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张艳 徐汉斌 邵晓霞
中药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的扶正固本药物,含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红景天苷亦为其成分之一[1]。红景天苷具有扩张阻力血管、抗心肌缺血[2]、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作用[3]。但由于红景天药材资源匮乏,价格昂贵。女贞子药材主产于江苏、河南、山西、甘肃等地,极易得到,且价格便宜。如能对女贞子中的红景天苷进行有效利用,其开发价值不言而喻。益肾灵颗粒为《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品种[4],含有栀子、女贞子等多味药材。其中红景天苷的TLC鉴别作为该品种录入《中国药典》2010版时的质量标准中新增的鉴别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女贞子中红景天苷的成分正在逐渐被认可。为此,我们对女贞子药材和益肾灵颗粒中所含的红景天苷进行含量测定。
1.1 仪器 756-MC型分光光度计,KQ-50B型超声波振荡仪,FW80微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岛津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SPD-M10AVP。
1.2 试剂与样品 红景天苷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号110810-200404,供含量测定用);女贞子药材、益肾灵颗粒样品: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试药:均为分析纯。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15∶85);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5 nm。
1.2 女贞子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女贞子药材粉成细粉,粉末过3号筛。精密称取药材粉末约2 g,加甲醇50 ml,超声处理30 min,过滤,滤液蒸干后,残渣用流动相使溶解,移至10 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药材供试品溶液。
1.3 益肾灵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成细粉,精密称取粉末约20 g,按照“女贞子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作为制剂供试品溶液。
1.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红景天苷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制成1 ml含有0.1344 ml的红景天苷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见色谱图1~3。
1.5 标准曲线的制备 分别精密吸取红景天苷上述对照品溶液1、3、5、6、7、9 ml至 1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每次进样10 μl,以进样量(X)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为Y=295594X-20771,R2=0.9994(n=7),红景天苷在0.134~1.344 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1.6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重复进样5次,测定峰面积积分值,其RSD为1.7%。
1.7 重复性试验 取女贞子药材样品6份,分别按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测定,结果红景天苷的含量分别为:0.424、0.426、0.432、0.441、0.431、0.444 mg/g,平均为0.432 mg/g,RSD为1.9%,证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
1.8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药材供试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试5次,每次间隔2 h,测得峰面积积分值,其RSD为1.7%。证明该供试液8 h内稳定。
1.9 回收率测定 精密称取已知红景天苷含量的女贞子药材5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红景天苷对照品,照2.2项下方法进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并如法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测得红景天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6.3%,RSD为1.5%。结果见表1。
图1 红景天苷对照品HPLC图谱
图2 女贞子药材HPLC图谱
图3 益肾灵颗粒HPLC图谱
表1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1.10 女贞子药材及益肾灵颗粒含量测定 分别取两个产地的药材样品和3个批号的益肾灵颗粒样品,按上述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3.1 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红景天苷在275 nm处有最大吸收。
3.2 采用HPLC测定红景天苷含量的方法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已有收载[6],但采用流动相溶解样品不但可以保证样品含量的有效转移,而且也有效地去除脂溶性的杂质。不仅保证了样品的分离效果,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色谱柱。
3.3 通过阴性试验,益肾灵颗粒样品无干扰。
3.4 由于女贞子药材样品量较少,而且未能和益肾灵颗粒样品进行一一对应,需要在后续的试验中不断积累数据,以便确认红景天苷在益肾灵颗粒生产过程中的转移率。
该法测定女贞子药材和益肾灵颗粒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女贞子药材和益肾灵颗粒的质量控制。
[1] 赵继宵,杨瑾,董根玲,等.女贞子研究进展.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8):1599-1601.
[2] 胡敏.红景天苷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3,30(5):298-300.
[3] 王晓东,刘永忠,刘永刚.红景天苷体外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138-139.
[4] 《中国药典》一部.2010,102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