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医院援非医疗队纪行

2011-10-30 04:13闻卓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几内亚拉贝医疗队

文 闻卓

▲援非医疗队拉贝分队长赵爱民(左一)在手电筒微弱光线的照射下做手术

740 个奋战的日日夜夜,诊治52600余名患者,完成手术1100 余例……2010年8 月,北京世纪坛医院主派的中国第21 批援非医疗队在几内亚圆满完成两年的援外任务,回到了首都北京。两年来,在异常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首都科纳克里、拉贝地区,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医疗援助。

挑战极度艰苦环境

几内亚位于遥远的非洲西部,离北京13000 多公里,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缺医少药,人均寿命只有50 岁。从1968 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向几内亚派驻医疗队,44 年间已有22 批医疗队500 多名医生前往几内亚。科纳克里的噶麦武公墓,共有8 名中国医生永远地长眠在那里。

医疗队提供医疗援助的地点是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大学附属亚斯丁医院和拉贝地区医院。对那里的生活、工作条件艰苦早有耳闻,但亲眼所见还是超出了队员们的想象。

终年湿热的科纳克里自然环境异常恶劣,蚊虫老鼠肆虐,疟疾、伤寒、艾滋病高发,尤其脑型疟疾死亡率极高。医疗队的厨师孟宪景到了科纳克里的第一天就深感头疼,一罗面,就能筛出一捧虫子,面粉又黑又黏,作为一个高级厨师,在那里却连一锅馒头都蒸不好。

队员的脸上、腿上到处是蚊虫叮咬的包,一个队员的腿上竟然被咬了几十个包。援非队员中流传着一句话,没打过摆子就等于没到过几内亚。打摆子就是疟疾。打上了摆子,高烧不退、浑身酸疼,忽冷忽热,大汗淋漓,刚换的床单一会就湿透了。每当有人打摆子,其他队员就轮流陪伴,给病号做好吃的鸡蛋羹,按时喂药,陪着聊天。队员们常常戏称“我是第一摆”,“我已经是第三摆了”。

尽管如此,医疗队员们每天仍坚持救治各类病人。一位叫迪亚鲁的贫困老人,右小腿长了一个拳头大的肿瘤,压迫神经,疼得走路一瘸一拐。后来,他得知中国医疗队的大夫医疗水平高,就向医疗队员们求助。看到老人恳求的眼神,队长于方决定带领手术小组免费为老人摘除了肿瘤。

在拉贝地区医院工作的4 名中国医疗队员,成了这个医院的“主力军”。分队长赵爱民是普外科大夫,在拉贝地区医院开展了外科专业几乎所有的手术,很多手术是当地从没有做过的。由于缺电,有一半的手术他是打着手电完成的。耳鼻喉科医生彭洪在拉贝地区医院做的手术数量最多,他做的第一例气管切开手术,挽救了一个2 岁多孩子的生命,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不畏感染忘我工作

亚斯丁医院是几内亚两所大医院之一,有百年的建院史,床位约400 余张。拉贝医院是拉贝地区最大的一所综合医院,共有医生18 人。这两所医院的设施陈旧,各种设备极度短缺,病房条件相当简陋,卫生极差。传染性的病人和普通病人共居一室,拥挤、气味难闻。手术室没有麻醉机,几乎无必要器械设备,医生的无菌观念比较淡漠,手术照明无法保证。医生上手术前只用分给每人切成糖块大小的肥皂洗洗手,多数患者术前只做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给患者冲洗伤口就是用瓶装矿泉水,手术中甚至还要赶苍蝇。没有血库,术后监测和抢救设备基本为零,因而在这里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感染率高达90%。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在艾滋病高发区,扎破手就意味着有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

▲援非医疗队拉贝分队队员在回国前与拉贝医院的医护人员合影

2008 年8 月,援非医疗队刚走进非洲几内亚时正赶上当地政变。时时面临着生命危险的他们,仍然坚持在一线为非洲百姓和中国驻外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两年里他们治疗的病人中,急诊289 例,抢救38 例,手术1100 例,输液3056 例,换药1634 人次,石膏固定68 人次,出诊315 人次,最小的病人出生才两天,最大的为86 岁,共诊治52600 余名患者。几内亚人、在几内亚的中国人及在几内亚的其他国家的患者,甚至塞内加尔、塞拉利昂、马里等周边几个国家的病人,都慕名来拉贝医院找中国医生看病。

中国在几内亚的所有援外人员也把医疗队当作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生命的守护神。一天,一位20 多岁的中国船员在海上作业时,不慎被钢缆绞断了4 个手指。凌晨2 点,队长于方接到电话后,带着医护人员火速赶到港口接到了病人,并立即为他做了两次手术,终于使离断的4指全部存活。

几内亚的皮肤病多,国内带去的硫磺软膏很快就用光了,皮肤科医生李远就自己动手配制。刺鼻的硫磺味儿经常呛得他吃不下饭。李远配制的14 种外用药,全部免费提供给了当地患者。

非洲的患者认为中国的针灸和按摩十分神奇,既不痛苦又能治好病。王秀刚医生多次下乡为拉贝当地患者针灸治疗;孟峰医生还应邀到科纳克里大学为医学生讲授中医课,参加中医学研究生毕业答辩。17 个月里,医疗队共诊治患者5 万余名,到当地百姓家出诊几十次。

“中国医生”成为畅行的名片

医疗队驻地的窗台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礼物,有鸡蛋、香蕉、芒果、橘子或土豆,这些都是当地患者为感谢这些救死扶伤的中国医生,悄悄送到驻地来的。

护士长周茁精心照料一位女病人,一个多星期的朝夕相处使她们情同姐妹。她给周茁写了6 封感谢信、送了6 件礼物。“亲爱的,我爱你,这是面包,你要吃好;亲爱的,我爱你,这是我们这里种出来的花生;亲爱的,我爱你,这是一块布料,你可以拿它做条漂亮的裙子……”6 句“亲爱的,我爱你”,6 件弥足珍贵的礼物,表达了几内亚人民对中国医护人员的深情厚谊。

拉贝医院院长眼含热泪地恳请一定要保留拉贝医疗点。他说,这批中国医生在拉贝很有威望,医德令人感动,经常半夜到医院抢救病人,并开展了很多以前没做过的手术。

在几内亚,非洲朋友见到中国人,总会用汉语“你好”热情地打招呼。即使在几内亚政变或动乱期间,街上有示威游行甚至枪战发生,但只要是医疗队的车经过,人群总是自然地闪出一条路。在几内亚,中国医生4 个字几乎就是一张畅行的名片。

几内亚为医疗队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天使的心愿》,连续5 天每晚黄金时段在国家电视台反复播放,以表达对在几内亚无私奉献的中国白衣天使的歌颂和感恩。

千山万水思故乡

在遥远的异国,医疗队员必须忍受单调寂寞的生活和对亲人的思念。一位队员说,刚来时,他算好了在几内亚一共呆730 天,然后每天在心里倒计时,脱口就能说出还剩多少天回国。

队员张亚峰出发时,妻子已怀孕5个月,儿子是他到几内亚后出生的,父子俩的初次见面是在网上,看到儿子可爱的照片,张亚峰眼眶湿润了。队员彭立斌的妻子因严重椎间盘突出不得不手术,作为骨科大夫,他清楚这种手术的风险和痛苦,虽然内心承受巨大的煎熬,但只能在电话中安慰妻子,并没有影响一天工作。

护士长周茁家里有3 位老人,平均年龄80 岁,其中两位有心脏病,还有一位得了恶性肿瘤。临出发前,她连老人的寿衣都买好了,就怕赶不上回来在床头尽孝。

2009 年国庆60 周年庆典正是几内亚时间的凌晨,队员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气势如虹的阅兵仪式。队员们说,在国内,从没有对“祖国”两个字理解得这样深。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几内亚,队员们深深地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能够承担国家的使命而感到无比光荣。

猜你喜欢
几内亚拉贝医疗队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价值体会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雪祭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几内亚爆发流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