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侯淑霞
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姜海燕 侯淑霞
乳业是内蒙古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乳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内蒙古乳制品产量达379.5万吨,比2008年增长5.9%,占全国总产量的19.6%,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约有奶农80万户、奶牛250万头,奶牛饲养量和乳制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首府呼和浩特2005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伊利”和“蒙牛”两个大型乳品企业的核心生产基地也设在呼和浩特,因此选择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考察基地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与和林格尔县等地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现行的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有如下五种:奶联社模式、托牛所模式、奶业合作社模式、家庭牧场模式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投资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奶联社模式即“企业+奶联社+奶农”模式,就是将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奶站经营者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这种模式将奶农、奶站和乳制品企业的利益相互联系,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和集约型的大规模牧场模式相比,“奶联社”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奶农众多,分散养殖的现实条件,既能够保证原奶的质量安全,也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托牛所模式即“企业+托牛所+奶农”模式,就是把农户自家的奶牛交给奶场照管,奶场负责按照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集中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收奶,统一给奶牛入保险。散养户把奶牛交给“托牛所”,自己可以安安心心去从事其他农活儿,“托牛所”让农民既省心又赚了钱。
奶业合作社模式即“企业+奶业合作社+奶农”模式,就是奶牛养殖户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奶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再由奶业合作社通过合同等形式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这种组织模式很有利于奶业产业链条上各参与主体利益连接的紧密结合,也更有利于向奶牛养殖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经营地位和经营效益,调动奶农生产积极性,使公司与农户之间达到互利和双赢的目的。
家庭牧场模式即“企业+奶站+家庭牧场”模式,就是一个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劳动,利用自家种植或外购的饲草料,饲养规模相当的奶牛。概括起来说,家庭牧场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饲养场。这种模式,由于可以利用大量农作物副产物作为奶牛的主要粗饲料,并且对于就业渠道很窄的农户而言,饲养奶牛的用工机会成本可视为零,因此,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在卫生防疫、科学饲养、保证奶源质量、提高养殖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即“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蒙牛乳业公司的奥亚牧场。这一牧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占地面积8848亩,饲养规模为万头奶牛,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效益的示范牧场。这个牧场投资成本很高,采用中外合资,主要由外方管理,饲草料基地建设、奶牛饲养和繁殖、奶质监测实行全程科学化管理,这无疑是最理想的生产模式。但这种模式投资回收期较长,对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管理要求很高,只有大型企业有条件采用。目前这个牧场主要给蒙牛公司提供优质源奶用于生产高档乳制品。
在以上的几种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中,运作最好、最具发展前景的模式是奶联社模式和农民合作社模式,这也是当前奶牛养殖的两种主流模式。对于奶联社和农民合作社两种主流模式既存在着相同之处又有着显著区别,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比较,如表4-1所示:
?
奶联社模式是由企业创办的。以土默特左旗为例,2008年5月,内蒙古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土左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伊利实业乳品加工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兴建奶联社标准化养殖牧场。土左旗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伊利集团负责合作牧场的基础设施投资,内蒙古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全部牧场设备、流通资金和养殖管理技术。目前已投入运营12个标准化牧场。
奶农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的若干养殖能人联合创办的。07年3月成立时,是由当地5个养殖大户共同出资,向银行贷款70万元,土地则以置换的形式取得。在建设过程中,伊利集团也给予大力支持,现已在设备、技术方面陆续投入资金近100万元。
奶联社的规模相对来讲比较大。以土默特左旗波林岱牧场为例,该奶联社有员工20人左右,其中2名兽医,2名配种员,其余都为工人。牧场内产奶牛和育成牛总计527头,还在进一步引进中,牧场建设规模为1000头。
奶农专业合作社规模相对较小。管理人员3~5名,均是参股的股东,兽医和配种员则是临时雇用,牧场内没有专职人员。仍以土左旗窑子湾奶农专业合作组织为例,现参与户数81户,养殖奶牛共计322头。
奶联社模式有较完善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分工明确,对所有奶牛实行统一饲养,统一挤奶,统一管理,农户不参与管理,把自家奶牛放到奶联社牧场,3~5年内按年收取固定收益,自己可以到奶联社打工,还可以耕种土地,产出物再卖给奶联社做饲料,此间全部风险由奶联社承担,当然产牛犊等收益也归奶联社。
奶农专业合作社目前组织体系还不成熟,虽在能人带动下,但大部分参与者思想意识较落后,组织管理能力薄弱。在奶农专业合作社里,农户自己参与管理,除饲料由合作社根据奶牛的生长阶段统一调配外,奶牛的喂养、产犊、防病治病等工作全部由农户自己来做,当然所有风险也由农户自己承担。
奶联社模式可以说剥夺了农户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农户在入社之初,可以选择与奶联社签订两种合同,一种合同是分红型的,农户把牛放到奶联社牧场中饲养,每年根据奶牛的产奶量取得分红,3~5年后比照入社时奶牛的种类和大小,归还农户同等价值的奶牛,其间所有的风险和收益均归农户自己。另外一种合同是入股型的,农户以奶牛入股,把奶牛放到牧场中,由奶联社统一管理,3~5年中农户取得固定收益,合同结束后奶牛归奶联社,其间所有风险和收益均归奶联社。大部分农民由于害怕承担风险,都选择签订第二种即入股型合同。这样,农户相当于把自己的奶牛卖给了奶联社,货款还是分期收回的。
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则能够比较有效的维护奶农利益。奶农把自家奶牛放到牧场内统一饲养,配料、技术、防病方面都有了有效保障,最重要的是奶牛的所有权永远归农户自己,没有人会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只是改变了原来各家各户分散饲养的状态,养殖换了新地方,饲养采用了新方法,条件更好,技术更先进,农户也有了组织的依靠,奶农利益大大提升。
奶联社的养殖模式可以归结为“养殖小区+企业”。农户把奶牛放到养殖小区内,每年收取固定收益,农户不参与管理,养殖管理工作基本和农户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奶联社的养殖模式就相当于规模化的牧场。
农民合作社模式可以归结为“农户+养殖小区+企业”。农户把自家奶牛放到养殖小区内,从合作社购买由专业技术人员调配好的饲料,自行饲养,整个过程,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管理,自己当家作主。
这一点,奶联社和合作社是相近的。所有奶牛在设施条件较好的小区内统一饲养,统一管理。农户各家各户的奶牛不再是传统的分散饲养方式,而是统一养殖在建设规范的牧场小区内,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调配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进行科学泌乳和挤奶,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原奶的质量。而这种集中统一的规模化管理以及良好的饲养条件、科学的饲养方法也使得奶牛的产奶量整体上升。在牛奶检测环节,每天挤奶的同时,每头牛的奶都预先留好小样,如果卖到加工企业的牛奶质量出现问题,再回头重新检查小样,找到问题牛。这种“倒查法”便于准确查找原因,及时剔除问题牛,从根源上保证了原奶的质量。
奶联社与合作组织两种模式都可以取得集中化、规模化的效益,能够有效节约饲养成本,增加原奶产量,提升奶源质量。但从奶农利益的维护上看,奶联社模式几乎可以说是剥夺了农户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而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则能够比较有效的维护奶农利益。
对于养殖规模较小的农户,养牛的利润并不大,长期来看,他们是要撤出养牛行业的,因此,这类农户会选择奶联社模式,尽快摆脱养殖束缚。奶联社也通过并购若干养殖小户,达到扩张规模的目的,取得规模化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农户还要依靠养殖为生,他们不愿意放弃生产资料,所以,对于养殖大户以及不愿意放弃养殖的农户来讲,他们更欢迎奶农专业合作社这种模式,因为这更有利于他们长期利益的维护。
[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资助:课题名称: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与营销渠道系统研究,课题批准号:06BJY063;本研究受内蒙古财经学院院级课题资助:课题名称:奶业产业化经营背景下奶业合作组织的构建与运行。]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