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寅
技术演进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启示
□文/邓寅
21世纪,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加速。3G通信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普及为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的产业战略、业务模式、监管方法的理念革新带来了诸多启示。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我国电信产业应秉承以科技为产业支撑、以市场为业务导向、以有效为调控目标的原则,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技术演进;3G;电信产业
进入新世纪,国际电信产业风起云涌,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以GSM和CDMA为支撑的2G技术时代,在经过2.5G(主要代表为GPRS和CDMA20001X)和2.75G(EDGE)的短暂过渡后,毫无悬念的迈入到3G技术时代。自2001年日本率先开通3G业务,到2004年,全球使用3G业务的国家已达56个,用户数1.32亿;到2009年,用户规模突破了8亿户,并且势头不减。但3G显然并不是通信技术的终点。“4G”的概念早已提出,拥有领先实力的发达国家已经在规划布局4G网络。日新月异的技术演进让人眼花缭乱,也成为电信产业现状的最佳写照。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3G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概念与标准早早提出,但依据于本国的特殊国情,相关决策层在对我国要不要发展3G、如何发展3G等重大议题上十分谨慎,经过了长时期的论证。这从一方面显示出3G背后蕴含的巨大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足以预示3G技术对我国电信产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巨大潜在影响力。2009年1月3G牌照的最终发放,对我国电信产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两年的实践证明,3G在我国是可行的、必要的,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国电信产业的一个新时代正建立起来。
3G(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通信技术的缩写。它主要采用先进的空中接口和核心包组技术,为用户提供实时视频、流媒体、Internet接入等便捷服务。相比于以往移动通信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系统容量的增加,通信质量、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ITU对其的基本要求为:在静止状态其传输上限为2MB/秒,移动状态下也必须达到144KB/秒。与GSM或CDMA等2G技术相比,3G技术语音容量能够提升3~7倍。
而3G的内涵远不如此。它不仅仅代表着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影响人类理念变革、促进社会进化的催化剂。对于中国电信产业,它所带来的触动尤为剧烈。这种触动不但表现在它提供了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国电信产业界感知到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并带来了一场关乎产业发展理念的“由内而外”的革新。这种革新,着力于发展战略、业务模式、监管方法三个维度。
(一)产业发展战略的革新:标准为王。3G的魅力之源,在于支撑其背后的“灵魂”——技术,更确切地说,是“标准”。标准化的力量,在于它能将各种混杂的行为方式、制度安排整合为一种为多数人认可的统一规范,并以此降低由于交流不畅、协调不力、利益不均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但副作用同样显而易见:一旦标准确立,原有的产业均衡便随即打破。
1、赢者通吃。标准制定的主导国“有权”互相划定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电信业的发展;而占大多数的跟随国家丧失了话语权,要么选择拒绝接受主导国强加于身的标准,而被其他国家孤立,陷入“闭关锁国”的危险境况;要么由于接受主导国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沦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模仿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权,甚至其国民生活消费习惯、价值观念都受到主导国的影响。可以说,标准的决定权直接关乎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问题是:谁有权制定标准?(图 1)
3G技术的专利权,均由发达国家国内的一流电信企业把持。新形势下,各国电信实力的角逐,必然是围绕着技术垄断、专利保护、标准建立等方式而展开。发达国家利用既有的资本、科研、人才等优势,使其国内产业始终保持着超前的发展态势。而后发国家由于国内产业基础薄弱、投融资能力不强、技术研发能力欠佳等局限,在发展上存在相对劣势。更严重的是,这种劣势将可能通过循环累计效应,形成“马太效应”,使世界电信的产业结构愈加陷入不平衡的状态之中。
2、“质”、“量”同行。如今,我国已无愧为“电信大国”的称号。2009年我国电信用户突破10亿,其中固话用户3.14亿,移动用户7.47亿,全年业务量为25,680.6亿元,增长势头喜人。但这种发展,仅仅反映在“量”上的增加,并且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发展的瓶颈也将最终显现。在真正体现发展的“质”的方面上,我国还与一个“电信强国”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由于技术滞后与模式陈旧,使得我国电信产业投入-产出比仍然较低。因此,要解决电信产业平稳发展与市场容量不足、继续拓展难度日益增强的矛盾,必须将“科技第一”久存于心,加强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的制度建设,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制定”。
事实上,中国已经认识到制定标准的重要性。由大唐通信为龙头的研发团队,历经时间与挫折的考验,推出了TDSCDMA标准,并最终被ITU认可,成为最终实现商用的四大3G标准之一。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电信企业参加世界规则制定、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热情与诉求,也在改变世界对于中国电信产业的固有看法。我国要发展为真正的电信强国,需要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唐”共同努力。
(二)业务模式上的变革:市场导向
1、需求拉动科技进步。任何一项技术被应用于经济社会中,都不会是偶然的。它最终成功与否,能否继续生存,在于它贡献于经济与社会的价值,即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产业技术的演进,也不会像某些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可以于经济独立发挥作用,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反馈影响的“外生变量”。宏、微观环境变化,营销理念突破,尤其是市场与消费者的反应与评价等,都将影响其生存及发展的可能性。
率先发展3G技术的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以欧洲为例,在应用3G技术的初期阶段,被寄予厚望的数据交换等增值业务并未取得预期成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用户仍然将电信的主要功能定义为“提供话音服务”的范畴,而想要改变这样的消费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市场是检验产业新技术的“试金石”。因此,我国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建立在对国内电信市场的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上,落脚在如何满足与发掘消费者需求的位置上。
2、3G新业务市场前景。一方面我国电信市场容量十分庞大。2009年共拥有移动通信用户7.47亿户,并且还将以很高的增长率继续增长。加之我国国民的通信需求仍处于低位,有待于持续挖掘。市场扩张的潜力使得传统的通信网络能够提供的信道容量愈加捉襟见肘,在某些通信比较频繁的地区,已出现了信道与号码紧张,扩充通信容量、提高通话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些都使得3G的未来发展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我国电信用户的消费重点发生转向。(表1)基础话音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已开始逐年下降,内容丰富的增值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主要是与我国电信的消费主体趋于年轻化有关: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已不再将电信作为话音交流的一种方式,而是一种交互式的信息传递、借以了解世界的方式,由此衍生出对于新闻、科技、娱乐等资讯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新的“消费贵族”更加倾向于利用电信渠道完成各种社会经济工作,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网上购物等。传统的电信服务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只能依靠诉诸于更快速、更畅通、更安全的3G通信技术。如果需求引导得当,这些新变化都将成为我国发展3G网络的直接推动力。
表1 传统话音业务收入占比
(三)产业监管的革新:非对称管制
1、现存的矛盾与风险。2009年工信部共发放3G牌照3张,分别授予中国电信(WCDMA)、中国联通(CDMA2000)与中国移动(TD-SCDMA)。国家基于有效竞争的考虑,要求各企业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三家企业虽同属全业务运营商,但是在资产规模、用户数量、综合实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均衡竞争的可能性。以基站建设数量为例:2009年联通W网已建15.3万个基站,覆盖339个城市;中国电信30万个基站;而中移动TD网仅11.5万个基站,覆盖238个城市,明显落后于它们。而在用户规模、终端品种上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异。
3G技术作为革新性的技术,其前期投资成本是巨大的,并且由于2G网络相对成熟和廉价,短期内3G对其的替代效应有限。这将导致3G巨量投资在短时期内难以收回。而世界宏观经济的动荡又为发展3G通信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产业风险。电信企业出于巨大的利润预期,不会轻易放弃如此大的潜在市场,必然加大产业布局与投资力度,有可能造成巨大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有可能在自己占主导地位的特定领域为限制竞争对手进入设下种种障碍。因此,对电信产业进行有效的规制与引导,将发展新技术的预期收益最大化,造成的社会成本与人民福利损失最小化,政府监管尤为重要。
2、3G布局中的政府职责。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相关机构更适合实行非对称的管制,扶植后进入者快速发展,以期早日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例如:(1)对主导运营商进行最低限价以防止掠夺式定价;(2)针对主导运营商的交叉补贴倾向,要求电信运营商业务分账和成本独立核算,制定出相关规定,对共同成本与费用的分摊以及关联交易实行严格监管;(3)针对主导运营商拒绝与竞争者共享网络,或者与第三方签订排他性协议等阻止互联互通的行为,监管机构必须强势介入,通过经济与行政政策,理顺矛盾,在网间互联互通及接入费用等关键问题上制定对弱势运营商更加有力的倾斜政策。
虽然就电信产业的一般特征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来看,采用非对称的管制方式较为适宜,但应该明确,非对称规制政策仅仅是特殊时期的短期行为,它必须具有动态性。相应监管机构应综合考虑相关情况,设定相关标准,一旦弱势竞争者的某业务已达到与主导者的竞争条件,应该及时调整策略,放松原有管制,减少行政介入,使各经济主体的竞争重新回归到市场调整的轨道上来,这也是未来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新科技环境下的电信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论对于官、产、学界,它带来的效能是多层次的,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3G技术的应用与相关业务的开发升级,不但能够为现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工具,还是中国电信产业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的一次绝佳契机。有关方面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次机会,实现我国电信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电信发展的差距。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1]史炜.中国电信业走向市场前的博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周其仁.数网竞争—中国电信业的开放和改革.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宛春荟.管制治理:中国电信产业改革实证研究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蒋华园.电信资本运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尹磊.中国电信产业有效竞争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
[6]中国电信产业战略重组与不对称管制[J].经济论坛,2009.
[7]王艳,徐存真.对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行为的制度创新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F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