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根
(成都市西河职业中学校 四川 成都610107)
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浅论
朱祥根
(成都市西河职业中学校 四川 成都610107)
探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操作模式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更好地培养优质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学结合
当前不断出现的就业压力和“技工荒”现象的反差使得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与现今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模式所体现的教育要求是一致的。中职技能教学毫无疑问就该将课堂适时调整到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工厂车间,让学生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实践操作,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早日形成。
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等特色鲜明的职教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努力将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生产性实训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就业预备手段被广泛接受。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短板”。中职学校积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课程体系深入改革基础上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依赖于雄厚实验实训条件的培养模式,是一种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的中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但还没有从整体上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在现实中,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作为职业教育组织的学校和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目标导向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则以赢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二是缺乏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及法律保障。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做法可以看出,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企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同时还通过加强立法来保障职业院校有足够的实训课程。在我国,校企双方的合作一般由校企双方协商决定,政府和其他行业协会很少参与;在法律层面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所以,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考虑企业的发展和效益,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等。经过多次慎重考察后,我校选择了具备较强科研实践能力但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高素质的工人队伍,同时生产的零件更换较频繁,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这样的企业一般不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足够的设备等资源,要想发展也需要依赖于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我校开办机械专业已有二十多年,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从在校内实行技能训练师徒制,到对外联系产品来料加工,再到联系校外实训,虽然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培养出的学生始终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校内实训基地与实际生产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仅靠校内实训,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较难形成。而校外实训基地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仅停留在参观或认识实习层次。为此,近年来我校通过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引进优秀企业进学校,共建校内顶岗实践平台,推行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1)车间与教室一体,实训氛围“双元化”;(2)教师与师傅一体,教学主导“双师化”;(3)学生与学徒一体,培养主体“员工化”;(4)教学与生产一体,学习过程“生产化”;(5)作业与产品一体,运行方式“市场化”。校内生产现场的引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图1 校企合作关联图
第一,要选择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合作企业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一线员工队伍,还应具有能力较强的产品研发的技术优势,如我校的合作企业具有高校教授参与的独立开发产品的优势。学校可为合作企业提供必要的厂房、设备、技术、员工培训以及部分劳动力和必要的管理支持;企业不仅提供了学生实训耗材、过硬的技术力量,更是在学校内建立现场生产线,引进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可让参与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二,学生培养员工化。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认知,在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规范、职业纪律意识方面得到了规范,在员工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方面得到了提高。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不同,学校与企业有针对性地安排师傅、确定岗位。实习期间,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和企业员工一样统一着装、执行加班倒班、安排一定生产任务等。学生考核实现多维化,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对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进行多维度的考核。按照企业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效益评价标准、项目训练标准,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成果评价标准。既要考查学生的工时量、产量、产品合格率等,还要参考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操作熟练程度、工作态度等。另外,对学生在整个班组生产过程中团结协作、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表现也要跟踪考核。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随时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也便于调控教学,以确保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质量。
图2 专业能力进阶图
第三,建立校企联合教研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改革。(1)企业每次的产品从图纸、工艺制定到现场加工再到成品,以及现场加工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企业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学校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较好地确保了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锻炼。(2)企业的技术骨干定期进课堂为教师、学生做培训交流,让课堂生动不乏味。(3)开展切实的校企合作交流,和企业一起修订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4)进阶式课程设计及多元化实施方法。通过对区域市场调查,校企联合教研,共同开发任务引领、项目分解式校本教材。通过交互上课、磨课、赛课等形式研讨总结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亲身感知使得学生的能力步步提高,在生产现场环境中从初学者最终历练为熟练工,如图2所示。(5)成立联合教研办公室作为工艺制定、问题研讨的固定平台,让参与管理和指导的师傅、教师有更多机会交流沟通,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四,专业设施设备配备问题。大多数学校的专业设备配备都是基于专业工种需要和学生训练需要,基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加工生产线。而且更多的现象是学校设备台套数尚可,但与设备相配套的工装夹具、刀具、量具等严重不足。所以,学校在设备软环境方面还需加大力度,或者与合作企业沟通好这类问题的处理,才能确保校企合作、生产实习的顺利开展。
第五,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从分管校长、专业部、实训部、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等全部要做到责任明确,分工细化。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更要做到精心、精细、精致。为了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要参照企业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工作日记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办法,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生产性实训是一种真刀真枪的实践,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属于高层次的实践。接受专业的实战考验,考量的既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也是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适应能力。可见,生产性实训是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独特的教育性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通过精心建设和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现代化技术装备、工作流程、规范操作及企业文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1]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06-21:(7).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3]刘占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3).
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132-03
朱祥根(1977—),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市西河职业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