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强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不由得”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范振强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副词“不由得”是由“不由”加上后缀“得”发展而来的。在现代汉语里,“不由得”逐渐主观化,从最初客观地表述句子主语的情态逐渐演变出表达说话人主观判断的意义,这一过程符合语义演变主观化的一般规律。
不由得;不由;语法化;主观化
现代汉语存在许多“不V得”格式,比如“不晓得”“不舍得”“不记得”等,这些格式的句法构造通常为“不+V得”,且多有与之相应的肯定形式如“晓得”“舍得”“记得”等。但“不由得”则比较特殊,它在语义和用法上与“不由”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副词,都可以表示“情不自禁”的意义。不过,“不由得”既可以出现在主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后,而“不由”则通常只用于主语后,这说明“不由得”语义的虚化程度更高。本文希望从“不由得”的来源入手,考察其语义演变的轨迹,以对“不由得”与“不由”以及其他“不V得”格式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作出解释。
从来源看,“不由得”表示“情不自禁”的语义不是通过对“由得”的否定而来,而是通过在“不由”后面添加“得”而来。“不由得”最早出现在北宋,《朱子语类》中即有不少用例:①本文的例句均引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谨致谢意。
(1)用舍是由在别人,不由得我;行藏是由在那人,用舍亦不由得我。
(2)如礼,古人这身都只在礼之中,都不由得自家。
(3)“欲罢不能”,如人行步,左脚起了,不由得右脚不起。这些句子中“由”还是一个动词,“不由得”仍是个动词性短语,表示“不能任由……”。元朝没有检索到“不由得”的用例,一直到明朝中期“不由得”都出现得不多。明末清初文献中“不由得”大量出现,其“情不自禁”的语义也在这时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动词短语“不由(不允许)”正是在这个时期衍生出“不自禁”的语义,从而逐渐语法化为副词“不由”的[1]:
(4)虽然也颠鸾倒凤喜非常,觑形容不由心内慌(《初刻拍案惊奇》)。
(5)黄滚在陷车中,看见帅府堂依旧,谁知今作犯官,睹物伤情,不由泪落(《封神演义》)。
(6)宋江道:“我丧了父母,也不如此伤悼,不由我连心透骨苦痛!”(《水浒全传》)
可以推知,动词短语“不由得”并不是通过对“由得”的否定而衍生出“情不自禁”的语义的。其原因有二:首先,“不由得”语义变化的时期正是“不由”演变出“不自禁”意义的时期,“不由得”既然与“不由”语义和功能都基本相同,它就不太可能会舍近求远,由否定词“不”加上“由得”发展而来。前面谈到,“不由得”出现之初是一个动词性结构,明末的“不由得”也有类似“不由”的动词性用法,这种“不由得”多出现在否定结构中,如:①早期的文献常常“不由得”“不由的”“不由地”不分,本文统一称之为“不由得”,下同。
(7)女孩儿家不知个好歹,不由的你不惊喊起来(《初刻拍案惊奇》)。
(8)宣教此时任是奢遮胆大的,不由得不慌张起来,道:“我却躲在那里去?”(《二刻拍案惊奇》)
(9)武行者看自己面前,只是一碟儿熟菜,不由的不气(《水浒全传》)。
可见,在“不由”从动词性结构虚化为副词的明末,“不由得”大量出现。“不由得”从一个保留一定动词性的词语演变为一个相当于副词的成分,这一过程也与“不由”基本一致,因而可以推断,“不由得”与“不舍得”“不晓得”等结构不同,它来源于“不由+得”而非“不+由得”。
判定“不由得”的“情不自禁”语义来自“不由”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当时和以后的文献中,“由得”这样的格式都极少见,因此从使用频率上看,也不存在通过“不+由得”的途径形成副词“不由得”的客观条件。
考察清朝文献中表示“不自禁”的“不由”和“不由得”的分布范围,有的基本都用“不由得”,有的基本都用“不由”,还有的二者互相混用,总的说来,“不由得”在数量上更占优势,表1列出的是表示“不自禁”义的“不由”和“不由得”在部分文献中的数量,从中可以看出它们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表1 “不由”与“不由得”出现频率对照表
“不由得”来自“不由”,作为一个后起的结构,它在使用频率上反倒超过“不由”,笔者认为这同“由”的多义性有关。从否定格式“不由”发展为表示“不自禁”意义的副词“不由”,这只是“由”语义衍化的一个分支。在“不由”语法化的过程中,“由”本身的动词义和介词义并没有消失,而是仍然保留着,所以“不由”也可以同时是一个“不+由”的否定格式,多义可能带来语义的混淆。比如“不由NP不VP”和“不由NPVP”表面看是两个意义相反的结构,实际上常常表达相同的语义:
(10)a.不由我不落泪
b.不由我落泪
这两个句子都可以表示“我控制不了自己落泪”的意思,a的“不由”是动词结构,表不允许,b中“不由”相当于副词,表示“不自禁”。这样一个结构身兼数职,甚至表达相反的意思,显然不利于语言的有效使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入其他形式来分担某个义项也就成了必要。在清朝文献中,表示“不自禁”语义的除了“不由”和“不由得”,还有“不因不由”或“不禁不由”等格式,这正体现了在语言内部试图给“不由”的语义“分流”的一种努力:
(11)小山问起若花为何远出之故,若花把立储被害各话说了,那眼泪不因不由就落将下来(《镜花缘》)。
(12)恶贼到了此时,恍恍惚惚,不因不由跟着,弯弯曲曲来到一座殿上(《七侠五义》)。
(13)又喜得先从褚大娘子口里得了那邓九公的性情,因此顺着他的性情,一见面便合他快饮雄谈,从无心闲话里谈到十三妹,果然引动了那老头儿的满肚皮牢骚,不必等人盘问,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悬河的讲将起来(《儿女英雄传》)。
(14)不想姑娘你果然就自己不禁不由的把报仇这句话说出来了(《儿女英雄传》)。
“不因不由”和“不禁不由”都是在“不由”上添加一个同义结构来表达“不自禁”的意义,与这种方法相比,在“不由”后面加上能性补语“得”,结构上更简明。当然,最重要的是,“得”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自禁”就是对控制自己的可能性进行否定,即“不能控制自己”,因此,“不由”后面加上“得”在语义上也更符合表达的需要。正是由于形式上的简洁和语义上的契合,促使“不由得”取代“不因不由”和“不禁不由”等形式逐渐成为表示“不自禁”意义的主要词语。
从“不由得”和“不由”的语义分布看,清朝文献中“不由”还可以兼表“不允许”和“不自禁”两种含义,“不由得”则主要表示“不自禁”:
(15)雪渔道:“不由你不想,家里哪里有这么大的桌子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少爷萧银龙处在这个光景,真是英雄气短,[不由得]打了一个唉声(《三侠剑》)。
从形式上看,放在NP前的“不由得”可以认为还保留有一定的动词义,对NP仍施加有一些影响,如例(7);而当它放到NP后,其语义就主要针对谓语动词,更倾向于表达实施VP的情态。清朝的“不由得”基本都采用“NP+不由得+VP”的格式,动作主体NP放在句首,“不由得”直接放在VP前面,表示NP不自禁地实施VP的情态,这一重新分析的过程与“不由”的语法化过程一致[1]。①这种情况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口里说着,不由得那身子随了张姑娘站了起来,跟着就走(《侠女奇缘》)。不由得那眼睛便落下几点珠泪来(《续济公传》)。从限定名词性词语到修饰谓词性词语,这种句法位置的变化促使“不由得”完全语法化为一个副词,随着“不由得”语义的日益虚化,许多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单纯描摹情态的成分,即使省略,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基本意义,例如:
(17)前言不表,单说恶棍罗似虎,自从厢房回到自己的卧房,不由得闷闷不乐,坐在炕上,耷拉着脸(《施公案》)。
(17’)前言不表,单说恶棍罗似虎,自从厢房回到自己的卧房,闷闷不乐,坐在炕上,耷拉着脸。
(18)甘妈妈听了“艾虎”二字,不由得一愣,不觉的顺口失声道:“怎么也叫艾虎呢?”(《七侠五义》)
(18’)甘妈妈听了“艾虎”二字,一愣,不觉的顺口失声道:“怎么也叫艾虎呢?”
(19)阿小妹听了这一大篇说话,心上不由得吃了一惊(《九尾龟》)。
(19’)阿小妹听了这一大篇说话,心上吃了一惊。
现代汉语里“不由”仍保留着“不允许”的动词性用法,“不由得”则基本只表示“不自禁”。②我们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收集到“不由得”1045例,表示“不允许”含义的只有36例,而这36例基本上都是“不由得+ NP+不+VP”表示“情感上不能控制”,如:比较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沅陵的人》)。就句法位置而言,“不由得”仍以主语后谓语前为常,同时,语义和功能的单一化使“不由得”的情态义进一步加强,也为它的句法位置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放在NP的后面,或者出现在NP充当兼语的结构中,有时候,它甚至可以单用,如:
(20)这库兵言谈,大异于往日,不由得两个人追问他的历史(《烟壶》)。
(21)受到甘格这一番话影响的,首先是东尼,不由得又令他回到那个解不开的心结(《东尼!东尼!》)。
(22)他头低下来,和她脸对了脸;悄悄地用她的五官来丈量自己的五官,眼对眼、鼻对鼻、口对口……不由得,他长长地伸出了舌头(《贾平凹的情感历程》)。
“NP不由得VP”最初针对的是确指的对象,在有的语境下,NP的所指对象不需要说出来或者无法说出来,这时说话人就可能用不定指的“人(们)”或“你”来指称NP,这种情形通常出现NP用作使役动词的宾语的格式中,如:
(23)文学艺术从来就有讽刺教会、讥笑贵族的传统,戈雅这些画使人们不由得会想起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戈雅:西班牙王室的朝臣与叛逆》)。
(24)乌鸦落在庙坪光秃秃的枣村上,哇哇地叫唤着,听起来叫人不由得毛骨悚然(《平凡的世界》)。
(25)由郁钧剑等三人主持的晚会,以出自部队官兵之手的新春联作串连词,他们彼唱此和,既表达出人们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心里话,又有文化意蕴,形成一条贯穿整场晚会的情感流,不由得使你看完这个作品还想看下一个作品(人民日报1995)。
“NP不由得VP”中,如果NP为确指对象,“不由得”修饰VP,句子叙述的是NP实施VP的情状,而当NP成为泛指的“人(们)”或“你”后,“不由得”所表达的情态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所针对的对象,这时说话人其实是通过把所指对象泛化来使自己置身其中,表达的是自己对事件情状的一种主观判断,上述句子中“不由得”所表述的情态与其说是其中的“人(们)”“你”产生的,不如说是说话者自身的感受。
Traugott指出一个语言成分的语法化过程往往伴随着这一成分的主观化,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从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2-3]。主观化过程中,说话人观察的视角从置身事外到介入其中,就“NP不由得VP”结构而言,NP的泛化使得句子所叙述的事件成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不由得”所表达的情态义也从针对客观的NP转向针对主观的“我”,“NP不由得VP”中,NP实施VP这一行为就成为“我”的主观认识和看法,句子其实相当于“我不由得判断‘NPVP’”。“不由得”的语义从针对客观事态到针对主观认识的变化反映了语义演变的一般规律,即从行域发展到知域[4]。
在“不由得”的语义从表述客观情态逐渐衍生出表达主观判断的过程中,如果句中的NP是表人的词语,“不由得”的情态义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看作是针对NP的,因而“不由得”的理解常常存在着针对句子主语和针对言者主语两种可能。如果“不由得”的语义进一步虚化,甚至可以用在NP为非人名词,甚至是某种客观情形的句子,这种情况下“不由得”就只能理解为是一种主观判断义了,比如:
(26)一签在手,颇感温馨,浓郁的书香和文化味不由得陡添你阅读兴趣(人民日报1995)。
(27)然而,一走进5号码头边那座灰色小楼的大门,空气不由得凝重起来(人民日报1996)。
(28)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议题不由得转到了粮食问题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诞生》)。
(29)……惟独我们什刹海,全湖都冻住了,进一步干冷,冰面不由得猛地膨胀,又胀不出去,因而发出这样一种苦闷而欲求解脱的吼声,偏这后海一带又极为拢音,所以听来这样惊心动魄(《冰吼》)!
(30)郭芙跟着父母,本来到处受人尊重,此时相形之下,不由得黯然无光,除了武氏兄弟照常在旁殷勤之外,竟无一人理她(《神雕侠侣》)。
上述例子中,句子的主语大多是客观事物,它们不可能有自主的情态,最后一例的主体“郭芙”虽然是人,但无法控制环境的“黯然无光”,因而句中的“不由得”不可能是句子主语所出现的情状,而只能理解为是句外的“言者”所感受的情状。这些句子针对某个事件或某种情形,表明这个事件或情形的出现使得说话人情不自禁得出感受。正是因为说话人将自己置身于场景之中,表达对事件变化的主观情态,因而句子会带上强烈的主观情绪。如果把这些句子中的“不由得”去掉,句子也能说通,但只是叙述一个事件或一种情况,不再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
总之,现代汉语中的“不由得”语义更为虚泛,句法位置也更自由。随着句子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不由得”也逐渐从表达句子主语的主观情态转向表达言者主语的主观认识,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非生命体主语的出现。
本文讨论副词“不由得”的语义演变及其在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观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副词“不由得”是“不由”加上后缀“得”构成的。“不由得”和“不由”都可以表达“情不自禁”的语义,而作为一个后起结构,“不由得”在使用频率上反倒超过“不由”,是因为“不由”的语义过于繁杂,可能带来意义的混淆,需要有新的形式对其多义进行分流。另外,在“不由”后加上表示可能性的“得”也突显了“情不自禁”语义中对可能性的否定意味。现代汉语中“不由得”的主观性进一步增强,其主体对象不再是句内主语,而是逐渐转移为说话人本身,语义的变化也带来句法的相应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主观化的一般规律。
[1]肖治野.浅析副词“不由”的语法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7-119.
[2]Traugott E 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C]//Wright D 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4]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 (3):195-204.
Abstract:“can'thelpcannotbut”consists of the adverbial“buyou”and the suffix“de”.As a verb phrase,its original meaning gradually bleached and became an adverb presenting mainly modal meaning which was on the track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buyou”.In contemporary Chinese,the“can'thelpcannotbut”construction manifests subjective assertion rather than just objectively expressing modality,going further towards subjectification.
Key words:buyou;can'thelpcannotbut;grammaticalization;subjectification
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of“Can'thelpcannotbut”
FAN Zhen-q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H14
A
1674-8425(2011)11-0096-04
2011-04-0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汉语虚词的行域、知域、言域考察”(10YJC740110);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2011N180);浙江工商大学校级重点课题(X11-24)。
范振强(1980—),男,山东即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 范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