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民 郑印乐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陈伟民 郑印乐
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结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实意义,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和综合评价、选才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过程相关环节的看法和建议,提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与实践的思考。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探索;实践
职业素养,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是指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综合品质的总和,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大方面,具体构成见图1[1]:
图1
如图1,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是不能直观验证的,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等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的,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与职业素养教育紧密相关的三者是: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这三者在社会上各自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避免不了与各自对手竞争。而要竞争,各自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首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的竞争力要靠其学生尤其是其毕业生的竞争力来实现。所以,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的学生。下面用两个事件[2]来说明:
事件一:德国职校学生上门安装空调,安装完毕后,德国学生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德国学生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事件二:中国职校学生上门安装空调,安装完毕后,中国学生没有打扫卫生就走了。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打扫卫生,中国学生说:这不是我做的事,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可以看出,同样的事,不同的结果,但是相同的答案:“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一句简单的回答,却令人深思。可以想象和比较一下,中德两国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谁的竞争力更强。
其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要实现顺利就业、具备较强的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以职业素质为载体的隐性职业素养。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它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3]只有具备更多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走上社会才更具竞争力。
最后,对于企业来说,它的竞争力主要靠其生产的高质量产品或提供的高效率服务等来体现和实现,而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的提供则是由其员工来完成的,这时员工所具备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等职业素养就会间接地对公司或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了。所以,这就是企业在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时,要求员工“做事”先“做人”,要求员工认同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模式,认同本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的原因。
因此,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本人、企业三者各自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使它们各自在社会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才能充分满足用人市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经常调查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基于上述认识和分析,本课题组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及其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希望能够进一步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中找出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特别是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鲜活有效的信息。
调查对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近三年的毕业生。
调查形式:利用2011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对我院11个专业学生进行招聘的数百家用人单位集中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收回1320份问卷,收回率88%,其中有效问卷1275份,有效率85%。
调查内容: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见表1):
表1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
如上表,被调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打分采用4分法,满意程度从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用1-4分来表示,满意程度越高,分值越大。
表2 被调查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表3 被调查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有关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的总体评价。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满意率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相加的累积频率)为59.2%,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率占了40.8%,说明企业对高职人才总体满意,但从得分情况来看,对高职人才总体评价不高。另外,在1275个样本数据中,除部分没有信息外,填非常满意的有121份,约占9.5%,填不满意的有36份,约占2.8%,说明总体评价趋于中间层次。
2.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最先考虑的因素(见表2)。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员工的职业道德,占了被调查者总数的67.4%;其次考虑的是工作态度,占了被调查者总数的57.1%;团队意识和专业技能则并列第3,占了被调查者总数的43.9%。这些数据反映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
3.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过程的建议。如表3所示,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的问题,大多数受访企业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上都比较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综合职业能力,并提高其岗位工作能力。另外,还有过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计划制定和相关教材编写的参与者”的问题,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强调行业专家和企业相关人员有必要参与职业素养课程计划的制定和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主要承担者”的问题,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人员可参与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任务。
与此同时,被调查者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过程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共性。在1275份样本中,有158人次提到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252人次提到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89人次提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83人次提到要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从上述建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为高职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上一些应该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如重视和强调高职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制定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计划和编写相应教材时,注意吸收行业和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等。
表4 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及能力还需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如表4所示,用人单位对学生敬业精神方面需加强的素质主要体现在能安心岗位工作,这与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只追求较高的报酬,却忽略了对等付出、奉献的思考,在从业中出现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多有关。
用人单位对学生团队意识、工作态度、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需加强与人协作、主动承担责任、适应新岗位等素质和提升自身的待人接物、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从侧面反映出90后的高职生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处事习惯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与人协作意识。另外,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娇生惯养,个别学生做事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管理服务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需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服务意识淡漠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摆正就业心态,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父母和老师宠爱的对象,从来都是别人为“我”服务,现在让“我”为别人服务是低人一等,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的重要意义。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学生的外语要求上,尤其是京津沪、南京及其他南方沿海地区企业,对学生外语水平要求较严、较高。这与这些地区对外贸易发达需要更多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有关。
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需加强的素质和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熟悉工作流程,能进行熟练的实际操作,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现实和更为严格的要求:真正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管理人才。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跟上产业发展,教学内容上表现理论讲解多,实践教学内容薄弱,导致学生不太熟悉生产和工艺流程,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更不具备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可迁移能力较差。
造成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整体评价不高的原因,从教育层面来看主要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还未形成合理、科学的体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相对独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尚未结合起来。在高职院校内部主要承担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多落在了思政、大学生职业指导等公共课程上,这些公共课由于课时有限或教学方式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完成职业素养教育功能。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和学生过分强调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养成。据调查,这两项学习几乎占了学生课余时间的一半多,这一现象在大一年级更为普遍。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因多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走向职场所必需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未形成良性的职业素养培育校企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多以“闭门式”的理论说教为主,虽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没有及时将行业、企业有关职业素养的标准和要求引入相关课程中,因此,形不成较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及目的性、指向性较强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更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这样的后果是,不少学生毕业后三年内频繁跳槽、换工作,就业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则反映部分学生职业素养不足,企业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
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和综上所述,构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对此我们给予如下探索和实践,该体系的基本框架见图2。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产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教育类型,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采取校企合作的开放式的办学模式。
如上图所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当贯穿“招生——教育和培养——就业”的“两口一过程”之中。但为了避免闭门造车,高职院校必须考虑到与产业发展、企业用人标准等对接,要始终关注用人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最新用人标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为此,学院采取上述开放式的思路。即,除本次集中问卷调查外,还随时走访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调研和了解用人市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行为规范等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信息,并由专门机构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建立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职业素养信息库,最后将这些信息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教育管理和毕业教育及指导中。上述思路的具体做法如下:
作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经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我院自2008年开始进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招生专业由最初的管理营销和表演艺术两大类4个专业,到2011年增加到包括管理营销、艺术设计、表演、工程技术四大类15个专业,招生人数从120人增加到820人。该招生模式,坚持“以选拔适合接受高职教育、适合高职专业学习的考生”为主线,遵循“文化考核成绩划线,素质考核成绩排序”的原则,改革的重点是引入高中阶段学业水平(即高中会考成绩),核心是加大综合素质测试的权重。
具体操作是:高中会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均达到B等级以上,免文化水平考试,可直接参加综合素质考试;而未取得会考成绩或未达标的考生可参加学院组织的文化水平考试,达到学院划定合格线的,再参加综合素质考试。四大招生类别的综合素质考试侧重点如下:管理营销类综合素质考试侧重陈述表达、沟通交流和思辨能力的考核;艺术设计类综合素质考试侧重造型基础、命题创意、色彩感知和沟通表达能力的考核;表演艺术类综合素质考试侧重陈述表达、专业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等的考核;工程技术类综合素质考试侧重力学基础知识、图形转换、几何体构建和沟通表达等的考核。最后录取时,按综合素质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显而易见,“单招”模式打破了普通高考中只看学习成绩、缺乏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不足,为那些文化成绩较差,但综合素质较高,最适合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从我院“单招”学生入校后的学习、成长表现来看,这类学生无论在专业学习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还是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都远远优于“普招”入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在这类学生身上更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单招”不但是高职教育探索多样化、多渠道招生途径的一个开始,而且对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为了解和满足产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我院“单招”从命题到考核过程(尤其是综合素质面试环节),都有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从而体现了校企在招生环节的合作和融合,也是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的侧面体现。
如图2,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教育管理两个环节。因此,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应从上述两个环节入手。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我院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尝试课程设置项目化、模块化。例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汽车车身维修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变速箱构造与维修、汽车售后服务基础等8个项目课程25个模块组成。该课程将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行为习惯、职业规范等融合到上述8个项目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必然会熟知岗位行为习惯和相应的职业规范。这样一来,上述基本的职业素养教育不用说教,自然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同时,专业教师结合课堂和实训教学,在专业前景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
以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为例,课程设置按服种将教学内容分为西服、礼服、上衣、衬衫等若干教学模块,在这些模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师非常重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打样板、画服装版式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某些成衣设计、制作程序等待改进和提高的细节,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应当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优势和一大亮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服装工程系创办服饰展销厅,为培养学生的设计、开发、制作等专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为,展厅内所有的服饰全部由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自己将设计、起板、配料、制作融为一体,运用别具一格的创新元素制作出来的佳作。展销厅由专门的老师和学生负责管理,厅内服饰还对外销售,在现场讨价还价的销售过程中,专业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揣摩顾客心理等营销素养。
2.高职院校校内外多方联动,形成学生教育管理中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合力。从高职院校内部看,重点是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使学校内部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
造成我国的职业素养教育弊病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的理念存在很大的偏差。
当前在高职院校,专业老师上课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德育课等教师则只讲职业素养,双线并行,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培养不能融合,这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例,有的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对此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只是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政治课教师上上课即可,职业道德教育是走上岗位后工作单位的事。因此,要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必须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纠正这一偏差。
为解决上述弊病,我院的尝试是,从学校层面定期召集专业教师、德育教师、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针对职业素养教育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如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态度、理解与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项目分别作为每期研讨的中心议题。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并定期刊发这些意见。以达到让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使其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
从高职院校外部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二者之间形成良性的职业素养培育互动机制,并形成有效合力。
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必须有企业和行业相关人员的参与。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该建立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的职业素养信息反馈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走访、问卷调查,随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用人标准、职业行为规范等。还可以随时或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技术能手、生产标兵或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有关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将本企业的职业化标准随时或定期反馈给高职院校。另外,企业还应认真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或工作中的有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等职业基本素养的表现进行真实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校,做到校企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帮助和促进学生完善其职业基本素养的目的;毕业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新的理解和感悟及时反馈给母校,以给职业素养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
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将素材整合、并吸收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参与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和相应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其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人员担任有关职业素养课程,尤其是职业素养隐性课程[4]的教学任务。
如,我院将涉及工作态度、理解与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等6个维度、30个问项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编写到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校本教材中。另外,还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人员来学院定期授课或开展讲座。从近三年的实践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定期举办演讲与辩论赛、风采之星晚会、寝室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使职业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我院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学生教育管理上一贯继承了“军人作风+职业素养”的优良传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人作风和职业素养,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宿舍内务的管理;严格学生作息时间,实行晚休按时熄灯、早起出操等制度。学生宿舍内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即要求学生宿舍内,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叠军被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对宿舍进行个性化的精致布置和装扮。为此,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寝室文化节、叠军被大赛等,对上述管理的效果进行集中检验。通过别具特色的学生内务和作息时间等准军事化管理,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守时、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物品且摆放整齐等基本的职业素养。
学院学生每年有可以参加百余次各类技能大赛的机会,通过参加这类技能大赛,尤其是参加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部分学生既培养和锻炼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有的更得到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学院也通过与企业接触和合作,能够直接听取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及时促进学院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和提高。
以我院服装工程系为例,每年都举办一届企业冠名的毕业生设计作品发布会,学生不仅为企业和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服装、鞋帽等设计制作的实力,而且冠名企业和与会企业也为自己选拔人才找到了直接的机会,同时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为从实践层面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相配套,自2007年以来,学院每年都举办一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胜者还被推荐参加省级大赛。
参赛的学生,被要求以各自的三年大学生活和毕业后五年职业发展为规划对象,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规划文案稿和制作PPT进行展示,评委从文案稿的撰写和现场PPT的展示两方面对参赛学生进行考评。通过参加规划大赛,参赛学生不仅增强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而且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方向,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赛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现场应变的心理素质等。
总之,通过让学生参加上述活动和大赛,大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设计制作等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规范意识等职业综合素养。
利用职业指导课,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指导课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而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正确选择职业和岗位,并走向未来职场的学生必修课。我院职业指导课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精心编写的校本教材。该教材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上下两册,大一学年使用上册,主要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以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基础;大二学年和大三上半学年使用下册,主要讲授就业形势与政策、适应岗位、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法规及其权益保护常识、自主创业常识等侧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为保证教学效果,学院还打造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人员、各系书记和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个别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等组成的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学院利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这一平台,在毕业前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外,各任课教师还积极将企业最新的用人标准、职业行为规范等信息,增加、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开展的相应活到中,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就业信息、职场应聘、综合素质拓展等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即将进行顶岗实习之前的大三学年,重点讲授面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中面对困难与压力等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工作态度、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主动承担责任、适应新岗位等素质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待人接物、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还聘请行业和企业人力人员开展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
利用顶岗实习,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顶岗实习是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具备的职业素养真正应用到职场和工作中的阶段。因此,学院利用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及时走访用人单位和这些实习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最新需求和这些实习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的信息。再将这些需求和信息做两方面的处理。其一,将这些需求和信息及时整理和汇总,为在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其二,将这些需求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使他们吸取教训,在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工作中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当是在对行业和企业充分走访和调研基础上,将行业和企业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等反馈信息及时融入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两口一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往复循环,但又相对开放的体系。然后,再通过对用人市场的走访和调研,将有关职业素养的最新反馈信息重新融入到高职院校“两口一过程”中,,从而推动这一体系螺旋式上升,以使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能紧跟产业发展和用人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1]池保忠.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274.
[2]洪蕾,姜峻.浅探在专业学习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03):95.
[3]徐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54.
[4]Kohlberg.Using aHidden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J].In The Education Digest,May,1987(6):13.
陈伟民(1964-),男,山东巨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郑印乐(1976-),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zx201025,主持人:陈伟民。
G711
A
1001-7518(2011)33-0064-06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