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十一五”凸显五大亮点

2011-10-23 00:33陈代文
当代贵州 2011年8期
关键词:铜仁市铜仁

■ 文/陈代文

铜仁市:“十一五”凸显五大亮点

■ 文/陈代文

“十一五”时期,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凸显五大亮点: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得到全面改善、社会事业进步较快。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铜仁市将继续弘扬“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苦干实干,力争取得新的更大跨越。

过去五年,是铜仁市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仅2010年该市就累计建设廉租住房4802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0314户,全市农村危房基本消除。图为作者(左三)深入施工工地督查指导城市建设工作。(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十一五”时期,铜仁市弘扬“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坚持“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方生产总值由22.6亿元增加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5.3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4%;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7亿元增加到48.3亿元,年均增长26.8%;财政总收入由1.7亿元增加到4.67亿元,年均增长22.3%;地方财政收入由1.3亿元增加到3亿元,年均增长18%;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53.5亿元,年均增长22.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37.7:42.6调整到15.6:34.9:49.5。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通过深入实施“强农稳市、兴工富市、旅游活市、商贸兴市、环境立市”五大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14.7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评为全省农业“三增一减”先进县(市)。工业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升至36%左右。从2009年起每年设立了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引进了包括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内的一批工业项目。初步建成灯塔工业园区和茶店——开天——谢桥工业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年游客接待人数从18万人增至176万人,增长了8.5倍;年旅游总收入从5557万元增至14.2亿元,增长了24.5倍。九龙洞——十里锦江景区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非公经济纳税额占税收总收入的七成以上。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对外快速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渝怀铁路建成通车;铜仁至玉屏铁路、杭瑞高速、铜大高速开工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各项资金累计投入5.8亿元。

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新城区建设加速进行。城区面积从16平方公里增加到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不足16万人发展到25万人。建成了西外环二期、金鳞大道、滨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实施了城区主次干道“白改黑”工程;新建了火车站广场、花果山广场、三江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硬化了城市巷道1万余米。市为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瓦窑河大桥、金鳞大桥建成通车;瓦窑河沿江大道一期改造完成;市体育馆、游泳馆主体完工;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城市排水管网二期工程完工;实施了芦家洞电站改扩建工程。

地方民族民俗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建了民族风情园,重建了铜岩亭阁、川主宫,改造了东太大道民族风情街,打造了铜仁至坝黄公路沿线民居风貌带。新农村建设试点稳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城市创建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100强县(市)、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市等称号。通过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文艺演出、2008年国际龙舟邀请赛、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铜仁市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

着力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元,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51元,年均增长13.1%。市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已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居民参保达8.63万人,占农村应参保人数的84%,3.13万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享受了基础养老金;实施基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1.6万个;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未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覆盖率分别达到95%、98%、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74%,居全省第一;出台重大疾病大额治疗费用补偿办法,累计补偿资金8307万元,受益78万人次。

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开,累计建设廉租住房4802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0314户,全市农村危房基本消除。投资220万元改扩建7所农村敬老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515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37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77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事业进步较快。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两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4.7%。新建学校用房77177平方米;化解农村学校普九债务1064万元;筹资2.38亿元整合教育资源,新增教学班级110个,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启动铜仁二中“申示”工作并通过省专家组第一次评估。“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惠及城乡学生87831人次。

改扩建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业务用房2600平方米;改扩建或新建17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38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连续五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扎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1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比2005年增加1.2岁。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全程管理服务。省级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合格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启动了县域经济知识产权试点工作,评选表彰了市首届科技进步奖。全面启动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新建铜仁市图书馆、周逸群烈士陈列馆和43个农家书屋。累计安装“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21811套,受益群众6万余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3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1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14个百分点,达到49.4%。加大信访工作力度,连续四年在铜仁地区排名第一。

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在大兴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中,探索出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被作为“铜仁经验”在全国推广。近两年,通过市政府网站“网上民声”栏目办结回复网民留言2710条,办结率达99%。“平安铜仁”创建迈出新步伐,群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人防及交通战备取得新成绩。全面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工作,并荣获省级和国家先进集体称号。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速度与质量、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引进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依靠项目提升实力,夯实基础,增强后劲,拉动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和融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推动发展;必须调整结构,狠抓城镇建设、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铜仁市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不甘人后的拼劲,在抓落实上见分晓、比高低;在惠民生上办实事、办好事;在促发展上求突破、勇争先,才能推动铜仁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作者系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 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铜仁市铜仁
发现非遗之美
铜仁:山与水的交响
护好梵净山讲好绿色铜仁发展故事
唱响美丽铜仁 助力自然遗产保护
诗书画苑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y
鉴赏
武陵山区铜仁片区生态足迹分析研究
铜仁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