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小学科学课改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11-10-31 02:07顾长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4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评价

■顾长明

江苏省连云港市小学科学课改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顾长明

2002年,连云港市启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验,经过几年的实践,科学课程改革实验的现状如何,成效怎样,问题何在,又将如何深入推进。本着这种思考,文章选取了学生、教师和课堂等方面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相关问卷、测试与调研,力图全面总结全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取得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科学课程改革实验的高开高走。

科学课程;课程改革;教师素养

连云港市从2002年秋季起部分小学先期进行科学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市区开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开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至此,全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已进入第三轮实验。课改实施中,教师、学生普遍认同课改方向,课改为学生健康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带来很大的机遇,课改促进了教室文化、教学文化的变革,彰显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科学课改的进一步高位实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健康、持续的发展。

内容与方法

教师、学生问卷调查

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科学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在发放问卷前,对问卷的格式、范围、内容和表述等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教师素养调研测试

以全市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第一轮书面测试试题作为调研教师科学素养的载体,进行统计与解析。

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通过课例观摩、课堂观察、教学视导、专题调研等形式先后听科学随堂课130余节,参加科学教师座谈会12次,学生座谈会10次,科学教师访谈15次,学生访谈16次,以调查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结果与分析

教师问卷

通过3次全市教研活动对科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2份。

1)科学教师情况。男性占51%,女性占49%,性别大致持平;年龄方面,20~30岁占55%,30~40岁占27%,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职称方面,一级教师占55%,高级教师占42%;学历方面,中师、大专、本科分别占61%、29%和2%,学历层次较为理想;学科背景,具有理科、文科背景的分别占27%和61%,其他学科背景的占12%,可以看出,理科背景的偏少,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从任教科学的年限看,5年以下和5~10年的分别占74%和15%,学科新手占绝大多数,这表明科学教师的自我培训及教研部门的学科培训任重道远。文、数学的占64%,其教学侧重点可想而知。突出的问题是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过多,专职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多而且繁杂。繁重而杂乱的工作使科学教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细致的科学教学。

3)资源利用状况。没用过、很少用、有时用专用室上科学课的占82%,经常用教学仪器的占19%。学校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占30%,有种植园的占19%。学校不具备饲养小动物条件的占76%,教师主动利用动植物条件的仅占28%。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演示和互联网设备不齐全的占47%。从整体看,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潜在的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尚有较大的空间。

4)影响质量的因素。教师认为影响科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少,实验仪器、教参资料匮乏,学校重视程度不高,周课时数偏多,班额大。从教师的判别中还可看出,学生非常喜欢上科学课,这是所有工作出发点和归宿(表1)。

表1 教师认为影响科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2)教师任课状况。课程开设方面,90%以上的学校能够做到开齐、开足,个别学校六年级在课程开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跨年级任课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任教2个及以上年级课的占53%。平均班额在50人以上的占54%,给分组实验带来一定的难度。任教科学周课时量为5节以下占46%。兼职教师占72%,其中兼语

学生问卷

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同伴关系的评价和对师生关系的评价。

1)对科学教师教学的评价(表2)。

2)对同伴关系的评价(表3)。

3)对师生关系的评价(表4)。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积极的评价,这些教学行为的变化顺应了课改的基本要求。学生对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都作出了比较肯定的评价。

表2 对科学教师教学的评价

表3 对同伴关系的评价

表4 对师生关系的评价

教师科学素养状况

以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书面测试试题为载体,对参赛的420位教师进行科学素养测试。试题以科学兴趣、精神、概念、方法4个核心要素作为重要指标,剖析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表5)。

从总体看,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状况还可以,18.6%的教师做出了非常满意的回答,93.6%的教师达到了及格线。从优秀和不及格人数看,教师的科学素养良莠不齐,78人达到了优秀,27人不及格,这应引起警觉。男、女教师得分差异不明显,表明性别差异不会影响科学素养水平。另外,年龄较大的教师科学概念的得分较高,科学术语和科学方法得分不高,反倒是一些中青年教师科学概念的得分较低,这表明,虽然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有年龄的优势,但科学素养水平并不高,在知识领域中有空白,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有欠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区域教师科学素养差异比较明显,城区教师优秀率达38.1%,农村则为10.2%,相差28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影响着农村科学教学水平。还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市区的一些骨干教师得分也并不高,其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从教师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来看,对教科书上的知识掌握较好,正确率较高,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正确率偏低,教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担忧。试题中用较新的科学术语来投射教师的科学兴趣,总体情况一般。因此,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使其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应当是当务之急。科学教师要加大自我培训力度,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自我。

课堂教学状况

通过常态课、师生座谈和访谈调查了解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从相关现场的观察及分析看出,科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学生的变化。一是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材中生活化素材增多,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学习,喜欢上科学课;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课堂由被动接受式转为主动参与式,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积极表达观点;三是学生的诸多能力(如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表达等)得到增强;四是教材中人文气息、文化素材增多,促进学生感受科学的文化价值。

2)教师的变化。首先教师赞同课改的基本理念与方向,通过培训和实践,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座谈中,当被问及“从孩子或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考虑,您会选择新教材或是老教材”时,有90%以上的答案是选择新教材。其次,课改给教师的成长带来机遇,课改涉及面广,所有教师都参加学习与实践。课改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挑战,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3)课堂的变化。课改的核心是“改课”,课改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模式和固有的知识传授的倾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构建有结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感悟与内化;三是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水平与探究内容的匹配。

4)教室文化的变化。课改使教室文化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与学主体发生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室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正酝酿着新的课堂教学秩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行为规则、价值判断标准,换句话说,课改促进教室文化的积极嬗变。

5)教学的困惑。教师在践行课改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困惑。能否整体设计九年的科学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科学有效衔接,便于内容和梯度的统筹,避免重复和遗漏;有的基本理念太理想、太空泛;对基础知识与技能重视不够;有的教学建议很难落实;评价建议的操作性不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备与教室装备的建议更多的是师资、装备部门的职能;把探究作为学习的内容,其要求不明确,80%的教师很难把握“度”;教材有城市化、西方化的倾向,脱离农村背景;班级人数多,专职教师少;教具学具缺乏,教师自制教具、学具又难以适用,也不现实。这些问题正制约着科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表5 科学教师书面测试情况统计表

讨论与建议

本调研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本调研所选样本具有随机性和全面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教师样本在性别、职称、教龄、任教年限及学校分布上符合研究的需要,学生样本符合研究要求。课例选择具有常态性和持续性。因此,调研数据是典型有效的,可为教育决策提供借鉴参考。

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科学专职教师的配备是衡量学校是否重视科学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要纠正“科学不需要专职教师”的错误认识,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的科学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有3个来源:流失的骨干归队,优秀兼职教师转为专职教师,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乡镇中心校至少配备一名科学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实验仪器,担当学科带头人,组织全乡镇的科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城区完全小学至少配备一名科学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实验仪器、组织科学教师研究教材。学校在选择科学兼职教师时,应将其能否胜任科学教学放在首位,而不应把科学课作为平衡工作量的砝码。

区域推进“做中学”项目

“做中学”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光大,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由教育部发起的面向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二是一线科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两者都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作为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全市有省、市项目实验学校23所,制定了项目实施五年规划,落实项目推进的七大策略:架构系统——项目开展的发动机,典型引路——项目推进的风向标,案例研发——项目发展的铺路石,培训学习——项目前行的加油站,行动研究——项目推进的脚手架,协作交流——项目运行的助推器,模式建构——区域推进的试金石。“做中学”项目与科学课程因同向而共进,因差异而精彩,因相生而修远。

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科学课程顺利实施尤为重要。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极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尽可能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还可以自身开发课程资源,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与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自来水厂、气象站、环保监测站等形成共建关系或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必要的。当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是开放的、海量的,其中许多资源经筛选、改造和设计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

构建科学学科评价体系

构建符合科学课程实施要求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是当前科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教学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和评价时机全程化。建立县(区)层面的小学科学学业水平抽测制度,以规范科学教学行为,重点在考什么、怎么考上加以研究和引导,促进教学由“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另外,建立教学设施设备的评估机制,按照教育现代化创建要求,对设施设备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健全实验室、专用室管理制度,对“四配套”工程及“合格学校”建设配备的科学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和评估,确保建、配、管、用的和谐统一。

营造优良的课程实施环境

优良的课程实施环境是促进科学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课程实施的外环境主要涉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校外科普机构、社会科学教育环境和家长的参与。课程实施的内环境主要涉及科学教师、学生的参与、校长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环境。“有为才能有位”,致力于营造内外两个环境。当然,作为科学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的科学教师,其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多渠道激励科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科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和谐的教学装备条件,为科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施教环境和氛围,为科学课程改革的高位运行提供支撑。■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科学课标研制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顾长明.连云港市小学科学师资情况调研[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2)

[4]顾长明.小学科学多维视角下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2)

[5]项晓霞.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J].科学课,2007(3)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4.028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评价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拔牙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