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 熊立功 张红华
阳春三月,笔者登上红安县华家河镇熊河村迎架山,十八个山包二十五个山洼的松杉林,撑出一片绿色的天。一位身材魁梧的白发老人手持锄头,正在树林边缘的一块荒草坡上哼哼哈哈地开荒,挖树坑,吊树槽。头上的汗水顺银白色的胡须往下滴……他就是“老愚公”熊厚继。41年前,这里只有石头和杂草,是这位8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让光秃变成“宝库山”,他41年如一日,累计造林500亩,为村集体创造财富200余万元,自己却还是一贫如洗。2006年,熊厚继老人被评为黄冈市“十大人物”。
把山当家守,把树当儿抚
14岁那年,还在给熊河村大地主放牛的熊厚继,邀了几个放牛娃参加了革命,进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独立团侦察兵。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熊厚继因病不能继续作战而退伍,回到家乡熊河村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熊厚继放下了手中的枪,拿起了建设家园的锄头。新中国成立初的熊河村极为贫瘠,群众天天守着人均不足半亩的耕地,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苦日子。1970年,时任大队队长的熊厚继,建议大队开发荒山找富路。然而好事多磨,栽上山的树苗,由于管理不善,不是干死,就是被牲畜损毁,甚至被人砍去当柴烧。熊厚继看到频临荒废的新基地,心痛如绞。他找到大队书记说:“照护山林的事,就交给我吧。”他辞去了大队长职务,孤身一人挑着锅瓢碗筷、锄头、铺盖,大冬天登上迎架山,搭上茅棚安了家。从此以后,熊厚继开始了“把山当家守、把树当儿抚”的绿化荒山生涯。
让荒山变成村集体的“绿色银行”
照山护林,首先要有树。熊厚继老人犯愁了:照山有护林的职责,却没有重新栽植的义务,可眼下守着这光秃山有什么意义呢!熊厚继决定用晚年全部精力,让迎驾山500亩荒山变成熊河集体财富的“绿色银行”。
熊厚继老人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垦山、植树、护树的艰苦劳动,他用最简单的鹤鸣锄、圆口锹,将土壤深挖一遍,理出草根,然后抽槽、挖坑,遇到岩石,他也要细细地捣,不在石头上挖出石坑决不罢休。有时几天功夫,就要挖废一张锄头。为保证新栽上的树苗成活率高,熊厚继老人还要往返三四里山路从山下小溪挑水上山浇苗,遇到雨季,地下水充足的时候,他就在山洼里筑埂蓄水、挖泉取水。
至今,当年熊厚继老人挖掘的取水抗旱浇苗的泉眼还随处可见。从垦山到栽树护树,栽完树又垦山,熊厚继老人像一只春蚕一样,不断地吐丝编织着绿色的家园。
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年
已成林成材的迎架山,成了周围老百姓眼里的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也成了不法分子眼里的一块肥肉。为了防人偷树,熊厚继每天夜里巡山两趟。当山下村子里灯熄人休的时候,熊厚继老人却要带上狗,披上蓑衣戴着斗笠,手持电筒在林间高一脚低一脚地巡逻,两个来回下地往往东方已破晓。遇到下雨飘雪的日子,老人就在屋里生起火烤干衣服,喝口酒,缓口气又得回到林子里……
熊厚继老人一生孤寂。年轻时爱说爱笑的他,自上山照山造林后,一年到头没有几天不是与山、与树朝夕相处,几乎是与世隔绝。最难熬的当属夜空人静之时。后来,老人买来一台收音机,随身带着,最重要的是听天气预报。
替自己守住这份骨气
熊厚继老人奉献一生,一生清贫。有人给熊厚继老人守护的迎架山这片山林算了一笔帐:41年内,村里通过有计划地间伐,已出售成材杉木和松树2.5万余株,收入50余万元。目前还有近5万余株成材松杉树,市场估价可创值150万元,累计财富在200万元以上。如今。老人每年的护林收入和优抚金加起来一共也不足4000元。1983年,村委会鉴于熊厚继老人付出太多,收入太少,决定将山上的树给些股份让老人支配。熊厚继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何况村集体也不富裕,只盼你们把钱用在刀刃上。”
2002年底,老人的养子外出打工时意外死亡,帮助儿媳抚养照顾孙儿孙女的重担落在了已年近八旬的熊厚继老人身上。他白天下山帮儿媳种责任田,晚上依然拄着拐棍上山护林,在孙儿和孙女交学费都困难的情况下,熊厚继老人没有动用山上的一草一木。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替集体守好这片山林,替自己守住这份骨气,永远保持新四军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