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宋代武术

2011-10-30 07:26张志雷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15
名作欣赏 2011年11期
关键词:水浒传武术

⊙张志雷[菏泽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

《水浒传》与宋代武术

⊙张志雷[菏泽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

本文分析了《水浒传》中武术与宋代武术的共同特征,武举考试名额少,民间武术蓬勃发展,武术体系有了雏形,即武术门派流派化,十八般武艺的具体,以及大量套路演练。

武术 《水浒传》 宋代武术

《水浒传》是一部描述宋代宋江起义的作品,作者是元末明初人。因为元代多次禁止民间习武,如《元史·刑法志》记载“习练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所以书中所反映的民间武术内容自然以宋代武术为主,兼有少量元末明初的特征。

一、《水浒传》与宋代武举考试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通典·选举三》:“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自此以后,武举考试制度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武举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延续了一千二百年,时间仅次于文科举,成为历史上选拔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第五十五回呼延灼介绍“百胜将军”陈州团练使韩滔“曾应过武举出身”。此二人都是梁山将领中武举出身的人。宋代武举分为比、解、省、殿四试,每级考试名额都很少,且逐级减少,因此,并没有太多的梁山将领出身武举。但是在介绍杨志和韩涛时,对其参加过武举特别强调,表现了对武举考试的尊重。

宋代武举考试分为文武两科,其中文主要以“武经七书”出题。“武经七书”是由宋神宗时期整理的《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七种兵书汇编而成。“武经七书”颁定后,定为武举必读之书,成为古代培养武备人才的基本教材,也是我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丛书。吴用,字学究,排梁山头领第三位。《水浒传》中《临江仙》赞吴用“六韬三略究来精”。这里“六韬三略”就是“武经七书”的两部著作。吴用精通古代兵书,满腹经纶,足智多谋,人称“智多星”,难怪他是梁山第一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功绩卓著。

二、《水浒传》与宋代武术结社组织

宋代民间出现大量武术结社组织,其中有以保家御敌、求得安定为目的农村结社组织。因为在中国农耕文明影响下,每个地方区域性强,同乡同姓多,向心力强,所以农村武艺结社容易以乡村为基础。《水浒传》史家庄庄户在九纹龙史进的带领下“递相救护,共保村坊”,来拒少华山贼人,就具有武术结社的性质,属于农村武术结社。最著名的农村武术结社当属祝家庄,《水浒传》第四十六回到五十回均是围绕着祝家庄而展开。“(祝家庄)庄前庄后有五七百人家,都是佃户,各家分下两把朴刀与他。”祝家庄主人分发兵器与佃户,既务农又习武。祝家庄又与其他乡社相互联合:“中间祝家庄,东边扈家庄,西边李家庄……总有一二万军马人等……但有吉凶,递相救应。”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才取得胜利,而且是在李家庄、扈家庄没有救护的情况下,可见农村武术结社组织力量强大。这些农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宋代城市繁荣,在城市中出现了以健身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结社组织。据周密《武林旧事·社会》记载的南宋临安府(杭州)武术结社组织就有角社(相扑)、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①可见这时城市武艺结社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水浒传》第六十一回“(燕青)若赛锦标社,哪里利物管取都是他的”,以此说明燕青川弩技艺之高超,只是书中出现的“锦标社”是在大名府(北京),这应该是作者为了情节而安排的。

三、《水浒传》与宋代民间武术表演竞赛

宋代出现了群众性的游艺场“瓦舍”、“勾栏”。瓦舍是游艺场所,勾栏是游艺场地。《武林旧事·瓦子勾栏》中记载的临安(杭州)瓦舍(瓦子)就有南瓦、中瓦、大瓦、米市桥瓦等二十三处之多。戏曲及民间“伎艺”分别在不同的勾栏里演出,如宋杂剧、小说、讲史、诸宫调、合生、杂技、武生、傀儡戏、影戏、舞蹈,等等。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列举的各种著名的艺人有七十多人,其中杨望京是相扑、棹刀、蛮牌“伎艺”的著名民间武术艺人。②《水浒传》中有以行医为生的卖艺人,他们为招揽顾客,在卖药前练些武艺。梁山将领病大虫薛永、打虎将李忠都是曾使枪棒卖药度日的艺人。梁山泊好汉到江州劫法场时,有几个人扮作了使枪棒卖药的,由此可知社会上靠表演拳棒维生的人多且常见,因此不容易引起怀疑。

相扑是著名的武术竞赛活动。相扑秦汉时期叫角抵、角力,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梦梁录·角抵》:“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角抵也是蒙族中的传统项目,是蒙族“那达慕”运动赛会中三项重要比赛之一,在元代统治者中极为盛行。但蒙族之角抵多穿着无袖摔跤褡裢。而宋代角抵服装沿袭汉唐以来的旧制,比赛双方上身完全赤裸,下身光腿赤足,仅在腰胯束有短裤,头上一般是梳髻不戴冠,也有时足下穿靴式鞋。③《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燕青除了头巾,光光的梳着两个角,脱下草鞋,赤了双脚,蹲在献台一边,解了腿绷护膝,跳将起来,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任原和燕青穿着差不多,只是“踢鞋紧系”,多穿了一双鞋子而已。此等装束和宋代相扑一样。“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④角力是表现勇气,较量技巧、智力的手段。燕青也认为“相扑的有力使力,无力斗智”,正所谓“燕青智扑擎天柱”。据《梦梁录·角抵》记录宋代相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军队“内等子”在庆典时的相扑表演;二是瓦舍中的相扑表演;三是露台争交,即打擂台。技艺水平最高的当属露台争交,《水浒传》中蒋门神、任原都是在泰山东岳庙露台争交出名的。蒋门神自夸:“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任原也在东岳庙自诩:“相扑世间无对手,争跤天下我为魁。”《水浒传》相扑选手有合同书即“文书”,规则是“社条”,竞赛场地是“献台”,竞赛裁判是“部署”,而且竞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没面目焦挺三代以相扑为生,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利物”就非常多:“棚上都是金银器皿,锦绣段匹。门外拴着五头骏马,全副鞍辔。”这些都标志着相扑已是成熟的体育竞技了。

四、《水浒传》中的武术体系雏形

宋元时期是武术体系从雏形到具体的历史转折期。武术体系的形成有三个标志,第一是流派门派的形成;第二是十八般武艺的具体;第三是武术套路的成熟。⑤因此《水浒传》中基本展现了武术体系的雏形。

许宁所教钩镰枪法“或是马上,或是步行,都有法则”。焦挺解释自己将李逵打倒的技艺时说“却才手脚,父子相传,不教徒弟”。可见钩镰枪和焦挺相扑的技术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另外书中列举的每种器械几乎都有多种形制,既有形制区分,又有技术特点区别,各种技艺具有自己的传承体系:许宁钩镰枪法“祖传习学,不教外人”,焦挺“祖传三代相扑为生”。因此《水浒传》中具有大量的师承关系,如表1所示:

表1:《水浒传》中的师承关系

史料中最早提到“十八般武艺”的是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弓制》“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⑥,但没有列出具体的名称。明代多部作品中有了具体的记载,从记载的内容与作品作者所处年代来看,最早列出十八般武艺的就是《水浒传》,书中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即:‘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何良臣在《阵纪》中说“学艺先学拳……如宋太祖之三十六路长拳……”⑦宋太祖赵匡胤所创长拳,虽然可能是附会,但在宋代已有成熟的套路了。《水浒传》中“使拳”“使棒”几乎是演武、练武的代名词。如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子每天“演武使拳”,第三十六回宋江发配江州,在揭阳镇看病大虫薛永卖艺:“宋江和两个公人立住了脚,看他使了一回枪棒。那教头放下了手中枪棒,又使了一回拳。”宋江喝彩道:“好枪棒拳脚!”如果这里使枪棒、使拳还不完全是套路的演练,那么第四十四回饮马川上“裴宣起身舞剑助酒”,这“舞剑”必然是套路无疑了。

① 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1981:40.

②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城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132-133.

③ 国家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11-227.

④ 翁士勋.角力记校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3.

⑤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8.

⑥ 兰书臣,吴子勇.翠微北征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233.

⑦ 何良臣.阵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

2009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编号2009086)

作 者:张志雷,硕士,菏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水浒传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武术的社会意义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半斤八两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时代悲剧——浅析《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