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赴六盘水专题采访调研组
“凉都”工业涌热潮
■ 文/本刊赴六盘水专题采访调研组
编者按:为及时反映各市、州、地因地制宜促开放、抓工业、强招商的对策、举措、突破、成效,近期,由社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本刊先后派出9个专题采访调研组赴全省9市、州、地采访调研。从本期起,本刊“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栏目将连续刊发《工业强省·春天的突破》系列报道,向读者传递贵州大地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铿锵足音。
本期请看来自六盘水市、黔南州和铜仁地区的报道。
最近,在六盘水市采访,从当地干部群众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激情,这种情绪,缘于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相继开工。
继去年秋冬的一波大项目陆续开工后,阳春三月,西南最大的煤矿成套装备制造项目又在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奠基……
“开工项目密度之高、投资之多,创下了六盘水建市以来之最。”当地众多干部如此评价。
每逢周六,六盘水市28家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机关单位一把手,纷纷在当地媒体露面,对本部门工作从职权范围到办理时限进行公开承诺。
走出直播间的领导干部发出这样的感慨:坐在聚光灯下面对人民群众火辣辣的“热情”,出汗了,那是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压力,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对工作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紧迫感、危机感增强,切实转变了思想观念。
参加过“直播”的部门领导觉得直播的那一个小时不亚于一场高规格的“战斗”,同时也深刻感觉到:“只要平时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遇到矛盾和问题不推、不避,直播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其实也不难。”
服务的改善,不仅树立了政府高效形象,更带来了不少的人气。近几个月来,已先后有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粤黔电力集团、广东博罗冠业等多家外来大企业投资六盘水。
从逻辑上看,干部流汗和群众满意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必然关系。不过从实际来说,干部干得流汗说明干部风气正、作风实,干部因群众的监督而紧张流汗说明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了保证,这些都会让群众的满意度增加。
如今,六盘水市已全面施行了政务服务公开公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收件回执制和限时办结制等服务制度。“随着各项制度的相继实施,以前出现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不见了,一件事十天半月办不下来的情况没有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基本杜绝。”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贵州目前总装机容量最大的(240万千瓦)盘南电厂,用皮带输送机将煤从矿坑口送到电厂储煤场,是六盘水煤炭、电力产业的代表性项目。(朱祖雄/摄)
“招商情形十分乐观,截至目前,共签订较大的招商引资项目30余个,签约投资总额1000多亿元。”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刚说。今年,六盘水市拟安排重点项目共144个,包括在建项目47个,总投资791.5亿元;新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723.5亿元;预备项目36个,总投资588.8亿元。项目涉及农林水利、交通、产业、城建、社会发展等领域。
六盘水市委书记刘一民表示,将把扩大开放和加强招商,作为改善六盘水发展环境的动力,作为对六盘水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检验,努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安商”氛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大开发,实现大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六盘水生产总值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超过2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5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位于城郊的六盘水市委党校,126名从该市各行各业遴选出来的年轻干部正在接受为期4个半月的封闭式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解放思想、工业化、城镇化和园区建设4个版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工业化、城镇化和项目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扎扎实实抓好基础,发展才可持续。”谈及这次斥资400万元打造的“工业化城镇化园区化建设”培训班,刘一民这样说。
“培训结束后,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不论资历学历,只论能力,择优选拔重用,进入各级经济部门和产业园区工作。”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六盘水市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批干部将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类似的超常规使用干部,在六盘水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半年,六盘水就在转变干部作风方面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选派1000名机关干部,到村里去当“村官”。2010年初夏,该市1031名机关干部,背起背包,来到农村,任村支书或村主任助理。不到1年时间,这群“村官”已经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累计协调资金上亿元,落实项目上千个。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川、滇、黔、桂四省区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全市国土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有汉、彝、苗、布依等45个民族,总人口310万,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城市。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00.64亿元,同比增长15.8%;财政总收入107.89亿元同比增长28.34%;工业总产值63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六盘水市是资源富集之地。依托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在“大三线”建设中诞生的六盘水已成为贵州最大的能源、钢铁、建材生产基地,2009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个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之一。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六盘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幅多年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去年年终盘点,六盘水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生产总值完成500.64亿元,增长15.8%左右,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亿元,增长34.4%;财政总收入完成107.89亿元,增长28.34%。今年一季度,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完成99.5亿元,同比增长15.1%。
但六盘水市委书记刘一民认为,“慢”仍然是制约六盘水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此,六盘水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和成效,受到广泛关注。“六盘水目前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中期。我们将集中优势资源,使资源优势最大化发挥作用。”刘一民说。
目前,各个煤矿、钢铁厂加大了工业废水、矿井水、洗煤水的管理力度,基本做到了循环运用或达标排放。市内已有10家应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资料的企业获得贵州省新型墙体资料认定证书,设计年产量达6.5亿块标砖,可满足中心城区建筑工程需求。
何刚说,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由之路”。
(采访调研组成员:赵宇飞 叶 蓁 蒙 珺 执笔: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