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平利
(北京市昌平卫生学校,北京 102200)
隐性分层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焦平利
(北京市昌平卫生学校,北京 102200)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素质参差不齐,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任教的2008级护理1、2、3、4班讲授儿科护理课程时,以1、3班(90名学生)为实验班采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评价分层的隐性分层教学法进行授课,以2、4班(83名学生)作为对照班。在授课前、期中、期末分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期末的综合评价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内比较,综合评价成绩期末与期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期末与授课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内比较,综合评价成绩期中与授课前、期末与期中、期末与授课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隐性分层教学使实验班学生综合评价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极大提高。
隐性分层教学;儿科护理;教学
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外显分层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教师采用内在尺度,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暗中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的一种分层形式[1]。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素质参差不齐,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2008级护理1、3班学生的儿科护理课进行了隐性分层教学。
1.1 对象
四年制2008级护理专业1、2、3、4班学生。实验班为1、3班,共90名学生(1班45名、3班45名);对照班为2、4班,共83名学生(2班40名、4班43名)。
1.2 教材
《儿科护理学》,叶春香主编,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总学时:72学时(理论54学时,实践18学时)。
2.1 学生分层和分组
在授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档案成绩(见表1),对在校学习期间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共同评判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各科学习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成3个层次(见表2),Ⅰ层为后进生:基础知识较差、智力水平较低,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成绩欠佳;Ⅱ层为中等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课堂纪律较好,成绩中等;Ⅲ层为优秀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上课专注,成绩优秀。另外,根据互助共进的原则,将实验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按Ⅰ、Ⅱ、Ⅲ3个层次以1:(2~3):(2~3)为比例组成5~7人小组,开展合作式学习,并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层次微调[2]。对于分层结果,仅由教师自己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表1 入学时各班档案成绩分层情况(人)
表2 授课前各班分层情况(人)
2.2 目标分层
为Ⅰ层学生制订基础性目标:儿科护理要求掌握的内容。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自卑为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争取进步的信心;为Ⅱ层学生制订较高的目标:儿科护理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强调学习方法,注重增强能力、提高素质;Ⅲ层学生除了儿科护理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总之,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使Ⅰ层学生“吃得了”、Ⅱ层学生“吃得好”、Ⅲ层学生“吃得饱”[3]。
2.3 教学过程分层
2.3.1 内容分层 掌握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讲透彻,使Ⅰ层学生能学懂,每节课约25分钟;熟悉的内容:共同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使Ⅰ、Ⅱ、Ⅲ层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有所收获,约15分钟;了解的内容:靠自学,另外布置课外查阅的相关资料,约5分钟。
2.3.2 提问分层 课堂教学中提问时,应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问题体现梯度,有意识地编写3个层次的问题:简单问题(如概念题、判断题)由Ⅰ层学生回答;中等难度题目(如问答题、分析题)交给Ⅱ层学生;有难度的问题(如分析题、归纳题、推论题)由Ⅲ层学生解决[3]。
2.3.3 作业、单元测试和考试分层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每次的作业设计遵循由浅入深,能者多劳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必做题(比较简单,重在训练学生对要求掌握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选做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的综合性)、附加题(难度较大,有一定的挑战性)。必做题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必须独立完成,选做题要求Ⅱ层学生积极争取完成,Ⅲ层学生必须完成;附加题属于拓展、探究的习题,供Ⅲ层学生选做。单元测试题目、考试题目和作业相似,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
2.3.4 辅导分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使学生学习、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辅导时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主要辅导Ⅲ层学生,选择对Ⅲ层学生具有拓展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病例分析题,采用探讨教学法和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辅导时Ⅱ层学生的问题由同组的Ⅲ层学生进行辅导,讲不清楚时再由教师精讲;Ⅰ层学生的问题由Ⅱ、Ⅲ层学生进行辅导。
2.4 评价
2.4.1 评价的原则 以个体纵向评价为标准,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
2.4.2 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和习惯、合作精神、探究问题的能力、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上述评价内容渗透在平时的课堂纪律、课堂提问、作业、单元测试、期中及期末成绩中。
2.4.3 评价分层 期中评价100分:课堂纪律占30%,课堂提问、作业占20%,单元测试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评价100分:课堂纪律占10%,课堂提问、作业占10%,单元测试占1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低于65分为Ⅰ层学生,65~85分为Ⅱ层学生,85分以上为Ⅲ层学生。
2.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用2组有序变量比较的秩和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3.1 期中各班学生分层情况(见表3)
表3 期中各班学生分层情况(人)
3.2 期末各班学生分层情况(见表4)
表4 期末各班学生分层情况(人)
3.3 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开始授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综合评价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期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综合评价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期末,实验班和对照班综合评价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内比较:期中与授课前综合评价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期末与期中综合评价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5),期末与授课前综合评价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内比较:期中与授课前、期末与期中、期末与授课前综合评价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1 当今中职学生的现状
现阶段的中职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成分多元化,有家庭富有而被过分溺爱的学生,也有家庭困难的学生,有单亲家庭甚至无人管的学生,有心智不健全或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等;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多数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入学分数有440分的,也有210分的。面对自尊与自卑、想学和厌学、个体差异大的中职学生,运用隐性分层教学法给学生授课,能贴合学生实际,令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4.2 隐性分层教学的意义
4.2.1 隐性分层教学承认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虽然遵循一定的规律,但由于遗传、性别、内分泌、营养、疾病、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资源、家庭文化、家庭类型)等的影响,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4]。隐性分层教学正视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4.2.2 隐性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倡导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尊重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教学。隐性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现实应用[5]。
4.2.3 隐性分层教学是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的核心就在于认真地对待个体差异,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6]。因此,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式的学习。隐性分层教学就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同样好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小组学习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4.2.4 隐性分层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相符合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存在着2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2种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2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5]。隐性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而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提高其考试成绩。
4.2.5 隐性分层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潜质,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素质都得到提高[6]。隐性分层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性。
4.2.6 隐性分层教学是掌握学习理论的运用 美国学者卡罗尔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目标[7]。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隐性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达到目标的学习条件。
4.2.7 隐性分层教学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隐性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因知识难而恐惧),使各层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不和其他人比较,只是纵向地进行自我比较,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隐性分层教学结合了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隐性分层教学消除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隐性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梁智.隐性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5):88.
[2]沈晚笑,陈沁华.高职英语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J].科教文汇,2009,7(上旬刊):133.
[3]程容,梁永林,李兰珍,等.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设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2):38.
[4]叶春香.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许吉平,江登文.“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8,35(12):134.
[6]杨金凯.班内隐形分层在中职维修电工实训课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7]张岩.对专业课实施隐性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2):34.
G420
B
1671-1246(2011)16-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