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结缘土地情
——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明

2011-11-02 01:47
当代贵州 2011年14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黔西南州贵州省

■ 文/特约记者 高 雪

岁岁结缘土地情
——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明

■ 文/特约记者 高 雪

在荣誉的光环下和众多的赞誉面前,他谦逊、淡定、勤奋、严谨,或许这就是他多年守住寂寞、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在农业科研工作中脱颖而出的直接原因。

石明,1966年生于黔西南州普安县,中共党员,硕士。1986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同年分配到黔西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现任黔西南州农业科学工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贵州省科技兴农人才奖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26项。

一身朴素的休闲装,身材中等偏瘦,说话轻言细语,表情温和却又透着严肃。石明给人的印象非常低调。

主持选育小麦品种9个,其中“十一五”期间选育的5个小麦新品种全部通过贵州省审定,丰优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100万亩,新增粮食8.4亿公斤,新增产值12.6亿元。“兴黄单系列杂交玉米”、“兴海系列杂交玉米”至2006年即累计推广115.2万亩,新增粮食10552.32万公斤,新增产值12662.8万元。

这是2010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石明在农业科研之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

阴错阳差 结缘农业

“我上学时,尤其喜欢理科,特别崇拜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充满好奇,总是向往着能在数学上有所造诣……”见到石明时,有着这么多农业科研成果的他向记者道出的一番话颇让人感到意外。

中学时的他数学成绩尤其优秀,在填报志愿时也填报了自己喜欢的数学专业。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父亲却固执地将他的志愿改成了“农学”。

当时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的人才缺乏,整个国家的农业科研又起步太晚、步子太慢。作为一位老农业科研工作者,石明的父亲石恩俊深知缺粮之苦,因而执意地改了儿子的高考志愿。

“在大学,我才对农业科研工作渐渐地有了新的认识,进而转变了观念,觉得在农业科研工作上一样大有可为。之后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就一发不可收了。”石明谈起这段经历时,尊重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感谢父亲帮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更感激于父亲在人格魅力上给他树立的榜样,因为在石明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正直、纯粹、严谨的农业科研工作者。

情牵于民 汗洒于野

“人们平时看小麦时,觉得小麦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其实,每一个小麦品种都有自己的特性。你看,它们的叶片、它们的麦穗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黔西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门前,石明站在有上万份小麦材料的试验田中,非常娴熟地向记者介绍起来。

198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石明就参加了由黔西南州州委政研室和州农科所组成的农业农村工作组,赴兴仁县雨樟镇开展科技扶贫示范。当时,雨樟镇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位处全州中等偏上,可依然有相当部分群众吃不饱饭,这让石明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到了黔西南的农业现状,同时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石明说,外面的品种和技术再好再先进,也必须通过引进再创新、本土化后才能应用。加强本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如果科技成果不应用于生产实践,那就只是展览厅里的一个展品,只有参观价值,没有实用价值。”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石明注重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配套技术研发为关键,实现了“转化一项成果,熟化一项技术;实施一个项目,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宗旨。

播撒辛勤的汗水,终于收获累累硕果。“山区大面积丰产小麦新品种丰优2号选育及推广”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我省及周边省(区)的年应用面积达192.7万亩,成为贵州省自育品种中年应用面积最大的小麦新品种,新增粮食2.8亿公斤,新增产值3.3亿元,年增经济效益5403万元;贵州省第一个弱面筋小麦新品种丰优7号的培育成功,实现了我省专用饼干加工小麦品种零的突破,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品种上的支撑;“杂交玉米兴黄单892选育及推广研究”,有效解决了兴黄单892在喀斯特山区应用推广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使兴黄单892在滇、黔、桂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可达1553.3万亩,新增粮食11亿公斤,新增产值9.3亿元。

厚土黄天 大爱无言

打开石明的QQ空间,里边有一望无际的美丽麦田和稻田,金灿灿的麦穗和稻谷上面是蔚蓝纯净的天空。农民耕田时被夕阳直射的身影仿佛一幅逆光的画,直立天地之间。

对于农民的情,对于农业的爱,尽收于这方寸空间里。他25年的不辍坚守,就是为了让大地更加丰收,让更多的群众摆脱贫困。

25年来,石明始终默默地耕耘在他的试验地里,无论天晴下雨,“高产、再高产”的执着追求从没变过。

据国外育种专家统计,培育一个品种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四。由于受农业生产周期长等因素限制,选育一个品种最快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育种,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不知有多少日子,在试验田里,石明一蹲就是一天,在选择与放弃之间游走徘徊。

1986年到1998年,选育丰优2号小麦品种并通过贵州省审定,石明用了整整12年。紧接着,是丰优3号的成功选育。这两个品种的投入使用,使小麦由过去的平均亩产56公斤提高到亩产100公斤,差不多翻了一番。

石明说,任何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在保证基本吃粮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只有保证了基本吃粮,才能谈及粮食品质和营养的提升,因此“高产是前提,创新是关键”。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老一辈农业工作者做了很多奠基工作,但离西方一些农业大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农业科研上,除“引进、再创新”外,他们正在往“自主创新”方面努力,同时还致力于凝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的课题研究,以期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他从田间走来,心系麦穗,卷起裤管,能耕田耙地,洗去双手的泥巴,又可以在实验室里掌握精密仪器!”采访结束时同事的描述,是对石明的真切评价,也让石明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更加清晰。

对话石明

记者:这么多年,您始终在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单调吗?有过抱怨吗?

石明:当你爱上这一项工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时,你就会潜心地、主动地、努力地去做,会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一旦以应付任务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那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将是不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会令人满意。

记者:您认为当前农业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石明: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科研工作最忌浮躁,当前农业科研队伍中,存在少数急功近利和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必须将这种思想及时清除,否则将是农业科研阵营的一大遗憾。

记者:你的爱人是大学中文教师,而你是搞农业科研工作的硕士,应该说一个浪漫,一个理性,她理解和支持你的工作吗?

石明:她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也特别关心我的生活。文学和科研并不矛盾,我也喜欢文学和艺术。闲暇之时也常常听音乐、阅读哲学、经济学、历史及一些精美的文学作品,有时还会抽时间在博客里写点感受或是随笔之类,我和我爱人有着很多共同的爱好和话题。

记者:您的QQ签名是“仰望星空”,请问这四个字有所特指吗?

石明: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但一个民族不关心脚下的事情,也是没有未来的。成就大业,既要“仰望星空”,也必须“脚踏实地”。搞农业科研也是如此,既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又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这4个字是我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自勉。

(编辑/彭奇伟)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黔西南州贵州省
田野里,丰收忙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会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初探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发展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