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奇 梁文慧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建构
陈章奇 梁文慧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辅导员建设中存在的角色、归属、履责、可持续发展的困惑等问题,提出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积极构建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管理队伍,承担着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工作范围十分广泛,涉及领域很多,其责任和意义重大,但当前高职辅导员工作却面临着很多困惑,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建构。
(一)职责不清引发角色困惑
由于高职学院建校普遍较迟,各校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对辅导员的职责或者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规定辅导员工作范围是除了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内容冗杂,这样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十分常见。辅导员的工作是“保安、保洁、保姆、保健”,几乎无所不能,实际上是整天疲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不同时期的需要。(见表 1)由此导致许多学生认为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而辅导员只懂得搞搞活动、说说大道理。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仍处于一种无权威、无地位、无竞争力的状态,当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因职责不清,扮演角色过多造成成就事业与工作实效的矛盾,以及辅导员自尊需要与缺乏角色认同的矛盾。[1]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热情。
表1. 辅导员在班级经常做的工作
(二)双向建构引发归属困惑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员未来的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走专业教师之路,二是走管理之路。不管未来的归属如何,辅导员都面临困难的抉择,做专业教师,意味着辅导员角色只是权宜之计,过渡性的工作,辅导员没有归属感;从事管理工作,意味着辅导员岗位只是自己的一个跳板,工作的长期目标不是做好辅导员工作,而是怎样实现变身,也没有职业归属感。这样的双向建构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同时,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影响,一些辅导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甚至一些辅导员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不安心工作。(见表2)
表2. 以下职业中您会选择优先从事
(三)法律缺失引发履责困惑
辅导员工作内容十分宽泛,必须要有相关法律作为支撑,但目前涉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和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手册》等,这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差别。随着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否则就很难开展工作,甚至会引发很多问题。辅导员往往在第一时间处理一些紧急事件,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就很难履行职责。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引发可持续发展困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2]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一所万人的高校就有 50名左右的辅导员,辅导员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工作有热情,但经验不足,必须进行培训。但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一些领导不重视辅导员的培训,仅有的培训缺乏针对性,质量不高。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地位边缘化,作用被淡化,这样,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得不到充分学习的机会,辅导员自身水平和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对当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困惑难以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见表3)
表3. 您认为制约辅导员水平提高最主要因素
(一)明确职责,构筑立体工作模式
学生工作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做好学生工作需要多方合力,构筑立体工作模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3]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只是辅导员一个人的事情,人的能力是有限,要做好工作,特别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就要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各类主体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履行职责。“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3]
从学校层面看,做好学生工作,需要多方协调,辅导员起骨干作用,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见图1)。使辅导员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从辅导员队伍工作实效来看,要打破班系界限,发挥专业优势,既有分工,又要很好的合作;既要带好自己的班级,又要关心其他班级学生的成长。(见图2)
图1
图2
(二)完善体制机制,打造结构合理的学生工作队伍
首先,高职辅导员队伍要有梯次。大量实践证明,年轻人从事辅导员工作弊端很多,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转型不充分,社会阅历不丰富,经验不足,心理准备不足,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其工作,一般要3—5年才能完成转型。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做好高职学生工作的必然选择。
其次,高职辅导员队伍在知识结构上要有互补性。学生工作的琐碎性和复杂性,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教育背景具有互补性,既要有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也需要学其他专业的。
第三,改善待遇,构建稳定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的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院稳定和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群体,从学校来看,他们肩负着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重担。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底线,从效果上看,这是一项"显性"的工作,成绩和过失很明显。时代要求辅导员比教学、科研人员更具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更具高超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具坚强的毅力和实践能力,是“复合型”的特殊教师,其劳动应该得到认同和体现。各院校应该加大必要的政策倾斜力度,逐步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完善生活补助、评价奖励、晋职晋升、进修深造等机制,使有能力的辅导员“留得住,用得上”。
(三)完善法律法规,为辅导员依法履职提供保障
未来社会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处理各种问题,教育工作也要有法律保驾护航,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对现有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空白点、操作性不强的地方加以完善,如大学生意外事故的处理,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到学生重大权益事项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完善了,辅导员的工作才能有法律支持,工作才有方向,责任才会明确。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树立法制意识,规范管理行为和过程,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辅导员依法履职,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四)创新培训模式,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适合校情的培训。辅导员的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我们常见培训模式是从本科院校请几位学者,举办几场理论性极强的讲座,这样的培训缺乏针对性,起不到根本解决问题的作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除了必要的理论培训外,更多的是实践。培训的主导力量不是外校专家,而是本校有经验的、第一线的辅导员。各校可以成立辅导员论坛,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论坛,就学校最近发生的学生事件或思想动态进行研讨,拿出符合校情的方案,并对事件跟踪,对结果进行评估反馈,总结提高,为下次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依据。辅导员论坛的作用一是集思广益,集中大家智慧,解决问题,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二是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论坛上大家共同分享资源,交流情况,学习提高;三是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辅导员素质,论坛在校内举办,辅导员可以全员参与,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按需举办,成本较低,讨论的问题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针对性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辅导员驾驭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推动辅导员素质的整体提高,实现了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1]潭泽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丛,2007,(9).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G642
A
1673-2219(2011)03-0103-03
2010-10-10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伍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JDSZ2008)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
陈章奇(1974-),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讲师。梁文慧,女,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