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武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李明武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对湖北省16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研究,结论表明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十分明显,除极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将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落后型4类,并相应地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地域差异;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世界性的瞩目。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基础与区位条件不同,再加上中央实行循序渐进式的梯度开放战略,致使我国各省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1]。近年来,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的研究开始逐步转入各省际区域内部。目前对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经济较发达省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区域差异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对外开放程度低的省份或地区关注较少[2]。近年来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同自身相比,进步可观,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虽有较大差距,但在中部六省中,综合指标已位居前列[3]。利用湖北各市(州)的统计资料,对湖北省内各市(州)外向型经济进行综合测度,将有助于我们认清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一)指标选取
外向型经济是相对自然经济或封闭经济而言的,它以重视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商品出口和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本地经济为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4]。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鉴于湖北旅游业起步较晚,且呈自发状态,入境旅游业还很落后,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以及对外投资在湖北外向型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故笔者主要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两个方面来考察湖北省各市(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按照科学性、主导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外贸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其中外贸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体现各地外向型经济的总量规模,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外向型经济的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则衡量对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程度,即外向度。
在区域划分和选择方面,湖北省现设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11个省辖市和随州、仙桃、天门、潜江4个省直管市,此外还有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由于神农架林区不同于一般的建制市,情况相对特殊,且其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等相关数据缺乏,故笔者将神农架排除在外,选取以上16个市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在选取反映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客观赋值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求出各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值,分析各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指标无量纲化
为解决各指标不同量纲无法进行直接汇总的问题,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别。这里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对功能评价起正面作用的指标采用公式处理方法如下(在这可把所取指标看作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正面作用):
式中:Zij表示消除量纲影响后的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ij表示未作处理的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jmax、Yjmin分别为各地区第 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我们采用6项指标对湖北省16个市(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所以 i =1,2…,16;j=1,2,…,6。
2.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采用求均方差的方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为:
首先求出各个指标(随机变量)的均值 Ej:
其次求出各指标的均方差 Fj:
最后求得各指标的权重Wj:
3.求出综合评价值
该值是通过各指标的数值化值乘以相应指标的权重,并求和得到,用Ai表示:
4.用数学方法进行数学变换,使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数值便于比较
具体做法是令综合评价最大值为100,其余数字作相应转换,公式如下:
式中:Di为第i地区综合评价得分,Ai为第i地区综合评价值,Amax为地区综合评价值中最大值。
(一)计算结果
首先,根据2008年湖北省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和计算,得到外向型经济6个指标的数值,见表1;其次,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在指标体系确立并消除量纲的影响后,计算出了所选取的6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最后,求出各市(州)外向型经济的综合评价得分,对湖北省16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比较和排序,见表1。
表1 湖北省16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与综合排序
续表1
表2 湖北省各市(州)外向型经济指标体系的权重比较
(二)外向型经济地域分类
根据湖北省16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的大小,可将湖北省16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4种类型,见表3。
表3 湖北省不同类型地区外向型经济主要指标比较
(三)地域分类评析
由以上计算结果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湖北省除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以外,各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省会武汉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综合评价得分远远高于排第二位的黄石;而黄石的综合评价得分又远远高于其他14个市(州)。武汉、黄石两市人口仅占全省的17.9%,但其外贸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70%。其他14个市(州)的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达82.1%,但其外贸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却都不足30%,见表3,由此可见除极少数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外,绝大多数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从空间分布看,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九省通衢的武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黄石、宜昌、鄂州等4市外向型经济排名位居前4位,这与它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处于武汉城市圈的黄石、鄂州、仙桃等地受大武汉的经济辐射,外向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而偏远的西部山区 (十堰和恩施),则处于先天劣势。此外,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可以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工业基础好、经济发达的地区 (如武汉、黄石)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竞争力较强,表现出更强的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的意愿和能力,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大的市场容量,在吸引、利用外资上有着比较优势,其外资吸引力远远大于经济落后地区。而外资吸引与利用上的“马太效应”使外向型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这也是造成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地区发展不均的一个重要因素。
1.发达型
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武汉,其综合评价得分遥遥领先。占全省人口13.68%的武汉,贡献了全省35.38%的GDP,而外贸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高达67.7%和62.64%,人均外贸额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是第二名(黄石)的3倍,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见表3,无论从外资还是外贸、总量规模还是人均水平来看,武汉的外向型经济水平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也说明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以武汉为首的单极化发展态势。毫无疑问,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雄厚的区域经济基础条件以及明显的科教优势,使得省会武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成为湖北省对外开放的龙头。
2.较发达型
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地区:黄石,综合评价值45. 59,仅次于武汉,却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综合评价得分是第三名(宜昌)的2.66倍,各单项指标都大大超过其他14个地区,见表2,是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黄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享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等美誉,黄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物流便捷,距省会城市武汉仅70公里,城区有国家一级铁路干线武汉——九江铁路通过,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的建立也大大推动了黄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有望成为湖北外向型经济的第二增长极。
3.发展型
处于发展中的地区:包括宜昌、鄂州、仙桃、荆州、荆门、孝感、襄樊、黄冈、随州、潜江、咸宁等11个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在9~18之间,这些地区虽然近年来外向型经济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发达类型区。11市人口合计占全省的67.18%,GDP占全省的51.39%,但外贸总额仅占23.9%,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27.58%,见表3,在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各项指标上,除个别城市的个别指标(宜昌的人均外贸额、鄂州的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2和表3。在这11个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城市中,毗邻武汉的鄂州、仙桃和沿江城市宜昌、荆州,排前四名,其发展势头良好,有望进入较发达地区行列。
4.落后型
外向型经济落后地区:包括天门、十堰和恩施3个市(州),都位于湖北省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地处西部山区的十堰和恩施,对外交通运输不便,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3市(州)人口占全省的14.91%,GDP占全省的8.26%,而外贸总额仅占1.58%,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仅占2. 27%,从人均水平看,3市(州)的平均人均外贸额与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 9和1/6,3市(州)的平均外贸依存度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5,资本依存度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3,见表3,在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但地域分异十分明显,全省16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省会武汉“一市独大”,遥遥领先;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人口虽少,仅占全省总人口的4.2%,但各项指标都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其他14个市(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其中,宜昌、鄂州、仙桃等地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有望进入较发达地区行列,而地处西部山区的十堰和恩施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为推进湖北省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升省会武汉的外向型经济层次,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湖北省地处华中地区,位于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横贯东西,首府武汉市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中游经济圈的中心,其无与伦比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其具备了增长极和辐射源的功能,是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枢纽[5]。湖北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下,还必须依赖武汉的强力带动。武汉市应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的优势,实行“大经贸”战略,充分发挥外贸导向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层次,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形成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包含贸易、金融、信息、旅游、房地产等的综合性外向型产业结构,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要鼓励和加强武钢、神龙、凯迪等大型企业与处于武汉城市圈的黄石、鄂州等地企业的合作,进而带动全省外向型经济起飞。
第二,构筑湖北省开放型经济的网络体系,实施区域内外向型经济一体化战略。要合理规划,在推进各市(州)多层次内部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尽量避免内耗,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梯度开发模式与分工协作体系。在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长江和汉江无疑是开放的前沿阵地,而沿两江的城市是发展对外经贸的基点。“两江”经济带是湖北的“黄金地带”,沿江地区有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十堰、荆门等大中小城市20多个,城镇化水平高,无疑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要以“两江一线”(即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为轴心,以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为依托,按“千”字型格局逐步发展。黄石、宜昌、鄂州等二级中心城市主要承担增长极与广大腹地间要素传输的功能,而沿“两江一线”为轴线的产业带是生产力布局的框架网络,各级各类开发区则是生产力布局的节点和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而构成湖北省中心功能突出,聚散功能强大的开放型经济的网络体系。在区域内,要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区域,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外向型经济的协同发展。
第三,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培养外向型特色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培育自己的外向型特色产业,加速产业聚集,提高竞争优势。尤其是广大农村,要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创建一批高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而对于地处西部山区的外向型经济落后地区,要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下大力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而改善投资环境是利用外资的关键,西部山区外向型经济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投资环境差。因此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兴办一批资源开发项目和“三高农业”。改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重视硬环境的建设,搞好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保障外商合法权益,增强外商投资信心。
[1]谢守红.我国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J].中国国情国力,2008(2).
[2]孟德友,陆玉麒.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态势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
[3]尹显萍,梁艳.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6 (9).
[4]郑伯红,汤建中.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2(2).
[5]赵曦,刘耀林,乔慧.湖北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F127
A
1673-1395(2011)03-0055-05
2011-01-22
李明武(1968-),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产业集群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