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像记忆革命战争经典影片回眸

2011-10-28 01:57吴本务
检察风云 2011年12期
关键词:白求恩

文/吴本务

红色影像记忆革命战争经典影片回眸

文/吴本务

在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文化界掀起了各项有关的纪念活动。在共和国的影像作品中,革命题材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为此,我们特别约请老影人吴本务前辈聊聊记忆中的红色影像故事……

历史风云映衬了璀璨群星,战争烽火锤炼出众多英雄,在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驰骋疆场、血染河山,立下了感天动地的不朽功勋。建国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战争片,在影像中追忆英雄的足迹。岁月荏苒,重看这些影片,往事历历在目,无论是戏内的角色和剧情,还是戏外的导演和影星,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浮现在笔者眼前……

向前进,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拍摄至今刚好50年,当年公映时轰动影坛。人们头一回听到“娘子军”这个名字,纷纷涌向电影院,上海滩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情景。祝希娟饰演的女主角吴琼花一举荣获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王心刚饰演的洪常青荣获最佳男主角,谢晋夺得最佳导演奖,而主题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则成为红色经典歌曲,传唱至今。乃至50年后的今天仍有诗云:“心中滚着一团火,我要唱支娘子军的歌,琼花怒放50年,梦萦魂绕的是党代表洪常青。”

影片描述了海南岛诞生的第一支女子革命武装“红色娘子军”的成长历程。丫头出身的琼花不堪忍受恶霸民团南霸天的欺诈与压迫,被三逃三抓,关在死囚的水牢里,党代表洪常青乔装成华侨富商深入虎穴与敌周旋,巧妙地把琼花从南霸天的魔掌中救了出来,并指引琼花参加娘子军。女兵们问她为啥要革命?她拉开衣襟,身上被鞭子抽打的累累血痕说明了一切。穿上灰色军装戴上红袖标的琼花英姿飒爽,练刺杀、勤操练,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真是“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琼花在片中给人印象最深是那双火辣辣的眼睛,被南霸天吊在梁上拷打,眼里喷出怒火;党代表与之促膝谈心,神气里充满亲情;入党宣誓时,那双眼睛美丽又庄严。可是,谢晋为了找这双“火辣辣的眼睛”却使出了浑身解数。按理说,谢晋是最善于发现新演员的导演,一找一个准,拍一部戏必捧红一个明星,还有人说他头脑如电脑,有个演员形象宝库。可是拍《红色娘子军》时,他怎么搜索都找不出所需要的“眼睛”,他几乎跑遍了“北电”“中戏”,没有一个满意的。最后一站到“上戏”,找来找去也没找着,正要落空而归时,走过排练厅,忽听一个在与男生吵架的女声,嗓门大,声音泼辣又带磁性,探头一看,正是祝希娟。那时她还是表演系未毕业的学生,吵架的气势压过了男生,形象粗犷又有点柔情似水,尤其是那炯炯双目,不正是“千里寻他几百回”的“火辣辣的眼睛”?这一找非同小可,让默默无闻的祝希娟初上银幕就登上了影后宝座。当然,谢晋慧眼捧明星也非头一回,此前捧红了《女篮5号》的女主演曹其纬,此后捧红了《青春》中的陈冲,《芙蓉镇》中的姜文,《牧马人》中的朱时茂、丛珊,《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吕晓禾、盖克,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趣闻轶事。原先,影片中的洪常青与琼花是有爱情关系的,从相遇相救到相恋相爱,隐约可见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柔情蜜意。只是因为那个年代概念化公式化的局限,这条爱情线被删,成为一点小小的遗憾。

值得一说的是还有党代表洪常青,饰演者王心刚是当年红遍半边天的英俊小生,演技精湛,形象挺拔,堪称观众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片中“英勇就义”高潮戏,面对杀气腾腾的南霸天,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把自首书撕得粉碎,屠刀下挥笔写成“砍头不要紧,为了主义真”,烈火中高喊“杀死洪常青,自有后来人”,感召的力量至今犹在。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

白求恩大夫的名字家喻户晓,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对他作了高度评价:“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正是根据这段话,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白求恩大夫》。此片改编于周而复的同名小说,由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执导,饰演白求恩的是长期在中国工作的谭宁邦。

回顾这部电影不得不提此片的总摄影师吴印咸。他曾拍过一张白求恩大夫的照片:黄土岭战役前沿的一座小庙前,隆隆的炮声已把佛像震塌,枪林弹雨在四周呼啸,白求恩身穿八路军军装,系着围裙,脚穿晋察冀乡村的草鞋,衣袖高高卷起,弓着腰全神贯注地在自制的手术台上为伤病员做手术。由于小庙的光线太暗,正在踌躇间,一缕夕阳正好透过云层照在白求恩身上。吴印咸抓住瞬间抢拍了这张闻名国内外的照片,随即发表于军区办的《晋察冀画报》上,之后广为流传,还展示在白求恩的家乡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白求恩纪念馆”内。当然,这张照片也成了拍摄电影《白求恩大夫》的重要参考资料,外景地选的就是黄土岭附近的山区,白求恩的装束、旧庙戏台的背景,都是按照照片中的实景布置的。

此片导演张骏祥工作素以严格著称,他对拍摄中每一件道具的地方特色和真实感都亲自过问,老乡屋里的油灯、走马灯一定要当地的实物,勾起白求恩思乡之情的笛子声要有河北梆子的韵味。尤其戏中经常出现的驴子驮的“药驮子”,必须符合细节真实。因为“药驮子”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广为流传:当时,白求恩组建的“流动医疗队”经常奔波在林间山区,行军打仗运输药品很麻烦。他看到当地农民经常牵着毛驴,毛驴的背上驮一副长形木框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大粪,他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是种田浇粪用的,戏称“粪驮子”。他顿时来了灵感,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设计制作了“药驮子”。人家装的是粪,他装的是药,因地制宜,非常方便。战士们亲切地称之为“白求恩药驮子”,他却建议叫“卢沟桥”,理由是卢沟桥是“七七事变”发生地,是中国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入侵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高。这座“桥”不仅能联结他与战士、老乡的深情厚谊,而且象征全世界正义人民的反法西斯精神。的确,作为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做到了这点。他用那架形影不离的英文打字机,向全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我来到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亲身经历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又亲眼目睹了八路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机关抢,正义战胜邪恶,这即是事实的真相。

红日照遍了东方

48年前拍《红日》,外景地的爆炸声枪炮声历历在目,如今已104岁高龄的导演汤晓丹还健在。片中的我军沈军长、石连长和国民党王牌74师师长张灵甫,不时在笔者脑海浮现。因为此片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即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攻华东解放区时三次最著名的战役:涟水之战、莱芜之战和孟良崮之战。涟水战役两军对垒,为了保存实力,我军战略性撤退,敌74师变本加厉愈加猖狂,以20万兵力围攻山东而打响莱芜战役。我军骁勇迎战,奋起反击,重创了敌74师。在关键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自鸣得意,实行“中心开花,内外夹击”的战术,妄想全歼我军主力。哪料我军士气高涨,军民团结,以排山倒海之势猛攻孟良崮,把驻扎山头的74师围个水泄不通,“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进军号震天动地。以石东根连长(杨在葆饰)带领的尖刀连,直插敌人心脏,捣毁了74师指挥部,击毙张灵甫,在冉冉升起一轮红日时,取得了最后胜利。

《红日》原著是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后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上影厂将其列为重点影片搬上银幕,刚投拍就创造了一项全国纪录:同时成立5个摄制组,五管齐下齐头并进,被人称作“五子登科”,这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保证影片质量,导演汤晓丹隆重推出大牌演员,张伐饰演沈振新军长,高博饰演丁政委,中叔皇饰演参谋长,康泰饰演团政委,舒适饰演张灵甫,程之饰演敌参谋长,男主角石东根连长则由当年被誉为“银幕硬汉子”的杨在葆饰演。此片拍得十分艰苦,战争场面气势宏伟,动用了陆战部队、坦克部队、炮兵部队协助拍摄。当时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辗转十几个外景点,住最简陋的招待所,吃最低标准的伙食。有人打趣说,“体验一下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对进入角色感受剧情很有好处”。因此,大家毫无怨言,齐心协力拍好此片。

由于小说《红日》中的我军高级将领,在现实生活中均有原型,主创人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先后采访了片中副军长原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皮定钧。皮司令很喜爱这部小说,对拍成电影十分支持,对剧中主题和各种人物也非常熟悉,指出“剧中的几次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并且介绍了其他生活原型。如沈振新军长的原型是王必成将军和叶飞将军的结合,而陈毅元帅则说过:“60万敌军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把他们推垮的,所以一定要表现好军民鱼水情的关系。”主创人员把首长的指示精神融化在戏中,由此展现了老乡参军、浩浩荡荡的鸡公车运粮支前、山东村妇为战士洗衣、解放军为乡民割麦等生动场景。

48年后,重新观看《红日》,石东根连长那爽朗豪放的性格和伟岸挺拔的形象,依然给人以深刻印象。饰演者硬汉杨在葆,如今已年过古稀,在一次电影研讨会他上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说他演过战士也演过将军,面对武打片、言情片走红银幕,才子佳人不断翻炒,帝王将相近于演烂的现状,他也许是个“败”将,但绝不是个“降”将。这个“败”字,只是调侃和感慨而已,因为他没有败,不少人请他出山,而他绝不违心去演些不三不四的角色。一个“降”字更概括了他做人演戏的底线。

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主席诗词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伟场面,形象地体现在60年前拍摄的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万船齐发,万炮齐鸣,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撕开国民党反动派依据长江天堑筑成的海陆空立体防线,“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口号,宣告了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彻底失败。如今,战争硝烟虽已远去,但拍摄这部影片的种种往事,仍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当年拍这个大场面可说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动用了多种部队,由影片的军事顾问和导演调遣,像军事演习一样进行反复排练。由于场面大、人数多,除了部队还有当地众多老乡扮演摇船的民工,以此拍出“百万雄师”的气势。因此摄制组采取多机多角度拍摄,实拍时必须一次完成,如果重拍岂不劳民伤财。

此片从一个侧面反映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大军渡江前,我军为了摸清对岸敌人的江防情况,特派以李连长为首的侦察小分队先遣渡江侦察敌情,在皖南游击队长刘四姐的积极配合下,一会儿化装成民工潜入要塞地带,巧妙地获取江防工事图;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敌军模样,深入虎穴侦察到敌军火力最强的榴弹炮团的布阵情况,为我军胜利渡江奠定了坚实基础。

饰演李连长的孙道临本以演知识分子著称,《乌鸦与麻雀》、《革命家庭》、《早春二月》中均可见他那文绉绉的书生形象,可这回头一次演军人,又是智勇双全的侦察兵,按他自己的话说是“赶鸭子上架”。他先把自己赶到部队体验生活,第一步学会游泳,尤其是潜泳必须熟练,因为戏中有好几次要潜入长江的芦苇丛中送情报。第二步苦练射击,做不到百发百中也该来个打枪的敏捷身段,接着匍匐爬行、雨中行军,哪怕行个军礼发一声命令都该有点军人风采。李连长与刘四姐有段发生在长江边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他俩8年前在皖南事变中结下生死之交,当时还只18岁的他是名新四军侦察兵,在突围中受伤,得到渔家姑娘刘四姐的悉心照料,两人分手后没有留下姓名,可她那撑船时的优美动作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8年后在渡江战役前重逢,两人似曾相识又不敢相认,只是在各次侦察行动中,隐藏在心底的感情才渐渐苏醒。尤其在一次水路遭遇战中,昔日的刘四姐如今的游击队长,一个鲤鱼打挺箭步上船,摇橹的姿势仍是那样娇美,离岸的回眸一瞥仍是那样妩媚,当年一见钟情的感觉又找了回来。从相救之恩到离别之情再到生死考验,终于延续了一段浪漫情缘,像满山红杜鹃一样美丽。别以为如今哪部影视剧不是爱字满天飞,可那时的爱情戏却是犯忌的,弄得不好就要被扣上“爱情至上”、“丑化工农兵形象”的帽子。

此片值得一提的演员还有陈述,他饰演的敌情报处长堪称一绝,与李连长斗智斗勇,老谋深算得入木三分。在公路追击中两人狭路相逢,一问一答,一个刁钻一个机智,尤其他那一句“哪一部分的?”头一歪,嘴一撅,金丝边眼镜后的那双鹰隼般的眼睛,发出凶煞的光芒,这几乎已成了他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乃至后来1974年重拍的《渡江侦察记》,其他主要演员均换了,唯他仍然坐稳这把敌情报处长的交椅。由于这个角色影响太大,以后在银屏的各种晚会上,他总是以“敌情报处长”身份频频亮相,老本吃了足足50年。追忆往昔,不堪惋惜,而今孙道临、陈述过世了,其他饰演我军参谋长及侦察兵的穆宏、齐衡、康泰、中叔皇也都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塑造的银幕形象将铭刻在人们心中。

编辑:黄灵 yeshzhwu@gmail.com

猜你喜欢
白求恩
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重温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白求恩矿资本市场日:K+S集团稳步实施“塑造2030”战略部署
我与白求恩相处时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