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君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266510)
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缺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青岛市黄岛区的实证调查
李为君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266510)
文化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对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境况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青岛市黄岛区农民工的实地调查,分析农民工文化资本缺失的现状,并从城乡教育、职业困境和政府公共文化职能角度对影响农民工文化资本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
农民工;文化资本;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是由于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还是社会交往层面都处于劣势,所以与城里人相比,他们的适应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无疑是欠缺的,所以在城市农民工或者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或者在竞争中“回流”。近几年在城市中出现的“民工荒”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工无法适应城市竞争对其文化技术素质提升的要求。拥有众多产业园区的青岛开发区也曾受到了用工荒问题的困扰,不少企业的用工缺口达到40%~50%。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角度加以分析,缺少对其文化资本的分析,所以分析农民工文化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适应和发展境况。
青岛市流入人口(多数为农民工)总量以年均7万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民工约有170多万人。笔者以青岛市开发区为例,对农民工文化资本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为69%,由于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是在城市经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所以仅对有效问卷中的185份进行定量分析。需要检讨的是,本次调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随机抽样,无法保证它完全反映了该群体的总体情况。但对于分析农民工文化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高农民工职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各阶级和个体多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和文化背景的综合,是基于文化资源占有的资本。为了进一步理解文化资本,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身体化形态,这种文化资本是人通过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和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和趣味等文化产物;二是客观形态,就是书籍、绘画、古董、道具、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1];三是体制形态,就是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某种形式予以正式认定,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学历资本。前两种可以分别称之为文化能力和文化产品。本文通过考察农民工三种文化资本,即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程度的拥有状况,分析农民工文化资本占有现状。
(一)农民工文化能力欠缺
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欣赏能力、价值观、社交能力等,是已经内化为个体身心中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的文化资本。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其传统心理和价值理念的浓度不断被稀释,但是小富即安、乡土意识仍比较突出,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都比较欠缺。笔者就农民工的职业竞争意识和社交能力进行调查的显示,66.8%的农民工的职业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在社交方面,79.6%的农民工社交单一封闭。文化能力的偏低使得农民工难以积淀或者内化适应城市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城市中难以积累新的文化资本。
(二)农民工文化产品匮乏
农民工文化产品指农民工拥有的书籍、报纸、工具等文化物品,根据布迪厄的观点,“行动者的藏品——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越高,他拥有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越多。”[2]所以家庭藏书情况是衡量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主要指标之一。笔者就农民工家庭藏书情况进行考察揭示62.1%的农民工家庭几乎没什么书,23.8%的农民工即便有些书,也是杂志或者小说,仅有10%农民工家庭有关于技术的书籍,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文化产品很少。如下:
?
(三)文化程度偏低
体制化文化资本是经过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因此证书或者文凭就成为衡量体制化文化资本的重要尺度。对农民工的学历和行业资格证书进行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农民工达到81.1%,有技术证书仅为16.8%。
?
文化资本和所有的资本形式一样,通过再生产(乃至扩大再生产)不断得以提升,当然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能力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阶层文化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落差,作为当代中国重要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由于制度等因素,导致农民工文化资本的总体欠缺。
(一)“城乡教育的剪刀差”造成了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的低起点
教育与文化资本有密切的关系,接受教育是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从调查和相关理论显示,城乡的二元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尤其是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途径的匮乏,严重的城乡文化教育剪刀差导致了城乡间、阶层间的文化资本不均衡发展,在文化资本积累的起点上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工命定般处在了一种绝对的劣势困境中。
城乡文化教育剪刀差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城乡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的较大差距。1993年农村小学的生均经费为250.4元、初中为472.8元,而城市小学的生均经费为345.0元、初中为683.2元,城市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分别为农村的1.38和1.44倍。到2006年农村小学的生均经费为1846.7元、初中为2190.3元,而城市小学的生均经费为2851.9元、初中为3476.1元,城市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分别为农村的1.54和1.59倍。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之间的绝大差距由1993年的小学94.6元、初中210.4元,稳步扩大到2006年的小学1005.2元、初中1285.8元。
城乡文化教育剪刀差还表现在教育的课程设计的是以城市为标准,即更有利于城市学生渗透在各种课程中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的是国家体制内的生活,而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与精确的语文知识教育指向的是城市与工业体系内的生活。[3]这一切对于农民工及其家庭都是相对陌生的,这导致他们的文化解码(decode)能力要明显弱于城市同龄人。
正是通过教育的不公平,使得农民在文化资本的积累匮乏出现累积效应,“外在的财富转化成一个人的内在部分,转化成为惯习。而且文化资本比经济资本更顽固,这一点特别体现在文化资本的积累上。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他就会更容易更快地积累新的文化资本”。[4]但是城乡二元体制、政策限制等“硬伤”,短时间内还无法消解,所以即便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低起点的困境将长期存在。
(二)“职业困境”是进城农民工文化资本难以提升的最直接原因
进入城市绝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希望通过职业流动改变自己处于社会底层的现实,但是由于其初始文化资本的欠缺大多数仍从事的体力劳动,一方面是体力支出很大,劳动时间长,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工作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另一方面是收入较低,调查显示,34.3%的农民工月工资在800~1200元之间,33.2%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200~1500元之间,24.5%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500~2000元之间,8%的农民工工资超过2000元。在拖欠工资方面,有9.3%的农民工经常被拖欠工资,尤其是建筑业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比较严重,只有65.7%的人能按时领到工资。所以在反映农民工意愿时更多选择了保护农民工权益、提高工资待遇等项而不是文化生活要求。由于文化资本的积累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因此,借助政府强制性力量,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和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对于提升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有着直接的促动作用。
(三)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的缺失是导致农民工文化资本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提升其文化资本,就难以改变其在权力、地位、社会声望方面处于劣势的境遇和地位。调查显示,81.2%的农民工感觉自己缺乏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仅有不到10%在来城市打工前受过培训的不到。所以加强劳动技能、法律知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却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社会、政府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更多的应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提供有利条件,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与己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城市劳动力培训相比,进城民工的教育培训也是相当薄弱的,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十分不够。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群体中,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仅占10.7%,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自己主动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59.30%。但不是没有问题,如大多得到政府补贴的机构,进行的是低成本的简单培训。而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往往收费很高,农民的参与率极低。同时在发展培训教育过程中存在只注重数量,不关心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的情况。在农民工培训中出现重视本地农民工,忽视外地农民工的培训,在2003年,开发区就建立了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机制,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统筹就业基金,以及近几年围绕产业搞培训如叉车培训等,但是其面向的对象是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
农民工渴望向上流动,但是由于自身文化资本的匮乏,绝大多数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其在城市的边缘地位无法改变,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等制度屏障所造成的。尽管近几年人们认识到文化资本是农民工的阶级再生产,无法实现向上流动的主因,进而采取一些举措来提升农民工的文化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但是这种两级(极)分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在制度屏障没有消除之前农民工始终无法摆脱这一群体的整体命运。
(注: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地位研究》课题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AZZ140)
[1]李沛新.文化资本的运营理论与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48.
[2]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0.
[4]李猛.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A].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