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实习记者 文媛 特约记者 宋喜成 杨国胜 田宇
“城镇化”拓展发展新空间
■ 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实习记者 文媛 特约记者 宋喜成 杨国胜 田宇
铜仁市的变化,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中国城镇化60年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向前。它所蕴涵的是中国经济规模扩张、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迅速提高的历程。
“铜仁城市拉通了4条城市主干道,具备了中等城市骨架,为大开发、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其稳妥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为全省各级城市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功范本。”2010年5月下旬,贵州省原省长林树森到铜仁市视察时作如是评价。
近10年来,飞机通航,铁路开通,高等级公路建成,过境高速公路开工,旧城全面改造,商业、居住新区不断涌现,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工程完工。铜仁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增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中国西部名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绿化先进模范市”等殊荣落户铜仁。
事实表明,这得力于铜仁市决策层巧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打造“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中西部交通枢纽,黔湘渝鄂边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新型生态产业聚集区,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等重大举措引来的“蝴蝶效应”。
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下一步如何拓展发展空间?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提高城镇化的持续投资将起到长期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还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带来消费扩大、促进社会和谐,可谓一举多得。
文化与生态相行的生命之绿,让铜仁市更加魅力四射。(曾华祥/摄)
2000年春,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同年3月27日上午,中共铜仁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做出开展“西部大开发,铜仁市怎么干”大讨论的部署,号召全市人民建言献策。同年4月—6月,上自市四大领导班子成员,下至普通群众纷纷参与讨论,并形成热潮,把思想统一到“西部大开发,我该怎么干”的认识上来。
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又一次大解放与转变,为素有“黔东明珠”的铜仁市城市发展争取和赢得了新的拓变空间。
经过多方论证,市委、市政府把拓展城市空间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实施“东进西扩、北拓南移”战略。
上世纪90年代末,铜仁市第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官塘花苑小区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让铜仁市决策层感受到旧城改造对城市建设的强大推力。2001年7月,大兴机场正式通航、渝怀铁路开工,为城市建设注入了“兴奋剂”,吸引外地客商来铜仁投资房开。2001年,一手抓旧城市改造,一手抓新区建设的序幕在铜仁城区强力拉开。
城南的梵净山大道全长4公里,将铜江开发区与谢桥办事处连为一体,带动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特别是金鳞大道、百花路的建成、市行政中心的搬迁,加快了谢桥新区的建设。城北随着金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以及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带动了清水大道、东太大道沿线房地产开发,使金滩片区、火车站片区很快建成新城。城东建成滨江大道,为城东新区开发打好基础。城西的西外环大道建成带动了坝地岗到鹭鸶岩一带房地产开发。
到2010年,铜仁城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增加到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10万人发展到21万人。
2006年,铜仁市旧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如何推进城市快速发展?铜仁市通过土地资源置换加大城建投资和融资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新区快速发展。仅2006年至2008年,投入城建资金就达9.6573亿元。
2006年以来,铜仁市房地产开发由过去的单体楼盘为主转化为现代小区、庭院型开发为主,注重相应设施的配套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环境构建,凸显城市化特点,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御风锦江”、“金滩码头”、“东太建材市场”、“万货城”、“锦江广场”、“金滩商住小区”、“人防新村”、“大十字福霖商城”、“阳光商城”、“时代商汇”、“文化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代表性楼盘,充分体现现代城市文化时尚特点和商业前卫性,在旧城改造后再一次全面刷新城市面貌。
与此同时,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火车站休闲广场、花果山小游园、便水门铜韵街、北门休闲广场、三江公园C区、三江公园A区,最大限度地容纳铜仁市历史文化、河运传统文明、民族风情文化元素,且在建筑风格上大胆突破,构成了一道道各具特色的文明城市亮丽风景线。
2009年以来,铜仁地委、行署提出“地市共建铜仁城市”方略,地区层面为加大对铜仁市城市建设的投入,每年从地级财政拨付5000万元用于提升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铜仁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各项资金,相继迅速实施了东太大道、梵净大道、清水大道、锦江路“白改黑”及沿线附属工程,使城市道路主干道更加宽阔通畅,道路标志标识更加规范,加上金鳞大道的投入使用,增强了铜仁城市的现代都市气息。
在铜仁市城镇化战略中,铜仁市提出打造“梦幻锦江”。图为锦江风貌一览。(周子良/摄)
对经济实力薄弱的铜仁市来说,项目是拉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2001年以来,铜仁市利用国家相关项目资金,在锦江沿岸低洼地带的瓦窑河、曹家园、浅滩、大江坪等处新建防洪堤总长达18.3千米,堤坝增高到4.95米,不仅可以预防洪水,而且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了城市环境。2002年利用挪威国际政府贷款、中央补助、企业自筹等资金8828.28万元,建成日产10万吨的鹭鸶岩水厂,可以满足未来15年的城市发展需求。2004年,该市利用项目资金486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结束了城市垃圾多处堆放、无法处理的历史。2008年利用国债项目资金约1.4亿,建成日处理5000吨城市污水的综合处理厂和排水管(二期),约有60%的城市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此外,通过争取中央有关部委、省地项目资金的扶持,铜仁市提出将风情迷人的十里锦江打造成为“梦幻锦江”,重现旧时桨声橹影风姿绰约的意境,先后恢复重建古时铜仁河运昌盛的十二个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岸码头。
2008年以来,铜仁市采取整合项目资金、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动城市经济发展。铜仁市主动争取和开发建设项目,其中2008年实施11项重点工程,2009年加上续建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达14项,2010年,新增的和续建的城市建设工程增加到36项。这些项目多数计划在今年底以前完成,预计需要资金22亿元。如今,铜仁城区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为了提升城市文明高度,提高市民幸福指数,2001年,铜仁市全力提升城市公交档次,取缔618辆客运机动三轮车,出租车增加到400多辆,开辟公交线路8条。同时城市路灯增加到7000多盏,城区10座桥梁和锦江河城区段全部亮化。城区交通秩序井然、美化亮化又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近5年来,大力实施城郊绿化和锦江绿化工程,封山育林2万多亩,绿化造城5.9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
2007年12月,铜仁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市”。文化与生态相行互动带来的生命之绿,无疑又让这座本来山水文化水乳交融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更是生机盎然,魅力四射。
2004年以来,铜仁市坚持不懈开展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内容的“四创”活动,如今已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2006年、2007年,铜仁市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10年,启动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活动,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活动。
西部大开发的1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铜仁市在这个“瞬间”主动出击,加快发展,创造了铜仁市城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使“黔东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编辑/张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