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娟,张轶前
(河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单英译
莫 娟,张轶前
(河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句式修辞意识;英语写作;外显学习;内隐学习;协同学习
如何做好菜单的翻译工作是长期以来困扰译者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本文将关联理论与菜单的翻译相结合,探讨该理论对于译者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菜肴英译的三种主要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来华投资、旅游和学习的外国朋友也越来越多了。繁忙之余,坐下来品尝中华美食,了解相关饮食文化也已逐渐成为许多外国友人中国之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让外宾在美餐一顿的同时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菜单的翻译问题。可就目前菜单的翻译状况而言,其结果很难令人满意。例如:将“四喜丸子”译成了“Four happy meatball”(四个高兴的肉丸);将“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s head with brown sauce”(红烧了的狮子的头)。如此翻译经常会闹出笑话,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菜单的翻译。从研究的方向和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和口译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本文试图将关联理论与菜单翻译结合起来,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单的英译方法。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1986)在Grice的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基础上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ve—referential process)。“明示”是指说话人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示出来的过程。而“推理”则是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如话语、手势和面部表情等),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受话人要确定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中找到对方话语(utterance)和语境(context)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达到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同时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即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原则认为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期待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人们在理解话语时,头脑中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会被激活和唤起,最易被唤起的往往是那些常规性的、习惯性的假设。交际原则指出每一个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言语交际是以最佳关联为最高追求目标。交际的成败与否主要看语境效果,而不是看付出努力的大小。”(武平阳,2009:160)
后来,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Gutt将关联理论与翻译相结合,并在1991年出版的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亦即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根据关联理论,译者的任务就是阐述作者的意图,而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则在于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在认知语境相关方面能否与源语文本取得最佳关联,能否使目的语读者在良好的语境效果下通过最小的努力取得最佳关联,做出正确的理解。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1)菜单语篇的特殊性
菜单不同于文学作品,其语篇是由彼此毫无关联的菜名构成。因而,译者无法借助语篇上下文形成的语境理解菜单中菜名的含义。
⑵中式菜肴命名的多样性
中式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除了用主辅料命名的菜肴外,还有用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历史典故和吉利话命名的。另外,为了追求菜名的“雅”,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也常被应用在菜肴的命名中。译者如能弄清菜名的命名方式,菜名的翻译就会变得简单得多。而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
准确理解菜名的含义是菜单翻译的基础,菜名含义能否最终被顾客理解则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一般而言,造成这一传递过程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⑴中西文化差异
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对于缺少文化背景的外宾来说,也许会变成令人费解的问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用修辞方式命名的菜名常会导致外宾误解的原因了。
⑵菜名信息流失
除了直接用食材命名的菜肴外,译者对其他类型的菜名进行翻译时均会遇到“意”、“形”无法两全的问题。如将菜名直译则会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若采用意译的方法势必会造成外宾对于菜肴理解的障碍。这一矛盾难以解决。
⑶菜单容量限制
由于菜单的作用是供顾客在短时间内了解菜品信息,所以菜单的篇幅一般不会太长。这就要求译者要尽可能的缩短菜品译名。但如信息取舍不当,极易造成外宾误解,进而对菜肴的销售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菜单的容量同时限制了辅助信息(如菜肴的由来、特色等)的添加。
那么,面对如此多的障碍,译者怎样才能翻译好菜单呢?关联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利用自己认知语境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隐于原文明示信息之后的暗含意义,彻底理解原文含义,又要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提供最大关联度,求得最佳语境效果。”(邹照兰,2009:46)
如将上段关于关联理论的表述与本文第二部分(菜单翻译时遇到的问题)相联系,我们不难发现,关联理论恰好可以指导菜单的翻译,帮助译者解决菜单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1)借助关联理论理解菜单信息
菜单原文的信息可以分为明示信息和暗示信息。明示信息可直接从菜单原文获得,主要指菜名和价格。暗含信息则需译者借助推理过程得出,主要包括菜肴主辅料和菜肴的文化内涵。由于菜单语篇的特殊性,暗含信息的推理需要译者调动自身认知语境中的各种信息储备。这就要求译者在平时多多积累烹饪知识,了解饮食文化,弄清菜名真正所指原料和烹饪方法。
(2)借助关联理论传递菜单信息
根据关联理论的表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与关联性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因此,为了让外宾更好地了解菜单包含的信息,增大译文关联度是途径之一。
关联性的大小与语境效果和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由上式可以看出,要使关联性增大可以通过增强语境效果和减小推理努力来实现。
<1>尽可能地增加译文的语境效果
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不仅包括交际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本文认为就菜单翻译而言,增加语境效果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
①采用英译配图片的方法
图片的使用可以将菜品信息直观的展现出来,激发外宾食欲,省去大段文字介绍。这种方法主要可用于英译菜名本身无法翻译出菜品的特色,需配以大量文字介绍的情况。但由于图片本身亦会占去菜单的大量空间、增加菜单的印制成本,菜品样式多时不宜广泛采用。
②按类别介绍菜品
由于菜单容量限制,对菜品的风格特点逐一介绍是不现实的。但将菜品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后,将此类别的特点作简短介绍却是可行的。例如可将菜品按菜系分类,在翻译此类菜品名称前可将与之相关的烹饪技法、风味特点和特色菜肴等信息简要介绍一下,便于外宾依据个人喜好点餐。
<2>尽可能地减小外宾的推理努力
点餐不比猜谜语,顾客需要的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去了解菜品信息,迅速点餐,填饱肚子。根据关联理论中有关认知原则的表述(人们在理解话语时,头脑中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会被激活和唤起,最易被唤起的往往是那些常规性的、习惯性的假设),为了减少外宾的推理努力,译者有必要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很大。首先表现在原材料的种类上。西餐以动物类、海洋鱼类为主,辅以植物类。而中餐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就烹饪方式而言,西餐要比中餐简单得多,不怎么讲究刀法和火候。在调味方面,西餐强调突出原料本味,使用调味料相对单一。这些差别在菜名中多少可以体现出来。在西式菜单中,通常会在列出菜名的基础上,再标出主辅料、烹饪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而中式菜单只会列出菜名,但菜名的内涵却丰富得多。(周湘萍,2003)
由于西方人以习惯了用主辅料的名称来为菜肴命名,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将菜名与食材相联系。由此看来,译者在翻译中式菜肴时可参照这一习惯,将菜肴的主辅料在译名中体现出来,减小外宾的推理努力。另外,对于中西方共有的菜品(如烤羊肉、炸鸡肉串等),翻译时可直接引用对应名称。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外宾的推理努力,便于理解。
Gutt(2004)在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时,曾提出过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菜单的翻译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1)直译
这种译法主要适用于中式菜肴本身就是用其加工原料命名的菜名的翻译。由于中式菜肴比较重视调味和刀法的使用,这一特色也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应尽量将其考虑进去。常见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切柳(filleting)、切丁(dicing)、切碎(mincing)等。常用的调味料有:黄酱(brown sauce)、番茄酱(tomato sauce)、辣椒酱(chilly paste)、葱(green Chinese onion)、姜(ginger)、蒜(garlic)等。烹饪方法主要有:煎/炸(frying)、炒(stir-frying)、煮(boil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焖(braising)等。菜肴口味更是多样,较常见的是:辣味(chilly)、麻辣(spicy and hot)、酸甜(sour and sweet)等。(刘萍,2003)
用此方法翻译菜名,译者按如下三个步骤翻译即可:
<1>将菜名中含有的关于烹饪方法、主辅料、刀法、形状、调味料和口味的信息找出来,并将其一一对应。一般而言,中式菜肴命名多采用偏正结构,当两种原料相继出现时可将后者看成主料。
<2>将<1>中所得信息按照口味、烹饪方法、主料刀法、主料、主料形状、辅料刀法、辅料、辅料形状、调味料的顺序排列。其中刀法和原料形状取一者即可。
<3>做适当调整。将表示烹饪方法和刀法的词变成相应的动词过去式形式,在主、辅料间用“with”连接,形状与调味料间用“with”或“in”连接。烹饪方法为“炒”时,可将其省略。
例如:英译“仔姜烧鸡条”
①仔姜(辅料)烧(烹饪方法)鸡(主料)条(主料形状)
②烧(烹饪方法)[braising]鸡(主料)[chicken]条(主料形状)[fillet]仔姜(辅料)[tender ginger]
③将“braising”变为“braised”,在“chicken fillet”和“tender ginger”间加“with”。“仔姜烧鸡条”可译为“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相应地“青椒肉丝”可译为“shredded pork with green peeper”;“红烧肉”可译为“braised pork in brown sauce”;“糖醋松子桂鱼”可译为“fried mandarin fish with pine nuts in sweet and sour sauce”。(刘清波,2003)
(2)意译
与直译不同,意译对菜单原文的语言特征有较大改动,意在原文与译文认知语境的相似性。译者需抓住菜单原文的交际意图,考虑读者即外宾的接受能力,以关联为准绳、以传递意图为目的,对菜单原文进行适当的语用调整。此类译法主要适用于菜名本身具有文化内涵或直译会造成外宾理解偏差的情况。
<1>菜名本身运用修辞手法
中式菜肴的命名讲究“雅”,因此在命名菜肴时,常会依据菜肴特点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而对于习惯了西方菜名命名方式的外宾来说,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翡翠虾仁”不是由翡翠和虾仁制成的菜。众所周知,翡翠是不能食用的。如直译会让外宾感到惊讶。翻译此类菜品时,译者需弄清喻体的本体是什么,并将菜品的原料译出。如菜单容量允许可采用配图或加注的方式将丢失的“雅”找回。同理,“积雪银钟”(银耳被喻为积雪,蘑菇被喻为银钟)可译为“stewed mushroom with white fungus”;“蚂蚁上树”(酱油拌过的肉末被喻为蚂蚁,面条被喻为树)可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中式菜肴中常用的比喻有:木须—鸡蛋,翡翠—蔬菜,芙蓉—鸡蛋清,八宝—多种谷物,凤—鸡,龙—蛇。
<2>菜名本身使用简称
对于以此方式命名的菜肴,译者需弄清简称指的是什么。如为菜品原料,将其直接译出即可。例如:“炒双冬”这里“双冬”指的是冬菇和冬笋,因此可译为“fried saut é winter mushrooms with winter bamboo shoots”;“双片锅巴”双片指的是猪肉和猪肝,可译为“sliced meat and liver with fried rice crust”。
(3)音译
在中国,随着西餐就餐人数的增多,一些被音译的西餐名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如“三明治”(sandwich)、“沙拉”(salad)等。同理,译者在英译菜名时也可采用同样的音译方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此方法不宜普遍采用。这是因为外宾对中国文化和语调掌握程度的不同,易误读音译的菜名。一般而言,音译适用于翻译那些较为普遍或包含人名、地名的菜肴。如“jiaozi”(饺子),“mapo tofu”(麻婆豆腐),“Beijing roast duck”(北京烤鸭)。
上面我们了解到了中式菜名英译的三种主要方法。由于中式菜肴命名方式的多样,有时单独依靠其中一种译法是不够的,常须几种配合使用。无论采取何种译法,译者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将菜单原文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创造原文和译文间的最大关联。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有效地指导了菜单的翻译实践。在菜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一方面要准确理解菜单原文所包含的明示和暗示信息如菜名、菜肴命名方式、食材、文化背景等,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要将理解到的信息通过构建最大关联(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传递给读者,使其做出点菜的决定。这就要求译者平时要留心积累饮食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外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菜单时做到胸有成竹,减少误译,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1]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Sperber, D. an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 Blackwell, 1986.
[3] 葛正明.荷兰专家谈饭店和菜单的译名[J].中国翻译,1995(6).
[4] 刘萍.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3).
[5] 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6).
[6] 武平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幽默言语阐释及其英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0-162.
[7]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 295.
[8] 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2).
[9] 邹照兰.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9(2):46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MO Juan, ZHANG Yi-q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Relevance Theory; Chinese menu; dish names; English Translation
How to translate Chinese menu well is a question that confuses many translators. Its main reason is the lack of guide by relevant translation theory. Thus,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ree main translation methods, na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and transliteration.
H315.9
A
1673–2804(2011)01-0108-03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