联与集成最终旨在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
其一,是网络课程资源自身的关联与集成[7],包括:①多种媒体资源之间的关联,实现多种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设计与开发;②学习资源的细化及其与细化学习活动的关联,细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根据需要进行检索和学习,有利于根据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或围绕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建设标准化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其二是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学习港平台的关联与集成。实现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学习港平台的融合,改变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独立于平台的现状;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平台对资源进行分类集成,形成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
其三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的关联与集成。数字化学习港平台通过跟踪记录学习者的资源访问偏好,针对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2.实时、非实时交互
加强师生、生生交互是远程教育中长期探索与研究的课题。从技术角度来看,交互工具主要有非实时交互工具和实时交互工具。非实时交互工具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长期记录交互内容;通过非实时交互工具,如BBS、Blog等,可以建立以专业、地区等进行分类的虚拟学习社区,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实时交互工具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地建立与他人的连接,开展实时交流;通过如QQ交流群、视频会议系统等,还可以进行实时的远程教学辅导或小组协作交流等,增强远程教学交互的真实感。
本文进一步将数字化学习港多元交互理论归纳为下图1所示模型,可以看出,技术交互主要面向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平台,服务交互主要面向各类主体,两者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基础,是资源整合与应用的基础。机构交互和教学交互是资源整合共享和资源管理应用的核心。其中,远程教育评估机构主要对整个数字化学习港平台中的资源和教学的质量进行监管与评估,可以是面向整个数字化学习港,也可以是面向具体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
图1 数字化学习港多元交互理论模型
开放的数字化学习港平台框架,主要包括:
●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加盟系统。实现对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开放,对加盟机构进行资格审核,建立远程教育联盟。
●学习资源整合与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资源的开放,进行资源的分类与整合,形成终身学习选课超市。
●远程教育金融中心。提供数字化学习港“支付宝”工具,支持数字化学习港、远程教育办学机构间的合作、分成与结算,学习者个人充值、缴费等。
●学分银行系统。为学习者设立个人学习账户,建立终身学习档案,负责学分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学习者通过其他教育机构获得的学分,经认定后可转换为国家开放大学相应的学历或非学历学分。通过学分认定,部分学历与非学历学分可折算转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教学支持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专业课程设置、培训项目设置、选课、教学、考试、毕业设计或结业设计等远程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支持。同时,该系统还可针对各加盟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需要,进行功能定制和分布式部署。
●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该系统主要对资源、教学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估,包括课程资源评价、学习行为跟踪、学习效果测评和教学质量评估等。
未来数字化学习港组织建设同样采用层级化结构,各层级分别是第三方的远程教育评估机构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扁平化的远程教育联盟和覆盖全国城乡的学习中心。
第三方的远程教育评估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平台收集相关远程教育管理数据,对远程教育进行宏观指导与质量评估。扁平化的远程教育联盟主要以数字化学习港为中心形成星型远程教育系统,实现系统内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学分互认与转换。覆盖全国城乡的学习中心将与联盟内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合作,为学习者提供本地化学习支持服务。
未来的数字化学习港资源将分为4类:一是数字化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涉及职业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二是数字化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涉及各行各业的培训、考试等;三是数字化学习港的管理与服务资源,包括政策法规、教育资讯,各类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帮助,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等;四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的免费公共教育资源,如科普教育、文化休闲教育、幼儿教育、老年人教育资源等。
数字化学习港资源整合共享重点在于机构和学习者两个层次。
其一是机构之间。从前文机构交互内涵分析不难看出,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自主的资源租赁符合远程教育产业发展规律,更具备前景,其优点有:①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更容易通过自主协商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②资源共享完成后,由于需要自负盈亏,这些共享的资源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为此,数字化学习港需针对这项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远程教育金融中心,支持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按需进行资源的有偿共享。
其二是学习者之间。数字化学习港是面向社会各类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开放港口和学习超市。因此,数字化学习港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港口的优势,建立面向全社会的非营利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给予所有学员资源上传、下载权限和评分权限,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促进全社会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除了提供传统的实时、非实时交互工具外,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港,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个人终身学习的代理工具[8],和情景化的虚拟教室。
学习代理工具可提供类似QQ工具的客户端,用户可长期实时在线,接收弹出信息,也可随时进入数字化学习港平台学习,无需再次登录。学习代理工具通常包括两方面功能:一是作为学生与学生、教师、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之间的实时交流工具,实时发送和获取交流信息;二是作为学生个人学习事务的集成与管理工具,通过学习代理的集成功能,学习者可快速登录到数字化学习港平台的相应系统中,也可实时获取来自数字化学习港运营方和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管理信息和平台自动提供的学习任务提醒信息等。
现阶段的远程教学是没有教室的,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缺乏传统教育中生生、师生之间连接的真实感和人文关怀。虚拟教室旨在空间上加强学习者间的连接,通过虚拟化身增强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增强生生、师生间连接的真实感。虚拟教室可通过角色扮演和升级制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模拟现实的特定场景支持具有沉浸感的交互,促进生生、师生间的连接,以及在线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连接。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学习港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明确提出了多元交互理论是数字化学习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数字化学习港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文章将数字化学习港多元交互理论划分为技术交互、服务交互、机构交互和教学交互四个维度,并从平台、组织、资源和工具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学习港建设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本文提出并构建了数字化学习港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交互理论,为数字化学习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启示。
[1]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广播电视大学的功能拓展与探索空间[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26.
[2][6]邱崇光,袁松鹤.数字化学习港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探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报,2009,(6):10-14.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37.
[4]任为民,施志毅.建设“数字化学习港”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4):9-13.
[5]葛道凯.非传统高等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R].上海开放远程教育会议(ODE),2008年10月22日.
[7]邹应贵,袁松鹤,蔡永.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整体结构设计与核心要素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7):67-73.
[8]袁松鹤,邱崇光.数字化学习港开放式平台的理念和设计[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报,2009,(6):15-20.
责任编辑 池塘
G420
A
1009—458x(2011)03—0021—05
2011-01-25
谢巍,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总经理(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