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侠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弧形织物是利用异型钢筘的上下移动所形成的,钢筘的上下移动采用液压驱动,数字电路信号控制脉冲电动机,使钢筘有规律上下运动[2]。这种织物外观看来更有立体感,线条更柔和。本产品以棉纱为主,配以少部分竹纤纱交织,这种交织物是一种环保健康的新型面料,它环保、透气、柔软舒适、有抑菌作用,采用经向弧形织物的织造技术。成品光泽亮丽,具有柔美的曲线及良好的穿着舒适性能。现将该品种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经纱组合:CJ 7.3×2 tex+14.6 tex竹纤纱,纬纱组合:CJ 7.3×2 tex+14.6 tex竹纤纱,成品经密472根/10 cm,纬密315根/10 cm,经向紧度66.7%,纬向紧度44.5%,总紧度81.5%,幅宽:147 cm,克重为118 g/m2,地经根数6888根,筘号: 108,上机筘幅为162 cm。
原纱质量不高,会影响后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在织造过程中易造成布面疵点,如粗细结、竹节纱、烂边等,也易造成纱线断头,影响生产效率。对照GB-T-398-2008标准经检测原纱符合一等品指标[1]。
纹板图如图1所示。
图1 纹板图
穿综法:
共10页综,布边穿1~6页,左右各70根。
穿筘:地经每筘2入,边经每筘4入。
每花筘数:50
穿综法:
工艺过程:
经纱:原料检验→染色→色检→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织造
纬纱:原料检验→染色→色检→络筒→织造
经纱:C、D为弯曲的经纱。
纬纱:
A:0003加白;B:灰 (竹纤纱);C:青灰;D:海青。
地经根数:100×68回+尾花88=6888
2.3.1 络筒工艺
为了减少纱线的磨损,提高筒纱质量,兼顾棉和竹纤两种类型纱,尽量减少接头、倒头和绞头,提高经轴质量。故采用“中车速、中张力”的工艺路线,同时整经张力、排列、卷绕要均匀。
2.3.2 整经工艺
纱线在整经之前,要普查张力装置,使机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清洁张力装置的通道,尽量减少对纱的磨损。采用“中车速,轻张力,低伸长”的工艺原则,而且在整经时要注意使弯曲多的经纱比弯曲少的经纱张力垫圈轻,这样才能均匀各根经纱的张力使之顺利生产。
2.3.3 浆纱工艺
经向弧型织物的经纱由于受到筘齿的挤压而弯曲,磨损较大,所以经纱上浆的质量尤为重要。竹、棉纤维都属纤维素纤维,其官能团均为羟基,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本工艺以变性淀粉类浆料作主体浆料,做到上浆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少,但为了能有效地贴伏毛羽,保证浆纱的耐磨性,除以变性淀粉为主浆料外,还加适量PVA等。 工艺路线实行“重被覆,重渗透、低速度、小张力、小伸长、慢烘干”采用祖克双浆槽双浸双压的上浆方式[3],浆液黏度为9 s,回潮率控制在8.5%左右,上浆率控制在12%左右,浆料工艺配方如表1所示[4]。
表1 浆料工艺配方 kg
2.3.4 织造工艺
采用GA747剑杆织机。
(1)后梁高度的确定
织造细特纱高密织物时后梁向前移,经纱张力增加,有利于开清梭口,减小经纱对后梁的包围角,降低摩擦,降低经纱断头,选择后梁高于胸梁10 mm,形成下层经纱张力大于上层经纱张力的不等张力梭口,有利于打紧纬纱,稳定织口,布面丰满度也较好。
(2)开口时间
此类剑杆织机开口时间一般采用270°~300°,本产品纱线属细特纱,可适当提早开口时间,使梭口清晰度好,这里选择280°。
(3) 上机张力
织制细特纱时的上机张力应小些;上机张力选择适当时,织物的外观质量及内在质量均好,上机张力过大或过小均能使织物外观质量恶化。经纱张力的设定以开口清晰、减少经纱断头、提高实物质量为目的。本设计中纱线属细特纱,选择单纱上机张力约175 mN。
(4) 纬密齿轮齿数的确定
纬牙:50/2T
2.3.5 后整理
整理的过程要确保前处理中退浆的pH值在4.7~7.5之间,毛效也就是织物润湿性的衡量指标,要保证在11~16 cm之间, 严防降强,确保平整度,而且要确保整理剂对织物的染色牢度影响不大。
工艺过程:下机坯布→坯布检验→烧毛→退浆→丝光→水洗→定型柔软→潮交联整理→堆置→水洗→定型整理→整纬→轧光→预缩→码布→成品检验→打包。
本产品简洁,大方,穿着舒适,又结合弧形织物的特点,线条柔和。主色调为白色,结合黑色和灰色,最终得到素色格子面料。组织采用平纹和四枚不规则斜纹,斜纹部分增强了织物的光泽效应。成品手感滑爽,具有免烫的功能,无论从色泽还是质地都比较适合作为高档的衬衫面料,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市场前景广阔。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398-2008 棉本纱线[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张国辉.弧形织物的生产原理 [J].上海纺织科技,2010,38(2):3-5.
[3] 张荣华.色格竹棉混纺府绸的开发与生产[J].上海纺织科技,2006,34(6):26-27.
[4] 韩文泉.织造设备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