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与就业岗位的关系

2011-10-20 08:08陈翔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基础课顶岗学期

陈翔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318000)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与就业岗位的关系

陈翔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318000)

管理学科因具有知识面涉及广、没有针对性的单项技能、教学见效慢等特征,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难点。可以尝试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科学生采取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正确定位。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岗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职业化人才。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培养了一批较之本科院校毕业生岗位适应性更快、技术运用能力更强、吃苦耐劳精神更足,较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知识面更广、学习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济适用型”人才,深受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更是把招聘目标对准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近年来甚至出现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的现象。

然而,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却由于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培养层次过高、教育面过广、知识点过多、理论性过强、操作性过低的原因,并不能适应高职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基层岗位更需要专才,对“万金油”式的管理类人才需求度不高,而高层管理岗位则找不到既有基层操作经验,又具备宏观调控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从而出现了学校难培养、学生难就业、企业难觅才的“三难”现象。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这种形势,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寻求新的出路,以适应市场所需。传统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为“2.5+0.5”式,即2.5年在校学习理论,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的“3.5+0.5”式并无二致,强调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上远不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也毫无优势,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趋向于实施“2+1”模式,即一年级、二年级在教室内进行理论学习,三年级整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就是将理论学习缩短一个学期用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也对这种形式进行了探索试验,根据对其他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所见所闻及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探索结果,这种模式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人为地延长实践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就业时只是比原来更熟练地掌握了企业某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当面临岗位转换、岗位晋升等情况时甚至不及传统的“2.5+0.5”模式培养的学生。这种模式如果说对于强调单一操作技能的工科类学生还比较合适的话,那么对于要求具备灵活性、适应性与创新性的管理类人才则并无太多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延长一年时间的实践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什么意义。因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尝试性地提出了“1.5+0.5+0.5+0.5”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图

模式剖析

这种模式将三年的高职教育拆分为四个部分。

一年级与二年级上半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学习 有关研究提出,公共基础课例如英语、数学、政治、计算机等在高职教育中应缩短学时甚至取消,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全面,应分专业而行。对管理类的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在某项操作技能上,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理论功底,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在今后处理一些综合性事务时应该是有潜移默化的帮助的。因此,笔者建议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仍应保留,只是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应该更多地与实践结合,多进行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教学,将纯粹的公共基础课理论教育活化为能力教育。在进行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后半期,一般是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专业基础课如企业管理基础、市场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等应该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抛弃原有的理论教学框架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更多地在介绍企业实际情况时引入理论,使高职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并且领会。

二年级下半学期,当学生对管理体系大体上有了感性认识时,就应该开始进行首轮实习——顶岗实习 通常理工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多少会对企业有直接的效益产出,比较受企业欢迎,但是管理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因为受岗位人数限制,加之管理类岗位往往涉及企业内部机密,企业一般会持排斥态度,这就需要学校或系部与企业加强沟通,与能够定点的大规模接受学生的几个企业或企业内部的几个部门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实践岗位上,二年级的学生并不需要进行综合管理类的实训,首先,这时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课程培训,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其次,大规模地学校定点安排的企业也不可能提供很多管理岗位供学生实习。因此,这个学期的实训,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进入企业基层甚至生产操作一线进行辅助性的学习操作。在这个时候让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到一线车间实习的目的是:(1)认知企业。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在不了解企业实际、不知道怎样进行企业运作的情况下,是无法学习如何管理企业的。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并领会各项职业法规、企业制度、规范,全面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及各项约束、要求,了解不同岗位及部门的运作机理和协作关系。(2)树立工作意识。通过实习锻炼,可以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感受和体会企业文化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在二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到学校进行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他们会认识到企业工作的艰难,需要更多的知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3)寻找发现问题。学生在实习中可以认识社会,发现企业中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用他们已掌握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判断。

在有效地完成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之后,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开设专业课与专业拓展课 此时学生会本着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学习,这种学习更多地成为一种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压力,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协调者、组织者、解答者与提携提炼者,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解决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大考验——毕业实习 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岗位,带着寻找正式工作的最终目的,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此时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协助者、解惑者,帮助学生顺利进行从校园到职场的人生转换。经过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已然是一个职场熟手,无论是一线生产管理岗位还是行政管理岗位,都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这些“零适应期”的高职毕业生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不容小觑。

正确定位就业岗位

随着高校的扩招,全民教育水平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高职生更加倾向于企业一线的生产操作性工作。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要从基层做起,从非管理岗位做起。真正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模式的实践专家,而非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具备全面企业知识并拥有二年级下半学期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高职生也基本具备了企业一线普通操作工的就业能力。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职生具有雄厚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操作工之处就在于他们擅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基层的生产一线操作工作是帮助他们通向高层管理岗位的垫脚石,最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将通过自身实力的提高,走入企业的管理专业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李贤彬,王学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2]王平侠.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2).

[3]杨伟文,杨晓丹.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031-02

陈翔(1982—),女,硕士,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商管理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及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基础课顶岗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