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平,陈首丽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00)
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的定量描述体系构建
马立平1,陈首丽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00)
为从事实过程层面保证财政支出有效性,构建全面、科学的财政支出及其效果的定量描述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模块式的、树型的典型结构,围绕着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构建了具有描述、评价与分析功能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财政资源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适当,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否则将会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构建财政支出经济效果的定量描述指标体系,通过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的量化信息可以及时观察、监测财政支出行为的过程与效果,以减少由于不当的行为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从而从事实过程层面再次确保政府政策的正确性。此外,全面、系统的财政支出及其效果的量化信息,也有利于广大人民对公共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实际部门针对财政支出绩效问题,即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其重点是研究政府配置资源总量是否符合整个社会客观比例要求即合理性、资源的使用是否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即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从总体看,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从财政支出效果的角度来构建评价体系,突出强调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但提出的指标较抽象,难于测量;也有的从规模、结构和效果三个角度全面来评价财政支出的效果,而且反应各个侧面的二级指标都很具体,具有易于测量的优点,但评价模型主要偏重于时点的测量,且各个方面采用的指标选择主观性相对较强,理论性相对薄弱;也有的研究成果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经济理论基础,从结构和效果两方面设立了较好的指标体系,但是没有在财政支出的绝对量上进行绩效评价;此外,那些从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的指标、反映财政资金适度水平的指标、反映预算管理水平的指标和反映财政支出结构四个角度建立的指标体系,对财政财政资金的规模和结构上做了较好的界定,但又缺乏在财政效果上的考核。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与实践,在明确指标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量化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1)财政支出量化指标体系的功能设计——具有描述、分析与评价功能。对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的管理,实际上应该是对整个行为系统进行最优控制的过程。在探索建立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指标体系时,本文力求在相对简化的基础上,使指标体系承担描述功能、分析功能和评价功能等功能。
描述功能,是指指标体系应能对整个财政支出行为及其经济效果做客观的记录和反映,反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的事实,这是该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倘若指标体系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或不能很好地发挥这方面的功能,我们就无法要求更多、更高层次的功能。
评价功能,是指通过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能够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效果做出判断。这一功能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与财政支出行为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能及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而对财政支出行为评价的基本原则体现在:(1)效益性原则,即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2)稳定性原则,即是指财政支出应是一种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的重要工具。
分析功能,是指能够在描述政府财政支出行为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对比,进一步对支出经济效果、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指标体系采用模块式的、树型的典型结构。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描述、分析、评价应以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将复杂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以模块式的、树形结构的形式出现。即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再以各模块为龙头,作为一级目标,将其进行分解,确定二级子目标,这以后再将其分解为二级子目标等,直至具体的指标。此种结构的特点是体系完整、框架清晰、目的明确,有利于更全面地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描述,有利于评价的客观,同时对于财政支出效率与效果的解析提供清晰的过程与研究思路。
(3)财政支出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框架。本文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关注的是政府的经济职能,重点在于财政支出的经济效果。由于影响财政支出经济效果的不仅是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考虑到指标体系功能设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体系框架
财政行为能力即财政收入水平是反映政府财力的基本指标,也是决定财政支出行为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府要在市场中发挥其资源配置、稳定经济的职能,需要利用其财权。除政府政权力量外,政府的财力水平是决定行为能力、行为效率的重要标志。
(1)反映财力的描述性指标。政府的财力包括内生财力和外生财力,其中内生财力包括税收收入、行政性收入、罚没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而外生财力包括转移性收入、债务性收入、捐赠收入等。
(2)关于财力的评价与分析指标。政府财力的水平、结构及其集中程度是反映、评价财力质量的重要内容,具体指标见表2所示。
表2 财政能力的描述与评价分析指标
其中:①人均财政收入是说明财力水平高低、人均占有经济资源量大小的指标;②支出性收入率是反映政府不可用财力水平程度的指标,反映财政收入的质量;③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是反映收入结构和增长情况的指标,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此是政府取得财政最佳、最有效的形式,是构成政府财力的基础,是政府收入稳定增长的保证;④预算内外收入比率是反映政府可调控经济程度和水平的指标,一般来说,预算外收入与预算内收入比率高,说明预算外资金多,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情况下,预算内资金就必然少,政府实际可用财力随之减少,同时预算外资金多,也给政府调控提供了空间;⑤内外债收入比率是反映政府财力可靠程度的指标。按照现行的统计方法,内外债不作为一般预算收入,而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同时也反映政府未来的负担水平;⑥假性收入率指按税法规定应该成为政府收入而因种种原因没有成为政府收入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如税收成本、收入退库等冲减了收入,偷漏税、欠税行为直接减少了收入;⑦财政集中程度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来说,财政集中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经济行为的效率,因为财政集中程度较低,财力分散,规模效率不高,政府经济行为能力就会很弱,效率就无法提高。
(1)反映财政支出规模的描述性指标。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是反映政府经济行为力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所涉及到具体的指标应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总量指标,即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指标,反映政府对社会经济系统干预的力度;结构性指标,即各项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如按支出用途分类的各项支出项目所占比重、按预算分类的各项支出所占比重、按政府只能所做分类的各项支出所占比重、按经济性质分类的各项支出所占比重等等。此类指标旨在描述财政支出的方向,反映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意图。
(2)反映财政支出水平的评价与分析性指标。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只有在和其它项目如整个经济规模放在一起考虑时,才会更有意义。财政支出规模的评价与分析指标应包括两方面:从动态上反映财政支出水平的动态变化,即指财政支出的环比增长速度与增长量;从静态上反映政府财政支出的强度。如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的财政支出比率,即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速与GDP增速之比,即弹性系数;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比、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等。
积极完善财政支出经济效果的评价与分析,是加强政府财政管理、规范政府的用财行为,提高财政收入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公共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效果、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支出行为的经济效果是政府经济行为作用于对象的反应和效果之一。而这一效果包括: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即正效应和负效应;同步效应与滞后效应;递增效应和递减效应等。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经济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与一般的市场化企业的项目相比,财政支出的投资项目有其特殊性质,如一般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对项目的投入则关心更多的因素;同时,由于政府投入的许多项目的产出没有和市场挂钩,市场价格根本不存在,在对项目产出核算时,难以使用市场价格工具,如环境的治理、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影响等都没有市场价格或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同时,由于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价格并不一定能代表真实的社会边际成本或收益,因而需要对财政投入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它和一般企业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
(1)不仅要考虑直接的费用与直接收益,同时也要考虑间接的费用和间接的收益,在此基础上计算并分析其经济效果。例如,修建一条新的高速公路所涉及的收益成本包括:道路使用者的直接收益包括节省的上班时间、增加的闲暇时间和降低事故的成本;而直接成本是修路成本、道路维修保养成本以及其他如设置路警所需成本;外在性的收益包括非使用者如行人和公路附近企业业主所获得的收益等。这些外在性的收益对配置效率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作为个人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的变量,而影响其生产和消费决定。
(2)考虑到政府财政支出是以使社会资源最优化、社会效果最大化为其目的,因而,测算政府财政对公共项目支出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费用与收益时不宜采用市场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代替市场价格作为评价项目收益与成本价格尺度。
从财政支出规模的角度分析评价其经济效果,基本指标包括:
(1)财政支出乘数,用来反映国民经济产出总变动量和因其财政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但其只反映社会再生产运行过程中一种最初注入量和引起国民收入最终变动量的比例关系,并不能反映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过程。具体包括有:
财政支出乘数,其用来反映当期财政支出产生的乘数效应,即增加财政支出后引起的GDP增加量为最初支出的倍数,即:财政的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是当期政府购买支出(以政府消费支出来表示)变动所引起的GDP增加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量的比值,即政府购买乘数:(其中,t为边际税收倾向,b为边际消费倾向)。
转移支付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反映当期政府转移支付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转移支付变动后增加的GDP引起这一变动的转移支付的变动量之比。政府通过对地区、企业、居民个人之间转移支付的变动,使个人可支配收入改变,从而起到限制经济运行并产生改变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其计算公式是:转移支付乘数
财政支出的倍增效应是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额与财政资金用于建设投资额之比,主要用于衡量财政投资推动社会投资的能力。
(3)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主要用于综合反映全部财政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包括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和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等。其中,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之比,反映财政支出创造收入的能力大小;而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为GDP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之比。
此外,还应考虑财政支出的科技实力弹性系数,即科技实力提高率与财政支出变动率之比,以分析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实力的贡献程度,即:
用科技实力提高率与财政支出中的科技经费增长率进行对比计算,其中科技实力可以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可以从基础研究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衡量,具体通过科技财力、人力、研究开发效率、基础科学的研究环境、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成果等指标进行综合后反映。
(4)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来源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它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将会挤掉私人投资支出,从而降低收入的扩张效应的现象。
即通过对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包括对教育支出、对基本建设支出、对科技的投入、对农业的支出等的经济效应。
具体评价与分析时,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与评价,也可以采用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在反映财政支出的动态效应(如同步效应与滞后效应)与效果时,可以统计模型如VAR模型等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1]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乘数和效应测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2]杨晓华.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实证分析[J].贵州财政学院学报,2006,(2).
[3]李生祥,丛树海.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乘数和实际乘数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4,(1).
[4]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郭庆旺,赵志耘等.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维托·坦齐,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等.20世纪的公共支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F812.4
A
1002-6487(2011)07-0150-03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09YJA790143);北京人才强教创新人才项目
马立平(1963-),女,河北新城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
(责任编辑/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