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研究

2011-10-27 02:35刘嘉杨国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现行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刘嘉杨国兰

(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英语系 重庆 408000;2.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000)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研究

刘嘉1杨国兰2

(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英语系 重庆 408000;2.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000)

本文对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不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改革现行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推行新的课程设置模式,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行模式;建议模式;扩展圈英语

引言

首先,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已经是多年一贯制了,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也没有引起什么重大的置疑。实际上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直接影响英语教材设计、教学时间、方法和结果。其次,我们对本科和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中最想提高的是听说能力,对新模式提出的大一开设听说课的建议极有兴趣,76%的学生认为现行大学基础英语课程与中学英语课程重复,68%的学生认为现行大学基础英语课程应该彻底改革。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设置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创新模式,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大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又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才。

一、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1.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英语,三、四年级专业英语;高职一年级基础英语,二年级专业英语。

2.现行模式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语言本质的理论,二是关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论。

语言本质理论认为语言不能脱离语言所根植的文化,语言教学必须输入相应的文化,而且文化输入还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占据优先地位。

语言学习进程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相类似,第二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必须是“可以理解的”和“自然的”。

根据这两个理论,大学开设的基础英语课在中学英语基础上更强调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试图把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像构建母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一样构建第二语言能力和第二文化能力。

然而,我国并没有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既英语并非具有与汉语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英语只是我国与世界交往的众多外语中主要的一种。英语作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从整体来说,要求每个大学生都精通英语语言文化(英语专业学生除外),这是不必要的。

而根据语言学家Kachra的理论和划分方法,英语可以大致分为“内圈英语”(inner circle),“外圈英语”(outer circle)和“扩展圈英语”(expanding circle)。“内圈英语”是指在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用于所有场合的英语,其“习得”场所是英语国家的家庭和社会。“外圈英语”是指在前英美殖民地国家,作为官方第二语言的英语,其“习得”场所是这些国家的学校。“扩展圈英语”是指在其他国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的英语,其“习得”场所是这些国家的学校。

很明显,不可能要求也不必要要求非专业英语学生习得所有“内圈英语”。非英语专业学生可以结合专业要求习得“扩展圈英语”,不能因为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和教材设计模式而误导学生。一部分学生也许会盲目崇尚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一部分学生也许会产生戒备和抵触情绪。这两种结果都有违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初衷。

二、现行模式的不足

1.现行模式开设大学基础英语课程与中学英语课程部分内容和功能重复,造成英语教学资源浪费。并且这种重复倾向于照顾中学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低层次的重复,同时也影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2.现行模式开设大学基础英语课程,大量输入英语语言文化信息并不能调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缺乏认同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引起这些学生的心理文化冲突。

3.现行模式是一种分散进行英语教育的模式,强调英语教学的分散性和渐进性,忽视了集中强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分散的长期的英语教学成效较低。

4.现行模式突出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独立性,忽略了其相关性。现行模式保证了基础英语有一年或两年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减少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

5.现行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不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大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口语和听力(比例为84%)处于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大环境中,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太差,社会是不能接受的,大学生本人也是不能接受的。

6.现行模式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课,采取传统的“PPP”[1]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

三、改革现行模式的必要性

1.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城乡统筹一体化,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大大加快,与国外各方交流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需要不同英语水平的员工,但并非都要精通英语语言文化(英语专业除外)。高职院校乃致本科院校的目标都是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

2.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的需要。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思想、心理逐渐成熟。他们认为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需要学习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学习求职所需要的知识和培养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相对基础英语来说,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更值得花精力花时间去掌握。何况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阅读,也一样含有相应的英语语言文化内容,没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再开设基础英语课程

3.促进英语教学形式和方法改革的需要。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可联系实际,激发教师教学热情,采取创新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四、改革现行模式的可能性

1.中学英语基础提高。“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的前景,已经开始显现”(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

现在高中英语词汇量已从过去的2500大步提高到4000左右。高中英语已经讲完了基础语法和词汇知识,并且也已经输入了相当的英语文化信息。大学英语可以在中学英语基础上直接与专业结合提高,而不必重复中学的基础英语知识。“中学阶段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这是一条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走过的途径。”(见程雨民上文)

2.大学英语教学硬件建设逐渐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素质逐步提高。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网络普遍建立,给学生提供了操练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的平台。大学英语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加大,英语口语能力和多媒体教学运用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都为改革现行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逐渐明确。应该指出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员需要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这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改革也就提出了可能性。

五、建议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1.建议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本科 一年级 英语口语 英语听力 二年级 专业英语阅读三、四年级 英语选修课程高职 一年级 英语口语 英语听力 二年级 专业英语阅读选修课 英语选修课程或讲座

2.建议模式的理论依据。建议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求满足理论学习和使用目标语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是外语学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强化训练理论,足够的目标语交际实践机会才能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三是自主学习理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学习外语。

建议模式在一年级开始英语口语和英语听力课程。满足了学生提高口语能力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在课程设置高度上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英语口语专项训练的交际实践机会,彻底改变了过去英语基础课,仍然以书面英语讲解为主,以口语练习为辅(许多大学仍保持每周三节精读课,一节听说课)的教学局面。舍弃了偏文化型的信息输入,增加了职场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建议模式理论在二年级开设专业英语阅读,让学生大量阅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

建议模式在三年级开设选修英语课程或讲座,便于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根据自己将来的方向选修跨文化语言课程,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教育部2007年7月以教高厅「2007」3号文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等院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本文提出的建议模式很好地契合了《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

六、建议模式的优势

1.建议模式避免了与中学模式产生低水平重复,避免了英语教学资源浪费。

2.建议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大幅度提高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3.建议模式可以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促进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英语教学科研的发展,有利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4.建议模式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发展的要求,便于培养大量的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5.建议模式的推广简便易行。可利用现有相关素材,各城市据当地大学生的英语状况进行改编或组合,既不会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正常秩序,又不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而造成英语教学资源浪费。

结论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设计模式,制约了教学时间和方法,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效果。因此,应为允许并提倡多种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现行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建议模式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建议推广。可在个别院校或相关院校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注释:

[1]“PPP”教学模式是指:presentation(讲授),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输出).

[1]王世静.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和冲突[M].国外外语教学,2005(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

[4]周爱洁.通过口语活动促进词汇学习[J].国外外语教学,2005(1).

[5]杜予景,胡敏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刍议——香港高校英语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冯扁忠.论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与改革方略[J].外语教学,2000(3).

本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及教材设计改革与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刘嘉(1972-),女,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杨国兰(1972-),女,硕士,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

2011-02-12

猜你喜欢
现行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抓现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浅谈我国现行的房产税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被抓了现行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