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六十载 奋发蹈厉纪风华
——贵州民族学院建校60周年巡礼

2011-11-02 01:47李波李戈
当代贵州 2011年14期
关键词:贵州学院民族

■ 文/本刊记者 李波 李戈

自强不息六十载 奋发蹈厉纪风华
——贵州民族学院建校60周年巡礼

■ 文/本刊记者 李波 李戈

初夏时节,万物欣欣向荣,贵州民族学院迎来了六十年华诞。60年坎坷曲折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趟过一段充满艰辛的路,铺就了一条桃李芬芳的阳光大道。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人才,他们秉承母校“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精神,为我省的建设发展奉献心力,他们是贵州民族学院半个多世纪办学历程最大的成就。

2010年5月21日,中央电视台特邀贵州民族学院师生赴京参加《民歌中国》录制,这在全国高校是首家。国务委员戴秉国评价:“你们不仅是贵州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贵州民族学院供图)

曲折路上坚定前行坎坷途中力铸辉煌

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颇具民族风貌的校门诠释了学校的特色,入门之后曲径通幽的上山路,正与贵州民族学院经历一次并校、二次搬迁、四易校址的曲折奋斗历程暗合。曾经,民院没有自己的校园,在省委统战部提供的临时地点艰苦办学;2000年,学校仅有的28位教授中有11位表示想要离开。但是乐观奋发的民院人一路相互扶持共同奋斗,铸造了如今辉煌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的启动给贵州注入了新动力。2000年,高万能教授调入贵州民族学院任党委书记,他与班子成员一起谋思路,出点子,寻求民族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新出路。

为鼓励教师提高教研水平,学校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挤出经费,把教师送到国外、省外进修,鼓励教师攻博攻硕。得知教师家中有困难,系、院领导和同事马上伸出援助之手,解决后顾之忧。关心和呵护,团结了在校的教职工,打动了已经调离的老师回到民院继续共同奋斗。

学校确立了“五步走”发展战略: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列为省级重点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重点大学,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办成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一流民族大学。

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贵州民族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5月,省委、省政府同意增列民院为省级重点大学;2007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8年3月,成为国家民委与省政府共建的省级重点大学。

奋发蹈厉书历史全面发展铸辉煌

在学校历届党委的正确带领下,民院人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学校的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取得许多令人瞩目、为之欣喜的成就。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60年发展和建设,贵州民院占地面积已由原来的临时租用,发展到今天的88.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原来的几百万元发展到现在的6 亿多元。目前,学校有19个二级学院、56个普通本科专业和方向,全日制在校生达1.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70%以上,教职工1158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8人,教授、副教授35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15人。学校拥有32个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文、史、法、管、理、经、工、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科研人员中享受国务特殊津贴专家1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管专家17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直高校“教学名师”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省人大常委1人,省政协常委1人。20位专家教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学术学科带头人,10多位专家教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近5年来,学校主持承担科研项目7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73项,其中一等奖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编著200余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贵州代表团67名代表中,有8位代表是从贵州民族学院毕业或在民院工作过,其中有2位全国人大常委,3位副省级干部。同时,学校还培养了全国模范检察官、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彭文忠,全国模范检察干部、中国优秀检察官潘必忠,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韦祖宏;公安部二级英雄模范光荣称号徐跃星等多位先进人物。

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2010年7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重点精品文艺栏目《民歌·中国》,连续6晚播出了《浓缩贵州,传承文明》“贵州民族学院文化艺术之旅”系列节目。以一所高校来录制系列节目,这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上尚属首次,在全国高校也是首家。国务委员戴秉国曾在民院师生为中日贸易投资谈判团作专场文艺演出后由衷评价:“你们不仅是贵州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院设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和民族文化学等特色专业。其中苗族语言文学、布依族语言文学、侗族语言文学和水书研究、傩文化研究等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唯一性和处于领先水平。

开放办学构建五个合作共建模式。校地合作共建,服务地方,先后与全省3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校企合作办学,与辽宁金通航空培训公司合作开办的音乐表演专业(空中乘务方向)填补了我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空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校校协作交流,先后与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以及台湾地区的一些高校建立了协作关系。2011年2月,经过公开选拔,黑龙江省林业厅原副厅长、党组成员王凤友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上任伊始,王凤友院长就带队前往青岛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培训协议,为贵州民族学院的跨越发展再添新动力。校团共建,与贵州省民族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等九个民族学会、社会团体建立了合作研究民族文化关系。校警合作共建,与省武警二支队共建26年,受到武警总队表彰。

服务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能力日益增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民院始终秉承当时的初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贵州民族学院是我省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预科教育基地、双语教学基地、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和世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近5年来,共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000多人,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培养输送2700多人,培训双语教师600多人,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近1000名体育教师和体育人才。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学院坚持“三联系”制度,要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必须明确联系到班集体,联系到学生宿舍,联系到学生。所有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受到省委与教育部肯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主阵地、教育阵地、文化阵地、舆论阵地和社会实践五个阵地。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新的扶贫帮困的有效方式方法,启动贫困生爱心“超市”,让贫困生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贫困生爱心互助超市》获得教育部2008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放眼未来鲲鹏展翅长风破浪续写华章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前三步战略目标已经完成,现在正在积极筹备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努力朝着建成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升位为大学,不仅仅是名字的更改,更是对我们自己更高的要求,让人民满意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王凤友院长说。

多年来,贵州民族学院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委、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锦涛、江泽民、胡耀邦、温家宝、李瑞环同志等曾先后到校视察。胡锦涛同志亲自与学校师生在学校南大门旁植下“共青林”;江泽民同志来学校视察时,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题写校名,民院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全国民族院校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同志都曾亲自对贵州民院的发展建设作出批示。栗战书书记、赵克志省长也十分关心民院的发展。“作为一个地方民族院校,得到这么多国家领导和省领导的直接关心,这在全国来讲都是非常少见的。在他们的关心重视下,仅近两三年建设资金的投入就超过2亿元,这是民院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院党委书记高万能感慨道。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和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态势,学校出台《贵州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着力将民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校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信赖、人民满意的一流民族大学,民院人成竹在胸。

(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贵州学院民族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贵州,有多美
MINORITY REPORT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海盗学院(12)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海盗学院(7)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