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医生“零距离”体验
——北京市民体验医院一日工作回望

2011-10-30 04:13侯晓菊李云刘静梁学亚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零距离市民医生

文 侯晓菊 李云 刘静 梁学亚

▲北京市民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验输液室护士工作

在北京儿童医院感到“医生真不容易”

“市民体验医院一日工作”活动开展后,先后有6 位市民走进北京儿童医院,在亲身体验医生、护士一天工作后,他们感叹“医务人员真不容易”。

2009 年8 月11 日上午9 点,北京城市管理学院的张联竹老师被安排到门诊输液室体验工作。护士长张英按照输液流程带张老师“体验”了输液室的每个岗位的工作,收药、配药、准备液体、穿刺、巡视,最后张老师被安排在穿刺台当“护士”,负责帮助穿刺护士扶着孩子。

输液的孩子很多,输液室里嘈杂声一片,虽然只是扶着孩子,可扎针时孩子哭闹、扭动着的身体,让张老师的脸上很快渗出了汗珠。尤其家长们看着孩子扎针时的眼神和无意发出的唏嘘声,让她感到特别紧张。

中午12 点多,忙活一上午的张老师才被换下来吃午饭,刚进休息室,张老师就感慨地说:“这比火线救护还紧张啊!我今天体验的最大感受是心很累。”她说:“这一天的体验非常有意义,原来是作为病人、后来作为父母、今天是作为医院工作的体验者来到儿童医院,终于体会到儿童医院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医生护士对孩子的体贴”。

张老师说:“一个3 岁的胖男孩,因为长期输液血管很不好找,两个护士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耐心地找血管,一针就扎上了,还用一个小药盒为孩子固定好,孩子的父母很高兴。听护士说,过去用木板固定输液部位,不舒服,孩子哭闹,后来输液室的护士发现用废弃的小药盒做固定,孩子的小手正好握在上面,孩子的握位很舒服也就不哭了。从一个固定输液的小纸盒就体现了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爱,感觉很温馨。”张老师说,医生、患者都不容易,遇到问题要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理解万岁在今天仍不过时。

夜班医生心力交瘁

从8 月11 日晚上10 点半上岗,跟随急诊医生体验大夜班工作的某公司翻译小沈和某协会理事封先生,忙到第二天6 点多才有空坐下休息,一夜的体验让他们感慨“医生、护士真不容易”。这一夜,急救室共诊治326 个病人,其中危重抢救的有20 人,因病情不稳定留下观察的还有110 个病人,而这样的工作量与急救室往常没有多少区别。

“邀请百位市民体验一日医院工作”活动一推出,小沈和封先生就积极报名参加,并成为儿童医院的首日体验者。

11 日晚上10 点半,他们跟随急诊大夜班的医护人员开始了8 小时的工作体验,主要是帮助医生护士做病人的疏导工作。封先生说:“夜里看病的孩子很多,门口的座椅上,医生的身边都站着人,孩子有病,家长着急往往会提很多问题,医生护士忙着手里的,嘴里还要不停地回答问题。夜里两点多,来了一个特别危重的孩子,医生、护士都赶过去抢救,太紧张了!医生护士一晚上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真是太辛苦了。”小沈说:“带我们的刘钢医生本应夜里12 点下班,因抢救重病人,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才离开。”

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8 月14 日早上6 点,体验初检处的3 位市民准时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前的广场上,已排到二环路上的挂号队伍,让她们吃惊不小。来自某咨询公司的郭涛用“壮观”来形容当时的情景,20 多岁的安娜则称“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保卫处副处长金米林为3 人分派了任务,让他们跟随保安员将挂号队伍整理有序,以免开门时出现混乱。整理队伍听起来简单,可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要把挤在一起的人群排列好,要做不少的说服工作。3 个人跟着20 多个保安员整理排队秩序,并不时大声告诉家长不要排错挂号队伍。6 点半,开门挂号的时间到了,3 人又赶紧跟随初检处护士开始发门诊号。郭涛说:“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初检护士的一小时工作中,有52 分钟在解答家长问话。”

在此次北京市卫生局诚邀百位市民“医院工作一日体验”活动中,北京儿童医院共推出输液室、急诊医生大夜班和初检处3 个体验岗位。输液室、初检处这两个岗位看似不起眼,却是北京儿童医院中不可缺少的“螺丝钉”;而大夜班的医生岗位,则是在黑夜中给了家长和孩子一线“光明”。

不一样的北京胸科医院专家

8 月27 日,31 岁的高级工程师小田和24 岁的会计小陈早上7 点半就来到了北京胸科医院门诊4 层党办。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穿好白衣,戴好帽子、口罩,来到了门诊大厅。专家门诊已完成分诊,普通诊区还在紧张地忙碌着。门诊崔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详细地讲解了就医流程,介绍了门诊的日常工作。两位体验者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全国各地来就诊的结核病人这么多。”

“专家待患如亲,不辞辛劳”

针对结核病的传播方式,易感人群,流行趋势,医护人员的防护等内容,两位年轻的体验者提了很多问题,崔主任都给他们耐心细致地做了解答。随后,两位体验者来到李琦主任的诊室。李琦主任是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副所长,对于结核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较高专业水平。

诊室里已有患者在就诊了,看他们进来以为是李主任的朋友,显得有些拘束。李主任马上说:“没关系,他们是来体验门诊的,我们继续。”说完继续给病人看病。

小田和小陈安静地坐在主任对面的椅子上开始了一天的体验生活。眼看就11 点半了,还有两位病人没看完。这时,走进来一位患者,对李主任说:“我们是从甘肃赶过来的,就奔着您来的,没有号了,您给我们看看吧。”李主任犹豫了一下对分诊护士说:“给他们加个号吧。”看完最后一位患者已经快12 点半了。小田深有感触地说:“专家真是太辛苦了,一坐就是半天,不喝水、不去卫生间。对每位患者都像亲人一样,详细询问病情,耐心解答问题,在疾病的诊断上严谨、细致。”

专家想方设法为患者节省费用

大学生小赵等4 位市民来到北京胸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热情接待了他们。更换手术衣后,护士长一边向他们介绍手术室的情况,一边带他们来到了3 楼手术间。在观摩医务人员做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麻醉师为病人实施麻醉后,他们随同院长许绍发零距离地体验了第一台手术。

院长一边做手术一边向他们介绍病人病变的情况,手术台上是一名患肺大泡疾病的患者,因病变时间长,粘连比较厉害,要进行手术剥离后切除。半小时后,肺大泡被完整地切除了,他们惊愕地看着拳头大小的病变组织。许院长为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请他们猜猜开胸手术费用,回答是2000 ~5000 元,而实际手术费只有700 元,这让他们惊讶不已。

更让市民们吃惊的是,第2 例手术中,院长亲自为患者找出最经济的治疗方案。这位肺腺癌女性患者,极度营养不良,体重只有37 公斤。右肺上叶、下叶均有病变,按照常规手术切除要采用吻合器,但费用高,许院长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采取手术刀切除和人工手术针缝合的办法两种方式,成功切除了患者右肺上叶、下叶的两个3 厘米大的肿物,为患者节省手术费用近5000 元。据院长许绍发介绍,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吻合器和手术针缝合,不怕费事选择手术针缝合方式节省一些患者的费用已成为他们的共识,自己辛苦点,老百姓就花费少点。

▲北京市民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验医生大夜班工作

手术间隙,许绍发与4 位体验者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后,马上开始了第3 台手术,此时,时针已指向11:50。各手术间的医务人员还在紧张地忙碌着,从早晨开始,一口水都没喝。

高级工程师小田说:“专家出诊一坐就是半天,连口水都喝不上,还总有病人加号。今天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专家给每位病人看病都要让病人满意为止,真是太敬业了。”

精神科医务人员风险高压力大

精神科医生是怎么给病人看病的?2009 年8 月20 日上午,北京回龙观医院迎来了9 位参加医院工作一日体验活动的市民代表,市民们走进医院与精神障碍患者近距离接触,真正体验了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工作。这也是回龙观医院首次向普通百姓开放,让市民了解精神疾病的救治过程。

上午8 时30 分,9 位市民代表到医院后,医院把9 人分成3 个组,依次到医院门诊、病房、康复治疗区、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及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体验。体验过程中,医院看不到铁窗,医务人员手里没有电棒。市民张女士说,原来在电影中看到的精神病医院与现实中的精神病医院一点儿都不一样,医院绿树成荫,病房宽敞明亮、医务人员和蔼可亲,患者的治疗状况也都比较稳定。

市民们来到医院门诊,看到李京陆医生正在给患者看病。李京陆医生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 余年,却在2003 年被冲动的精神病病人用刀刺伤导致左眼摘除,但他仍然在岗位上不懈地工作着。当得知医院的医务人员每年受到精神病病人的抓伤、咬伤等事件达50 多起时,市民们对医务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酒依赖病房,市民苑菁看到一位年轻的医生紧张忙碌的身影。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说:“她昨天晚上值夜班,一宿收了4 个新入院的病人,到现在还没有时间休息片刻。”这里的医生每人要负责20 余名患者,每天很少能按点儿下班。

在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科研医生正忙于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据研究人员介绍,该中心主要负责常见精神疾病发病、治疗机制研究和新治疗方法的探索,寻找精神疾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整个中心的工作采用目前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防治体系,最大限度促进病人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英丽告诉市民代表,科研医生没有固定的双休日,如果课题要求比较紧,科研人员会24 小时连轴转。市民中有一名大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接线员的工作很感兴趣,当来到接线员的坐席旁,他立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得知这条8008101117 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已解救了4000 余名高风险的来电患者时,这名大学生对接线员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干预热线的督导赵秀琴对体验的市民说:“我们不仅用电话挽救生命,还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营救”,说着,就把接线员孟梅叫到身边,让她为体验者讲述发生在4 月份的一起现场营救的案例,市民们边听边感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接线员的责任和压力真不小!

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

农学院的老师杨静和另外几名市民在医务科主任王绍礼的带领下,来到康复科行为治疗区,看到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书法、绘画、舞蹈、和陶艺治疗。有的市民拿起了画笔与精神病患者共同作画,还有的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跟患者一起跳起了“扇子舞”。患者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整个病房充满着温馨与和谐。

患者老冯说,得了精神疾病在社会上备受歧视,到了回龙观医院才感受到温暖,跟其他患者在一起,彼此没有歧视,而是互相关爱。“尤其是医生、护士对我们更像是亲人,他们不仅给我们治疗疾病,还为我们治疗受伤的心灵。”

随后,市民们还参观了医院为广大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创建职业康复基地——“患者小卖部”、“周间病房”、“患者熨烫工作间”及“患者厨房”,参加体验的市民还学着治疗师在厨房跟患者共同炒菜、做饭。走出精神康复病区时,市民们兴奋地说,他们非常高兴参加了这次体验,不少人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经常来医院陪伴患者,帮助他们在没有歧视、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得到治疗,并且向社会呼吁关注精神健康、关爱精神病患者。

体验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活动搞得好,让人们能够换位思考,加强理解和沟通,回龙观医院作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不仅治病救人,还承担着稳定社会的责任,广大精神卫生医务工作者应得到崇高的致敬。

市民全程跟踪北京积水潭医院急救

8 月13 日,北京的气温高达35 度,闷热潮湿。根据前一天网上报名的信息,北京积水潭医院宣教中心拨通了10 名市民的电话。当日晚5 点30 分,10 名市民准时到了积水潭医院参加创伤、烧伤中心夜间急诊的体验活动。

▲北京回龙观医院向9 位市民颁发了“回龙观医院社会监督员证书”

他们当中有经理、处长、工人和实习学生,还有退休的工人和自由职业者。北京积水潭医院书记辛有清、副书记那佳与市民们见了面,宣教中心组织他们观看了反映积水潭医院50 多年来发展历程的大型专题片《积水成潭》。

6 点30 分,10 名市民穿好白衣,来到了创伤、烧伤抢救中心体验医护人员的工作,这天的急诊病人不算多,但是,小儿骨科和手外科很忙,10 位市民被分别派到了不同的诊室进行体验。突然,一位电击伤的年轻人被推进了抢救室,几位体验市民和烧伤科医生一起冲进了抢救室……

8 点左右,急诊室的患者越来越多,小儿骨科十几位孩子的家长,抱着自己带有伤情、哇哇啼哭的宝贝焦急地等待,小儿骨科只有一个医生,一会检查患儿,一会打石膏,还要和家属耐心解释,忙得满头大汗,孩子按顺序就诊,几位体验市民跟着大夫跑前跑后,额头也滚下了汗滴。

9 点左右,医护人员和体验市民一同进了急诊手术室,急诊手术室里的6 台手术都在进行,手外科缝合班的医生忙得不亦乐乎,医护人员的脚步频率就告诉体验者一个字“忙”。家属在门外焦急地等待,不时地打听情况,护士长耐心地给每位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体验市民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穿好手术衣、戴好帽子和口罩走进手术间里……短短一个小时的急诊手术室的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是按怎样的工作流程操作,如何面对焦急的家属,而手术台上那每一个精细的动作,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创伤骨科医生李宇农已有45 个小时没回家了。体验市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其中一位体验市民激动地说:“医生也是人啊,患者要健康,他们也要健康。”

10 点钟,医院特地安排了急救车送市民们回家,他们在急救车上又亲历了急救医生转运病人的工作情形。

市民刘艳霞应邀参加了卫生局组织的“医院工作一日体验”活动,13 日下午6:30 刘艳霞准时来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这里的急诊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通过亲身体验,刘艳霞感受到这里的医护人员太辛苦了,创伤骨科的苏大夫和小儿骨科的一位大夫都是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0 点。可能是暑期的原因,这里的病人格外多,大夫特别辛苦,他们看完病人,还要到手术室给病人做处理,回来还要继续看诊室等候的病人,孩子的哭闹,家长的焦急让他们没有时间擦擦额头的汗。在电梯里,刘艳霞还遇到一位连续工作27 小时的手术室医生,他脸色苍白,神情十分疲惫。

延伸阅读 体验活动仅是医患重建互信的开始

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来英在体验医院一日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卫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巨大挑战。体验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通过换位思考,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理解,并对从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改善。如挂号难的问题,北京市政府正在研究这一情况。全市共有专家号178 万个,目前规定专家一天接诊20 名患者,我们并不希望将其扩成40 个,因为一旦增加,医生花在每个患者身上的单位时间就要被缩短,医疗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即使我们将专家号增加到200 万个仍然是不够的,如2008 年全市完成的诊疗任务是1.2 亿人次。患者在体验时不难发现,外地患者占到了就诊患者的70%~80%(综合医院一般可能为30%~50%,但如北京天坛医院则可能90%都是外地患者)。

在健康教育方面,北京市政府刚刚通过了十年健康规划,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健康教育,我们希望电视台能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如何加强预防?生病了怎么看病?如何选择医院?如何选择科室?什么样的流程是最好的?这些都值得卫生管理部门去研究。

对于体验者提出的谁来管理、支持医生,以及谁来对医生进行心理帮助的问题,确实应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因为医生始终是在非常高压的环境下看病的。国外医学经济学家研究人的生命值多少钱?对医生来说,任何一个手术,偏差一毫米,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我认为,医生肯定要为全社会服务好,但我们也要帮助医生,只有为医生服务好才能让医生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如由助理帮助专家完成事务性工作的问题,在国外就是由医生的秘书做的,但现在受编制等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做到。

方来英说,对医生来说,奉献决不是一句空话,例如有人做过统计,医生子女学习的成功值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平均值相比是有差距的,最大的原因在于医生太忙,没有时间顾及孩子。这些问题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我想,如果通过体验,能让社会看到医生的无私奉献、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而理解和支持他们,那么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医院工作一日体验活动”仅仅是医患沟通、重建互信的开始。

猜你喜欢
零距离市民医生
零距离与远距离
最美医生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观察零距离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