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郝 莹
王振义:白血病领域的低调破冰者
本刊记者 郝 莹
“无论获得多少荣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我总觉得,一个医生能够留在人间的,只能是一些好的治疗方法。”面对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王振义的淡然态度一如从前。
“我所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够多。但是,这是国家对科技界的一种鼓励。”他感谢每一个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攻克而给予大力支持和辛劳付出的医护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医院。“他们应该分享此荣誉。”谦逊低调的王振义将重点落在了“分享”二字。
其实,采访前,笔者曾试图通过网络、书报等渠道多方了解王振义。然而,几经努力之后,却发现这位在白血病研究和治疗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院士一贯的风格却是“深居简出”。
然而,透过一个个重量级的国内外奖项,笔者对王振义却更加肃然起敬:
1994年,王振义荣获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其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1997年,王振义荣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评委会评价其“首次在临床上执行有效的肿瘤诱导分化治疗及阐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缺陷”。
2003年,作为亚洲第一人应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荣获海姆瓦塞曼奖。
不仅如此,还有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无疑,王振义是白血病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破冰者。
当然,很多人会由此想到与他一起跻身血液学研究领域前沿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1987年,王振义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创建了这一研究所。也就是在这里,他培养出了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的两位院士——现任我国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和现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
一门三院士,这是学术界的奇迹。
谈及令人骄傲的两位学生,王振义言辞恳切:“我首先要声明,我只是他们一个阶段的老师。我主要是看中了他们的才华,给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你要相信,大学里的哪一个教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呢?”对于自己作为导师的作为,他总是轻描淡写,一笑而过。
可是,他对学生的那般深情又是如何也掩饰不了的。自2004年退休至今,他坚持每天上半天班,还专门开辟时间,帮助后辈们答疑解惑。更别说,从前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当医生得到的感觉常人无法比。”作为医生,王振义从内心里感到骄傲。他总是意犹未尽地谈起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想起那些为穷苦人而服务终生的人们,我所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取得的成果,王振义从不满足。他不无感慨地多次强调:“大跃进时代,我们曾有豪言壮语‘3年攻克白血病’。40年过去了,我们只攻克了20多种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我们感到愧疚,我和我的团队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为攻克白血病而继续努力。”
不得不说,面前这位耄耋老人带给这个世界的绝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方法,更是广博慈爱的大医情怀和为患者的健康与幸福而奋斗不息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团队,是为所有血液病患者的希望、光明与未来。
(左起)陈赛娟院士、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为我国血液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家档案:王振义,1924年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被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