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需求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关系分析

2011-10-20 08:08李少辉焦授青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资源

李少辉 焦授青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266404)

企业资源需求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关系分析

李少辉 焦授青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266404)

从企业资源需求角度出发,来分析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通过对企业资源需求的分解,从劳动力、管理技术、文化、公共关系方面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校方应当建立稀缺性资源体系来改善校企合作中的被动局面的结论。

企业资源;资源需求;稀缺性;校企合作

企业资源分析

(一)企业资源的定位

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能控制选择和运用的、能提高组织效率和效力的全部战略性资产、资本、流程、信息和知识,它是公司在一定时期所提供最大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资源包括企业可以获得并用以投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本资源、组织制度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和财务资源等六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第一原则,因此,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基于资源的稀缺性。

(二)内涵分析

关键资源 公司拥有资源的价值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掌握关键资源是公司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关键资源必须符合以下特征:(1)关键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的资源是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公司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关键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2)关键资源要难以流动和复制。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拥有的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资源可复制性比较强,难以形成关键资源,而企业的无形资源是非常难以模仿的,模仿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因此企业的无形资源更容易形成关键资源。(3)关键资源必须是不可替代的。企业要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一定要掌握不可替代的资源。

依赖关系 两种组织间的依赖关系,一个是共生依赖关系,另一个是竞争依赖关系,前者是合作关系,像公司与供货商、公司与顾客,彼此是命运的共同体,你好我也好的依赖关系,后者是竞争关系,彼此追逐共同的资源,你好我就不好的相对依赖关系。对于校企合作关系应当是共生依赖关系,而共生依赖关系的基础就是资源互补。公司进行合作的本质是通过合作来获得自身所不具备的资源。当伙伴贡献的资源互补时,伙伴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降低了合作的脆弱性。

校企合作的资源供需分析

(一)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不同的两个社会领域。学校是非盈利性质,企业是盈利性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实现学校企业“互利双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对于双方而言,校企深度合作的价值各有不同。

从学校角度出发,校企合作的价值在于:(1)办学——培育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2)生源——在生源紧缺的环境下,争取优质生源,取得同类学校的竞争优势;(3)实训——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4)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价值在于:(1)技术——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取得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成熟技术和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2)人力——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3)组织——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增强组织开发并取得保护稀缺资源的能力;(4)战略——发展企业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双方的资源供需分析

通过对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提供的资源是完全互补的,不需互担风险。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伙伴关系互相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因此,相互利用的风险很低,需要额外的保证就能够使校企合作的伙伴关系继续下去。

表1 校企双方的资源供需分析表

企业资源需求分析

企业在“校企合作”活动中存在着四种需要,分别是权益需要、公共关系需要、教育慈善需要。我们可以想象用一个”金字塔”来表征这四种需要,最底层必定是利益需要,它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根本的动机源泉。中层需要分别是权利保障需要、公共关系需要。顶层为教育慈善需要,它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高动机。

(一)教育慈善需要

这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高动机,企业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不计报酬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西方许多企业愿意参与产学合作,是因为他们有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在中国,企业往往缺乏这种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缺乏长远战略,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学校的事,把培训学生当成额外负担,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当中。

(二)公共关系需要

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声誉,改善公共关系。比如在德国,参与双元制的企业通常都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因为人们会认为这些企业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三)权益保障需要

所谓权益保障就是指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企业的权、利、责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从而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其核心是赢利,校企合作也是其实现赢利的方式之一。利益需要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企业利益的源泉来自高素质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各方打造的良好的社会关系。

从企业利益需要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现状

(一)劳动力方面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1)低廉的劳动力。我国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但并非制造业的强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所需的人才只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就可上岗,有些企业把实习生看做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对于小企业来说,低廉的实习工资是它们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2)未来劳动力的源泉。有些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有些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会对劳动力提出一些特定的要求,这部分企业向实习生提供工作岗位是为了招聘未来的工人。例如,在我国广泛存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实现的。

院校对劳动力的供应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中劳动力供需现状矛盾分析 (1)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企业更习惯从做生意的角度去衡量校企合作,而非从做慈善发展教育的角度。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而企业的用人标准更多的关心眼前的利益,要么要求廉价的劳动力,要么要求高技能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取得,不需要校企合作,而高技能的劳动力学校往往不能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出来。(2)学校技能标准与企业技能标准的矛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都比较注重“双证”的培养,即除了毕业证,也很注重跟专业息息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但在实际上,很多学生常常拿到几个技能证书,但不知道如何处理实际工作,而企业的技能标准恰恰在是否能够处理实际工作,而不在乎是否有技能证书。

(二)管理技术方面

企业对管理技术的需求 (1)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意味着生产力和竞争力,模仿技术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竞争力。关键技术必须是高起点、高质量,使企业能够支配自己的生产经营和一切技术经济活动,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2)技术创新。关键技术终究会被复制和模仿,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物质生产过程和结果,而且会带来企业内部格局的调整和规范,企业必须以新的价值取向和战略高度,捕捉新的市场机会,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走向新的市场。

院校对管理技术的供应 高等院校的技术供应主要取决于科研水平。但目前高职院校注重“产学”结合,而不注重“研”,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和技术服务优势很微弱,很难实现管理技术方面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中管理技术供需现状矛盾分析 (1)创新理念与科研理念的矛盾。对于企业来讲,创新是一种生存机制,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创新需求,因此企业自身会拿出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并作为企业的秘密武器和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育人是第一位的,高职院校并不一定具备科研优势,因此也未必能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去,解决企业管理、技术、经营方面的难题,更何况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2)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专注于教本,实践技能比较薄弱,也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目标,因此很难融入到企业去参加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时,企业出于相对机密的核心资源的保护,对企业之外的人也有一定的排斥。

(三)文化方面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它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校企合作中院校文化的现状矛盾分析 高职院校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各自文化主体的多样性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互动发生的自发状态、消极文化的直接对接、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文化互动的个性彰显、文化融合中的冲突等,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四)公共关系方面

企业需求 对学校的需求:企业需要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对政府的需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获得国家税收上的优惠、财政上的补贴以及科研经费的调拨。对公共关系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获得良好的声誉,改善公共关系。

院校供应 我国的职业院校自身力量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科研能力较差,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政府也没有健全的中介机构和机制,也没有关于校企合作相关的立法机制和优惠措施,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中公共关系现状供需矛盾分析 (1)缺乏政府的中介力量。政府出台的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比较概括和抽象,缺乏具体有效的实施细则,从而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同时,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参与的企业没有优惠的便利保障措施,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2)高职院校自身力量薄弱。由于高职院校在师资、科研、实践和社会认同度上都不占优势,自身力量薄弱,企业与其展开合作,高职院校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的帮助都微乎其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差,使得企业更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建立院校的稀缺性资源体系

(一)校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企业

校方要选择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他们相信,教育的进步有利于整个国家,反过来会使企业受益。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往往可以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方要选择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有很多企业想利用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只有选择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才能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进步。

(二)校方占有稀缺资源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偏重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重点关注工艺革新工作流程优化和设备的改进改造,其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很强,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因此,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以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为基础,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来进行构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应更侧重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科技成果、创新产品、专有技术等,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中小企业多数无力建立自己的创新研发机构,而高职院校的创新研发机构的研究内容又缺乏市场引导,这就为双方的协同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内驱动力。高职院校应改革现有的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所建立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企业建立起资源与技术互补,收益与风险匹配的更为全面的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信息提供、人员培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四)校方培养稀缺人才

在同类院校中,应当突出院校的行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当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这种办学特色与行业是分不开的。就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而言,面对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把行业特色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体现出来,同办学特色相融合,使学校真正面向行业、服务行业。在突出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使传统优势专业不断巩固加强。新兴专业充满活力,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地位,以带动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主动融入行业的价值链,形成院校稀缺的竞争资源,吸引更多的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在同类行业院校中应当突出院校的企业特色 院校要建立在为用户服务的理念之上,在自身功能定位上应当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价值链,建立与企业的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技术服务、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企业文化。还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难题,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

(五)校方建立稀缺文化

在办学理念上,校方应当遵循办学规律,体现教书育人的精神,同时,还要借鉴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战略等企业的精神文化,积极推进校方和企业办学理念的融合。在课程开发上,应当在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企业中需要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忠贞意识、合作意识等。在文化活动上,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意识,通过对企业精神文化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同时,校企文化之间,必然有一些消极的因素,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使得校企文化实现和谐对接,把社会引入教育,让教育面向社会,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努力开创和谐育人的环境。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3-36.

[3]黄曦.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略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82-83.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魏丽红,翟秋喜.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31-35.

[6]吴宪洲.浅谈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J].价值工程,2010,(32):288.

[7]谭红,唐朝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96-198.

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0-0007-03

李少辉(1982—),男,山东威海人,在职硕士研究生,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

焦授青(1982—),女,山东新泰人,财务会计专业硕士,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方向。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