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鸣,王炜鉴,李少丹
(1.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模式化训练中反馈模型的建立
陈晓鸣1,王炜鉴2,李少丹3
(1.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从理论角度分析模式化训练,探讨现代竞技体育模式化训练的规律,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共通点反馈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研究表明,控制主体、控制客体之间运动训练信息的互相反馈,呈现控制;输出;再控制;再输出的变化规律,并形成螺旋形的上升趋势。
模式化;反馈;训练;运动
1.1 模式化训练理论
所谓模式化训练,是以专项化训练和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原则为依据,并根据生理学和其他与运动成绩相关的因素,对训练计划进行专门的实施、分析、评价和修改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运动员的发展和提高[1]。这种训练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苏联学者和教练员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系统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了运动训练中,把运动训练过程理解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起“模式训练”这一全新的训练方法。并通过鲍尔佐夫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力挫群雄,一举夺得了100米和200米跑两块金牌的事实将此方法展示给了世界。从此,模式训练蜚声世界,我国学者也迅速接受了这一新的训练方法,并根据国内体育的发展现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渐衍变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国竞技体育特色的模式化训练控制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不仅为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宝库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指导思想,同时也为现代运动训练实践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控制方法。
1.2 模式化训练控制中的反馈理论
由于模式化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该模式的形成和衍变要与运动员的评估所得信息相一致,这种形成和衍变依赖于先前的训练模式、当前对运动员评估所得的信息及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因此,科学知识的更新、运动员生理机能的改变和竞技能力的改变,必然会不断地对训练模式进行评估和改进。
检查评定之后的结果,必须通过反馈再作用于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训练控制理论要求必须有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2]。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指将某一系统工程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3]。运动训练中反馈是指对运动训练程序的影响因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对照原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制定出更适合运动员当前状态的训练计划以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过程。因此,建立训练控制反馈模型对于运动训练的程序设计显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图1)
2.1 反馈是控制主体和控制客体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运动训练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控制过程。随着竞技体育极值化的发展,高水平运动员间的能力差异通常仅为“0.01秒”,对这细微专项能力的挖掘,必须要精确地筹划、设计与监控[4],这就需要在训练实践中抓住每一个细节,对训练信息进行精确把握。现代的体育竞技是信息的竞技,运动员接受的信息以及处理的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表现,从而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所以,信息的反馈渠道也不再仅限于“教练员—运动员”之间,而是信息在教练团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等控制主体和控制客体之间的相互传递,即信息的相互反馈。总体来看表现为控制客体对控制主体的信息反馈及控制主体围绕控制客体的信息进行彼此间的反馈。运动员又可以通过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外控作用进行自我调控,因此这种反馈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图2)
图1 模式化训练的理论形成方案
图2 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反馈路线图
2.2 反馈信息是控制主体设定训练模型的重要依据
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者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5]。训练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具有媒介、放大、预测和调控4个基本作用,控制主体通过反馈渠道可以有效得到负荷大小、运动员及对手的竞技能力构成和竞技状态、场地设施等条件的改变、规则和裁判的判罚尺度等竞技成绩的决定因素的评定,从而为整体的训练系统提供评估指标,对原有的训练计划和程序进行修改和审定。在一个周期的训练模型结束后,运动员原有的负荷强度和主要竞技能力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下一个新的周期里就会出现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等问题。如运动员在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后承受极限运动负荷的能力提高,那么在新的周期训练计划中,就应尽可能地接近这个最高极限值。但具体上升多少,如何安排训练以增加负荷,这就要求控制主体在原训练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微调,保证运动员以最恰当的负荷、强度和手段等再一次提高。
3.1 根据反馈的时机不同,可分为“即时反馈”“跳跃反馈”和“总结反馈”
图3 训练控制反馈内容模型
“即时反馈”是指一节训练课中,运动员在某一动作练习时或结束后的短时间内,此时脑海中对该动作形象还保持着比较清晰的记忆时,教练员迅速通过语言等方式对这一过程进行评价、讲解和指导,并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教育学观察了解对运动员所造成的生理、心理以及技术上的影响。“跳跃反馈”包括不完全闭环的简单反馈和局部的一次性反馈。周期训练理论中,将训练阶段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时期;“板块”训练理论,实质上是把训练周期划分为多个“训练板块”。“跳跃反馈”则集中表现在对每一个阶段或者每一个板块结束后控制客体所携带的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反馈”是指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结束后,体能、技能、战术、心智能力等构成控制客体竞赛成绩的各种因素对以教练为主导的控制主体进行反馈,控制主体根据反馈信息重新设定新的符合运动员新状态的周期计划。
3.2 根据反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纵向反馈”和“横向反馈”
“纵向反馈”又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前者是指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造成控制客体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这种输出信息又反馈回控制主体成为新的输入信息。后者是指控制主体在接受反馈信息后对施控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变,再作用于控制客体,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表现为运动员通过对自己动作及教练员的讲解和指导进行自我反馈。“横向反馈”是指控制主体间相互的信息反馈。无论何种反馈系统,都具有同一的共性即控制主体通过对控制客体监督、检查、再反馈的模式获得信息。运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手中都掌握着或多或少的关于运动员的信息。但有些信息是零散的、不规整的,如果控制主体对其进行整合,使这些信息彼此间联系紧密,则会产生1+1>2的功能放大效应,如果联系的不好,甚至相互抵触,就会产生1+1<2的功能减值效应。这种现象在一个运动队新老教练员交替时尤为突出。因此,控制主体相互间的信息反馈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3.3 根据输出信息对控制过程的影响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在控制论中,输出的信息结果对控制过程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地,起强化作用;也可以是消极的,起削弱作用。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比赛表现等信息经过反馈系统到教练员等控制主体后,如果信息表现为能力增长、技术进步、成绩上升时,“正反馈”发生效应,教练员就可能在原有的训练程序中强化可产生积极信息的环节;而如果信息表现为能力退步或增长不明显、技术不协调、成绩下降时,“负反馈”效应发生,表现为教练员就会对原有的训练程序进行反思甚至是部分的乃至全盘的否定。
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是控制主体不断对控制客体施加相应的信息,并对受体在受信息影响后产生的新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反馈系统将新的信息与旧有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重新设定新的训练模型以适应状态改变后的控制客体。这种信息指的是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由于训练及比赛的复杂性,这些因素可以是使得训练工作偏离原计划轨道的,也有可能使训练的成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的。因此,通过反馈系统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矛盾体系,即教练组、科研团队、管理人员等作为控制主体对以运动员为主的控制客体通过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式施加影响,并通过成绩记录、生物指标等各种渠道和手段从运动员身上获取有关的训练信息,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期作为下一个周期训练设计的依据。(图3)
图4 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之间反馈信息的影响因素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反馈的目的在于使控制主体有更多的参考信息,并获取这些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以便更好地安排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训练计划,进而促使控制客体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但由于运动训练是以“人”为主要核心的活动,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由于其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化性,并且运动训练学本身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6],这就意味着运动训练过程不仅是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交互影响,同时还有外界环境的干扰,如运动员的情感、面对观众媒体时的反应等,都会对运动员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控制客体的信息输出同样也是复杂的、可变的。这就要求在整个反馈模型中,控制主体在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时不仅要考虑到运动员本身所承载的信息,也不能忽视外界环境所产生的信息。事实上,如果把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控”与“被控”作为单个运动训练程序的内因,则外界环境就是通过这一内因而起作用的外因,只有内外因和谐统一,才能对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化的控制。以投掷运动员为例,教练员应从大量收集科学文献开始,了解与本项目相关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和心理学特征,并进一步理解与高水平运动成绩相关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建立相关的生理监控措施,用以评价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生成能力和爆发力,同时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进行分析,得到与运动成绩相关的全面信息,然后通过信息反馈模型进一步修改训练模式,以达到希望取得的效果。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应建立评估运动员伤病风险的测试系统(如运用功能动作观察积分标准测试肌肉运用均衡程度和潜在受伤风险等)以及其他包括心理特征(如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和营养饮食习惯在内的其他方面进行评估。最后,还应对运动员的训练日志进行重点分析,并将比赛成绩作为最终的反馈信息进行评估,以此来确定先前训练模式中的有效部分和无效方案。在完成对控制客体(运动员)的评估后,控制主体(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则应开始分析处理所得信息,针对运动员的优缺点反馈回原训练模式,建立新的适合运动员新状态的新型训练模式,从而提高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可能性。在具体的实施阶段中,控制主体还应确定最主要的训练因素,一般情况下,教练员可以从周期训练计划、个体化的技战术、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频率和其他适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着手。(图4)
5.1 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在根据模式化训练构建的反馈模型中,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信息的流通和掌握,反馈渠道正是信息流通的方式和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信息经过反馈渠道的流通进而传入控制主体进行加工分析,但如果来自控制主客体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迅捷的传递,就如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堵塞,导致反射弧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样,信息反馈的渠道不畅,可能会导致信息失真,使信息传递质量下降,势必对运动训练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
5.2 提高控制主体对反馈信息的处理能力
尽管模式化训练具有一定的模式性,但大体上仍是开放的。这就决定了反馈模型中信息的复杂性。这里所指的反馈信息复杂性,是整个反馈系统中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涌现性以及控制主体之间、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间交互所产生的反馈循环的特性。教练员等控制主体要对这种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进而做出更科学的、更符合运动员实际状况的训练安排。这就对控制主体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3 重视控制客体对反馈的接受能力建设
在一个训练周期中,运动员接受了上一次的控制主体的反馈后,已经在生理、技术、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在新的训练周期中,身为主要控制主体的教练员要充分考虑运动员接受新的反馈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提高运动员接受反馈能力的同时,逐步的、缓慢的进行调整。
反馈是控制主体将筛选后的部分输出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变为新的输入信息,并重新对控制客体施加控制的过程。在模式化训练背景下,建立新的信息反馈模型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基本规律的反应,并使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的。信息在控制主体、控制客体之间的互相反馈,是建立各种训练控制模型的基础,也是对各种训练方案进行最佳化选择的重要依据。新的反馈模型通过不断对新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按照控制—输出—再控制—再输出的变化规律,以运动员的需要为标准对关键性的训练要素进行调整,进而形成螺旋形的上升趋势,确保运动员取得更佳的竞技能力和比赛表现。
[1] Tudor O.Bompa,G.Gregory Haff.PERIODIZATION-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Fifth Edition)M]HUMAN KINETICS,2009.
[2] 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诺伯特·维纳.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
[4] 李少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杜长亮,李少丹.复杂视角中的运动训练理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009(2).
G808
A
1674-151X(2011)12-01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06
投稿日期:2011-08-16
陈晓鸣(1957 ~),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